:::
PAR表演艺术
专栏 Columns 专栏

社区文化如何着手?

〈礼运大同篇〉描述的社会,是中国古人的梦想,推行社区文化多少要抱著同样的胸怀才成。

〈礼运大同篇〉描述的社会,是中国古人的梦想,推行社区文化多少要抱著同样的胸怀才成。

经过媒体的传播,我们知道当前文建会的工作重点是推行社区文化的发展。这项工作受到学界的普遍支持,因为这是扎根工作。

社区文化,顾名思义,是自社区中自发的文化。要促使社区文化成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首先,我们要问社区在哪里?没有社区,就不能推行社区文化,是很自然的道理。皮之不符,毛将焉附?台湾的都市社会最基本的问题正是缺乏社区的观念。

社区是一个有机体,住在一起的人在某一方面是息息相关的。如果用流行的话来说,社区就是生命共同体的最小单元,因此社区中居民的同质性很高。如果以这样的定义去看台湾社会,除了鄕村也许还保留了一些社区的性质外,只有眷村或大公司的员工宿舍区具有最基本的条件。但仔细了解,这些居住区的社区性也是很薄弱的,不用说一般都市的住宅区了。

台湾已经没有真正的社区存在。在过去三十年的快速经济发展中,各个地区的居民几乎都是移民。尤其是在城市中,大家只是通过房地产购买的过程,有缘住在一起而已,因此异质性相当高。而中国人在都市化之后,仍然保留了家族观念,平时的活动,仍以家族为中心,很难形成邻居间的感情关系。因此大家住在一起,缺乏活动的接触,就没法形成共同体的感觉。住在同一栋大楼里数年不见一面是很平常的事。都市只是一个栖身之地。

基于这一现象,社区文化才有推行的必要,也是因此,社区文化的推行非常因难。一群住在同一地区的人,互不相识也互不相干,没有共同的价値观,没有共同的爱好,怎么产生自己的文化?

今天谈到社区文化,所能想到的只有庙宇文化。在鄕村,经济发展所不能改变的就是民俗信仰。以庙宇为中心的台湾民间,其文化是传统的、自发的,有强大的生命力,然而正面临著转型危机,就在向来是纯朴的、诚挚的庙宇文化中,我们看到电子花车的产生,脱衣舞娘的表演,类似的怪胎甚是骇人听闻。

民间社区的力量仍然存在,然而其文化的美质却不存在了。庙宇建筑不断的兴建,规模越来越大,然而以庙宇的修建为业的传统匠人们却要政府去扶持或修理古迹,才能生存。庙宇的活动越来越大,然而传统庙宇前的表演却离开了庙宇,在政府的支持下,走进都市的表演场所。民间艺术正一天天的脱离民间,也没有真正走进都市社会,只生存在少数爱好民俗艺术的都市居民间。

要怎样使社区文化再生呢?要自社区重建开始。这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工程,不是任何一个部会所能担当的。有人也许会说,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我们知道,〈礼运大同篇〉中描述的社会是中国古人的梦想,推行社区文化多少要抱著同样的胸怀才成。政府需要拟定一个宏大的计划,千万不要弄几个表演团体,到地方社区中心去同乐一番,假冒为社区文化的成绩。

 

文字|汉宝德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