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蛇传》在国家剧院营造一场忠于原味的野台歌仔戏。(新和兴歌剧团 提供)
回想与回响 Echo 回想与回响

到国家剧院看野台歌仔戏 《白蛇传》有歌仔味

既无花俏的噱头,也无庞大的国乐队;全戏使用众所熟悉的旧调:七字调、都马调、走路调等,伴以大广弦、月琴等,简单朴素,动人心弦。我心里想,好久没听到这么「忠于原味」的歌仔戏了。

既无花俏的噱头,也无庞大的国乐队;全戏使用众所熟悉的旧调:七字调、都马调、走路调等,伴以大广弦、月琴等,简单朴素,动人心弦。我心里想,好久没听到这么「忠于原味」的歌仔戏了。

来自员林的「新和兴」歌仔戏团,平时活跃于庙会外台歌仔戏的演出,成员大多是自家人,和「明华园」类似,是一个家族性的剧团。二月二十日「新和兴」登上表演艺术殿堂,在国家戏剧院演出传统戏码《白蛇传》这个家喩户晓的故事。

那天观众并不多,反应也不甚热络,甚至中场休息后有些人就没有再回座了。的确,如果我们用「明华园」式──「电光布景,机关设计」造成热闹浩大的场面,或者「河洛」式的「精致」──丝竹管弦的国乐队伴奏营造典雅气氛,这两个目前主导内台歌仔戏的表演标准来看这次「新和兴」的演出,那么,观众显然是要失望的。因为「新和兴」的《白蛇传》既无花俏的噱头也无庞大的国乐队;即使是〈水漫金山〉这一折较为热闹的戏,台上翻滚得满头汗,台下看来却觉不痛不痒,不过是花拳绣腿罢了(尤其是相较于其它剧种──昆剧、京剧或川剧)。

忠于原味

然而,「新和兴」的演出真是这么没看头吗?未必。尽管整体而言,剧本结构松散、情节拖踏,演出也显凌乱,但是这戏却不知怎地仍让人觉得歌仔味十足。怎么说呢?先是一开始的闹台,锣鼓铿锵,闹得热滚滚,一抬头便是挂著「新和兴」三字的ㄇ字形布景,不必揭开布幕,眼前所现的即是一个舞台──是我们所熟悉的庙口野台,而不是气氛严肃的现代剧场。再者,全戏所使用的曲调都是众所熟悉的旧调──「七字调」、「都马调」及「走路调」等,伴以大广弦、月琴等最原始的歌仔戏乐器,简单朴实,听来却丝丝入扣,动人心弦。纵使剧情再离谱令人难以接受,好像只要有唱段的安排,所有的不合里却变得不那么突兀了。我心里想,好久没听到这么「忠于原味」的歌仔戏了,但同时却不禁要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歌仔戏?

一提起歌仔戏,大部分人直觉的印象是:它是台湾的传统戏曲之一。这个原先融合「南管」、「北管」及「高甲戏」而成的新剧种,随著时代潮流或市场趋势而几经变革、改良,演变至今,虽不过只有百年历史,但却俨然如千面女郞,让人捉摸不定到底其原貌为何?这一代的观众看到的是「各式各样」的歌仔戏:小时候庙口的「野台锣鼓」声,随著年岁而销声于记忆中;电视上有杨丽花式的古装歌仔戏连续剧;路边偶有粉味十足的「少女歌舞剧」,不伦不类,也号称是歌仔戏;文化中心、国家剧院有好莱坞式的「明华园」歌仔戏,及标榜精致古典的「河洛」歌仔戏。这各具特色的歌仔戏,透露出这个剧种的活泼性、混杂性,但却也暗示了它的「身份」的暧昧问题──歌仔戏是一门什么样的表演艺术呢?

 

文字|高淑华  新竹观众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