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宝德
-
其他分类 马政府国策顾问出炉 知名艺文人士入列
国策顾问必须放在体制运作中,才能发挥实效
总统马英九于一月十三日正式核聘新任总统府无给职资政包括前暨南大学校长李家同、巨大机械董事长刘金标等十三人,无给职国策顾问则有明华园戏剧总团首席孙翠凤等五十八人,聘任期自今年元月起至十二月卅一日止,为期一年。无给职国策顾问共五十八人,艺文界人士包括明华园戏剧总团首席台柱孙翠凤、大块文化董事长郝明义、画家李锡奇、画家廖德政、国际新象文教基金会行政总监许博允、真五洲掌中剧团团长黄俊雄、中华民国声乐家协会荣誉理事长申学庸。
-
专栏 Columns
善用文化资源
在政府财政极端困难的今天,文化预算应该按需要编列,不必再顾忌文化界的面子了。文建会一切政策性的预算都应该学美国人,要求地方主动申请并以其计划内容来决定补助的额度。
-
专栏 Columns
表演艺术应加强与大众沟通
很难想像需要一个团队的表演艺术,在没有任何支持下存在。这是很多国家都以纳税人的钱来赞助演艺团体的原因。可是以艺术经济的角度来看,公部门在演艺上的投资,必须能对社会大众有所贡献才是。他们要如何使社会上更多的人可能并欣赏他们的产品,实在是非常重要的努力方向。
-
专栏 Columns
自故宫下鄕说起
城鄕均衡是很重要的观念,但它的意思是生活品质上的均衡,而不是服务设施相等。比如说,在大都市中的水电、交通之便利,鄕间应该完全平等地拥有。然而,大城市里有交响乐团,鄕间可以保有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并没有建音乐厅的必要。城市与鄕间有了相等的生活品质,只是生活环境不同,其间没有高低的问题,只有选择的问题。
-
专栏 Columns
历史建筑的再利用
以很少的经费进行旧建筑的再利用,在台湾恐怕只能在社区的层次发展,可以与社区营造活动相结合,或培养年轻艺术家及团体。若论大型的公众性活动,恐怕只有新建。
-
专栏 Columns
艺术与心理复健
「艺术治疗」这个字眼已经很熟悉了,可是在国内至今尙没有成为一门被重视的学问,它是医学院的附属课程,还是艺术学院的任务,国人也不甚了然。这方面的人才可说是一片空白。最近有几位朋友自国外选课回来,谈到心理复健,对艺术界可以帮忙之处,也是茫然无知。大家只有一颗炽热的心,在政府的号召之下,就大力投入了。
-
专栏 Columns
回归生命的真实
抛弃世俗化的美感,直接探求生命的内涵,可以有多种方式,可是先要抛弃习惯上传达美感的形式。没有了固定的形式,就是不再有媒介,艺术家所能传达的是一种观点,希望观众打开自己的心眼,在现实世界、真实生活中去捕捉生命的意义。
-
专栏 Columns
可见与不可见之间
过去几十年来不愿被讨论的传统与现代之结合,总是受到传统主义者与现代主义者夹击,但观众才是最后的裁判,谁能得到他们的心,谁就掌握了先机。事实上云门在国际上的重要成就,也正是因为外国的观众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体会到中国传统精神的所在,而且是通过他们自己所能理解的语言而体会到的。
-
专栏 Columns
中国音乐的未来
音乐在古代的中国,原是最重要的艺术,可惜历经演变, 逐渐自高雅的贵族生活艺术,沦落为街头的小唱。到了我们的时代,国画与书法还是文人生活的一部分,中国音乐却已几乎完全自文人生活中消失。
-
专栏 Columns
肯定这代的努力成果
台湾自二次大战后,国民政府撤退来台,在新的政治经济时势下开始发展新的文化,恰恰到了该成熟的年纪。战后的新生代,如今已经是五十开外的人了。如果一切顺利,他们应该已经奋斗了二、三十年,而且应该有了相当的成就。他们的成长也就是台湾新文化形态的成长,总结他们的成就,就是对台湾新文化的检讨。
-
专栏 Columns
传统戏剧教育的路线
