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来自义大利,同样标榜是韦瓦第A. Vivaldi《四季》的代言人,I Musici乐团在音乐的演奏风格上,属于较精致典雅型,乐曲的诠释中肯规矩,整体素质偏向严谨。而义大利独奏家室内乐团的演奏风格,在纤细的诠释下更多了一份活力。
义大利独奏室内乐团
9月11日 19:30
国家音乐厅
身为一个经常站在舞台上的演出者,忽然摇身一变成了手执生杀大权的乐评家,这种感觉真是微妙极了;正如前人所说:「如人飮水,冷暖自知。」也正因为如此,对于台上的演出者,更是带有一份崇高之敬意,尤其当演出的成绩又是近乎完美时,钦佩之心更是不在话下了。九月十一日晚,在国家音乐厅演出的义大利独奏家室内乐团,便带来了一个活力无限、美丽悦耳的夜晚。
同样来自义大利,也同样标榜是韦瓦第A. Vivaldi《四季》的代言人,当然对听众而言,马上会拿同样拥有极佳声望的I Musici乐团作比较。大致而言,I Musici在音乐的演奏风格上,属于较精致典雅型,乐曲的诠释趋于中肯规矩,整体素质偏向严谨。而义大利独奏家室内乐团的演奏风格,虽不致于说是与I Musici相反,但在整体纤细的诠释下更多了一份活力。或许在整齐度及整体音乐色彩的相容性上,比起I Musici稍微略逊一筹;但是就当晚各个曲目的表现而言,义大利独奏家室内乐团已算相当称职了。
时下所谓的「乐评家」最是喜欢版本比较、乐团比较……比较,当然透过各种不同版本所呈现出的特色,让大家了解各种优缺点,就如同「照妖镜」般无法遁形,这倒也无可厚非。只是有时当惯了掌握演奏家生杀大权的执法者,偶而会「忘了我是谁」?砍杀之际常忽略了人性的真实面,简直到了眼里容不了一粒沙之挑剔。但相信在所有的经验法则中,大家一定同意:十年内要培养出一个出色的乐评家,易如反掌;但十年内要造就培养出一个一流的演奏家,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之今日执笔评论义大利室内乐团,倒是更需有所警惕,立场中肯客观啰。
瑕不掩瑜的演出
此次乐团所推出的曲目上半场全部是义大利曲风的巴洛克时期作品。第一首是柯赖里(A. Corelli)的十二首大协奏曲中的第四首。柯赖里身兼作曲家及小提琴家,由于他的钻硏,奠定了许多现代的小提琴技巧。这首第四首大协奏曲承袭了柯赖里一贯大协奏曲型式,由一个独奏乐器群(通常为两把小提琴,加上大提琴与大键琴所组成)与弦乐团一起合作所构成。这首曲子马上把他们的个人独当一面的特色,毫无保留的呈现出来;第一小提琴与第二小提琴独奏者之间,有相当精彩的对话,各声部之间层次的交替连接,线条淸晰明显,最令人激赏的是低音大提琴(Bass)部份,提供了绝佳的忠实低音稳定效果,让所有声部无后顾之忧。第一独奏小提琴家Giomnni Guglielmo,展现出纯净亮丽之音色,技巧更是精采非凡,对于柯赖里所要求,小提琴的拉奏要有如唱歌一般的处理方式,皆表现得相当得体。
第二首是韦瓦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曲子一开始乐团便呈现出活力与光辉,独奏者音色晶莹别致;尤其第一乐章快板处,整体的节奏感,确实令人瓦目一新。只可惜在第二乐章标题庄严的宣敍调前题下,独奏者表现太花俏了些,演奏风格与巴洛克曲风稍有差异。第三乐章同样也是快板,此时乐器声部的交替,有些微时差的问题,也因此造成和弦色彩在音准的控制上,变了颜色,还好在曲尾处一大段的小提琴装饰奏,独奏者拉得令人目瞪口呆,曲风华丽精彩。由于近年来提琴技巧有极大突破,因此目前演奏也以这首加上装饰奏的版本居多。
第三首曲子也是韦瓦第的作品,这是为三把小提琴所作的弦乐协奏曲。不过由于独奏者本身的拉法差异,在其运弓大小、运弓速度以及琴弓在弦上位置的不同,竟然三个人三种音色,音乐的协调性比起第一首柯赖里的表现相差许多,或许与独奏者本身音色审美观不同有关连吧?!尤其第三部小提琴在音色与音量上都显得有些小儿科,若稍改变所站立的位置,情形会大有改善也说不定。第一小提琴独奏者,比起拉奏柯赖里的第一小提琴手,在拉奏方法上亦是颇有差异,其最大的差别在于选择弓与弦之间的磨擦位置。其实艺术之所以迷人之处也在于此,技巧上、审美观念的不同,往往造成音乐色彩的千变万化,而其中表现诠释之奥妙,也唯有藉著聆赏者细细的品尝了。
下半场一开始排了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某电台节目片头音乐,有别于上半场的全部巴洛克曲风,倒是令人耳目为之一新。可惜的还是一开始音色及音准的协调性还不够融合,令人惋惜。不过在各部力争上游的情况下,渐渐的倒是回复了原有的水准。尤其在第二组曲中的宫廷抒情曲,更是发挥了极佳之默契;在曲中各种速度的转换,由行板经稍快板、急板,最后又回复行板,在首席Giovanni Guglielmo的强力领导下,乐团表现真是超水准。
接下来的巴尔托克《罗马尼亚舞曲》更是节奏鲜明、简洁紧凑。这首曲子原本是巴尔托克为钢琴所写的七段小品,取材自匈牙利的民俗音乐,由于曲风结构简洁有力,七段音乐均表现出强烈的舞蹈节奏,民族色彩极为浓厚,所以非常受到爱乐者的喜爱。也因此小提琴家Szekely曾将此曲改编给小提琴与钢琴,而今晚所演奏的则是巴尔托克本人后来再依据钢琴版本再改编给弦乐团的,感觉上在整体气势更是澎湃了许多,尤其最后六、七段的持续拉奏,其爆发力与气氛之掌握,全场听众几乎几像煮沸的开水一般。当然还是要再次称赞乐团首席的杰出领导表现,是整团主要的灵魂人物。
音乐会最后又回到巴洛克时期作品,罗西尼的第三号C大调弦乐奏鸣曲。这首曲子主要的难度在于考验著整个乐团的整体一致表现;一样的音色、一样的运弓、一样的分句、乐句完整……在在考验著一个乐团是否经验老到、训练有素。这些重点我们可以从每个乐章的各声部交替中感受到,每个声部都有一次独奏的机会;更重要而且珍贵的是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淸楚乐曲中每个段落所担任的角色,相当不容易。
曲终时义大利独奏家室内乐团非常善解人意的拉奏了四首安可曲,由韦瓦弟《四季》里面的〈夏天〉开始,结束于鲍凯里尼(L. Bochenni)的小步舞曲,让全场听众直呼过瘾。
文字|苏显达 国立艺术学院小提琴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