今天设立学校传授,其目的是保护还是推广成了主要的问题。要保护就应该一点一滴的传承过去的技法与曲目,与修古建筑一样,尽量不改变古貌,要推广就要学大陆,在传统的基础上,考虑民众的胃口予以改进,这是两条不同的路线。前者的目的是文化维护,后者的目的是大众娱乐。
-
专栏 Columns
艺术的理性与非理性
我的亲戚说,圣荷西有一栋「神秘之屋」,其中有一座楼梯,上去是一堵墙。我好奇,就去观光一番。这栋怪屋有一百六十个房间,是本世纪的一位枪械制造商的住家。男主人去世后,太太就有些疯狂,把一切精力花在扩建住宅上。她不停的建筑,不雇用建筑师,完全凭一己之喜好,指挥木工,把一座维多利亚式的建筑建得令人无法了解
-
专栏 Columns
表演艺术教育的新起跑点
过去二十几年来,艺术教育界一直对现在的大、中、小分段的学制感到无奈。艺教附属在分段的学制中,学生因升学而无法专心,所以在教育效果上事倍而功半,令人灰心。艺术法通过,台南艺术学院的一贯制音乐系仍要奋斗争取招生,但主要的障碍已经删除,一贯制教育之实施指日可待了。
-
专栏 Columns
一贯制教育有必要吗?
自中、小学到大学一贯的教育,在国外表演艺术的学校中,几乎视为定例。他们在制度上也许不太相同,在精神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表演艺术家由于技术上必须纯熟,始自幼年开始学习是必要的。在别的国家,这样做并不必用法律的手段,只要学校要办,有能力办就可以了。可是我国的制度僵硬到无法转弯的程度,凡事都要找法源依据。
-
专栏 Columns
城市与鄕野之间
社会的关怀是一种人生经验,在学习艺术之前与之后都会发生。而学习期间正是他们反省与体味人生的时机。这个时候,他们所需要的是沉思、默想,去消化一切,产生作品。艺术家的一生是不断的学习与蜕变,离开学校后去结合生活与创造也许是更有收获的。
-
专栏 Columns
关心乐教的未来
一方面,自中产阶级家庭中每年产生相当数量的音乐儿童投入音乐的领域,另方面这个社会根本没有音乐的市场,其结果,大部分学音乐的孩子们学成后回国,靠在家教音乐为生。然后造就更多的没有事业前途的音乐儿童。这样的社会,埋没了很多音乐的天才。
-
专栏 Columns
成功的融合了传统与现代
云门得到国内外广泛支持的一大原因,正是林怀民努力以现代的技巧,表现了中国传统的精神。云门表演之成败已有定论,我非专家,不敢置啄。但是我此次看到他们在舞台上那么自然而自由的结合了现代西方与传统中国的语汇,就感到欣慕不已,我相信外国的观众也会因此而感动吧!
-
专栏 Columns
教育的民族基础
每次去伦敦,虽然偶而也看到音乐的表演活动,但这个民族绝不是音乐的民族。他们主要的艺术是戏剧。我到法国,觉得那里是美术的故鄕。到了德国文化的领域中,似乎音乐就是一切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艺术教育也是艺术生活中的自然产物。因此自初级小学到学院,是金字塔式的结构。到了中国,既没有广大的基础,艺术是外来的,就成为上流社会的点缀了。
-
专栏 Columns
法律与执行之间
(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如果有一位董事会的领导人,对于国内艺术界有深透的了解,又是以艺术为生命的人,而且有协调的能力,沟通的天才,这笔钱一定可以花在刀口上,对国家的艺术发展发挥激励的作用。如果董事会的先生们都德高望重,却昧于艺术发展的大势,虽立意良善,其法案可能适得其反。只是这样的人到那里去找?
-
专栏 Columns
艺术教育的惶惑
今天的大陆,满街都是KTV了。消闲的方式逐渐歌厅化。对于表演艺术的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没有信心。在市场取向的自由社会里,有甚么办法使大众仍然支持纯正的艺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