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白蛇傳

相關文章 20 篇
  • 編劇陳健星在「老戲新編」的框架下保留經典橋段,進行剪裁、濃縮與調節,構作高密度的因果連結與邏輯接合。
    戲曲

    時間裡的動物

    《千年渡.白蛇》讓「白蛇傳故事」再次被述說,看似提供其中一個選項作為解答,更是在千年流轉裡再次點出:身為動物的我們,都在時間裡改變形貌,或說,否決原初的自己不管是法海的渡化與自渡、白蛇與青蛇在「成為人」的選擇間互為表裡、紅蓮的不想再做人等,只是他們/我們真能明白自己要成為什麼嗎?

    文字|吳岳霖、林韶安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 《白蛇傳》白素貞由梅花獎得主劉誼(左)飾演、劉穌(右)飾旦角青兒。
    焦點專題 Focus

    蜀風雅韻 絕活再現 四川省川劇院《白蛇傳》、《川劇傳統經典折戲專場》

    繼一九九九年後,四川省川劇院四月份再度訪台。暌違廿年,這次訪台將帶來全本《白蛇傳》,與經典折子戲專場,將演出〈六月雪〉、〈跪門〉、〈殺狗驚妻〉、〈包公賠情〉、〈情探〉和〈老背少〉等。這次四川省川劇院訪台的演員陣容堅強,除了有梅花獎得主崔光麗、劉誼,還有熊憲剛、夏昌榮等國家一級演員,及一批九○後青年演員,令戲迷引領期待!

    文字|游富凱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千年》重新演繹經典白蛇傳,述說一場超越世俗的虐心之戀。
    戲曲 一心戲劇團《千年》

    衝撞世俗禮教 一段淒美虐心的愛情

    一心戲劇團將在五月演出的新作《千年》,改編自趙雪君的碩士論文劇本《祭塔》,可說是用前所未見的觀點來詮釋的「白蛇傳」,將白素貞、小青與白蛇之子許夢蛟三人的情感關係重新構築,透過一心的當家雙生孫詩珮與孫詩詠,還有京劇旦角黃宇琳的演繹,重置出一段超越世俗禮教的虐心之戀

    文字|陳茂康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 北市國團長鄭立彬也負責指揮,也代表「法海」一角。
    音樂

    當打擊樂遇上國樂 閱、聽《白蛇傳》 視聽交錯「界」說愛情

    當臺北市立國樂團(TCO)遇上朱宗慶打擊樂團(JPG),還有劇場頑童王嘉明,會擦出什麼火花?音樂會「界」以《白蛇傳》故事為架構,在兩團跨界合作的基底上,演出「界內界外」的糾葛,音樂動機扮演劇中角色,多條字幕流洩意象字句,藉著文字與演奏的呈現,讓觀眾的視覺和聽覺在內心交錯,於是,一段愛情就這麼娓娓道來

    文字|李秋玫、臺北市立國樂團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 戲曲

    戲中串戲,一窩旦各顯本事 國光慶生,演出熱鬧戲《大溪皇莊》

    文字|田國平
    第138期 / 2004年06月號
  • 北市交歌劇《狄托的仁慈》將由班傑明.貝歐指揮。
    焦點專題 Focus 焦點八:歌劇

    東西題材齊聚 歌劇互別苗頭

    各大樂團在本樂季中都安排了有別以往的歌劇演出,題材更跨越東西。一向演出義大利浪漫歌劇的北市交,這次卻要挑戰莫札特的《狄托的仁慈》,製造不少話題;國臺交則要以音樂會形式演出華裔作曲家周龍的英語《白蛇傳》,還邀來假聲男高音麥可.馬尼亞契詮釋青蛇;而NSO明年要演史特勞斯的《莎樂美》,將有顛覆傳統的導演詮釋,也令人非常期待。

    文字|林慈音、Johan Gunseus
    第249期 / 2013年09月號
  • 二分之一Q崑曲小劇場的《柳.夢.梅》
    特別企畫 Feature

    變與不變之間 創意迸發展望盛景

    這十年,可說是台灣戲曲藝術發展最劇烈的十年,原來主流、封閉的美學在新世紀幾乎全盤崩解,各類的創新、實驗、跨界次第開展,打造一齣齣令人耳目一新的繽紛戲碼。但在創新大纛之下,傳統功底依然是不變基石,變在不變之上,於是變出未來前景。

    文字|紀慧玲、韓兆容
    第205期 / 2010年01月號
  • 《劫魏營》中,李寶春飾演甘寧。
    戲曲

    《擊鼓罵曹》京崑串陰陽 《白蛇傳》唱腔李派獨門 李寶春精選壓箱寶 新老戲「希罕」上場

    李寶春從壓箱戲碼中精挑細選,推出李派家傳老戲,號稱獨一無二。其中有台灣三十年沒上演過的《逍遙津.劫魏營》、由李寶春一人單挑的京劇〈陽罵曹〉和崑腔〈陰罵曹〉、還有李門獨創由老生唱許仙的《白蛇傳》,將讓戲迷大開眼界。

    文字|廖俊逞
    第177期 / 2007年09月號
  • 《白水》讓觀者重新思考性別問題,並且試圖顛覆某種主觀價值。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從《白蛇傳》的人妖戀到同性愛 無性別的愛情 《白水》再道警世通言

    《白水》首演版導演田啓元使用了四個男演員呈現出白素貞金山尋夫的故事,自傳統男女夫妻組成的家庭結構抽離,讓白素真與許仙除去了性別框架而並未流於反串,使整個故事就某方面成為了一個沒有性別的「純粹的」愛情故事。

    文字|林文尹、廖俊逞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 陳勝國與趙雪君。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戲棚下 跨世代編劇的狂想對話 歌仔戲鬼才陳勝國vs.京劇美少女趙雪君

    一個是長在戲棚下的歌仔戲說戲人,一個是學院派出身的京劇編劇,陳勝國和趙雪君第一次見面,兩個不習慣站在幕前的戲曲編劇,彼此都有些生澀靦腆。 陳勝國是明華園當家編劇,歷經歌仔戲內台的風光鼎盛以及外台的浮沉滄桑,從早期的成名作《濟公活佛》、《紅塵菩提》,到去年底在國家劇院上演的《王子復仇記》,他的筆總能迎合時代的趨勢,以推陳出新的劇情和令人嘆為觀止的視覺效果,抓住觀眾的脾胃。成就明華園這個歷久不衰的歌仔戲王國,能編善導的他堪稱是幕後重要的推手之一。 趙雪君則是六年級的新新人類,長得像漫畫少女的她自小酷愛歷史、章回小說,在詩詞軼典裡流連忘返,台大戲研所課堂上寫的劇本《三個人兒兩盞燈》,竟讓在戲曲現代化扮演重要推手的教授王安祈「淚濕青衫袖」,看到京劇年輕化的無限可能。 陳勝國沒看過趙雪君的作品,初聽她口述剛完成的亂倫版《白蛇傳》,大有相見恨晚之感。趙雪君被陳勝國的《韓湘子》深深打動,好奇天命之年的他竟能如此超脫。於是,在南台灣冬日艷陽曝曬的廟口戲棚上,嘈嘈切切的鑼鼓樂聲震天價響裡,我們瞥見了兩個年紀相差二十歲以上的跨世代創作者,對彼此的相知相惜。

    文字|廖俊逞、鄭雅蓮、林育恩
    第158期 / 2006年02月號
  • 盛小雲
    特別企畫 Feature

    面向新觀眾 傳統變時尚 發動老祖宗的柔性政變

    傳統不能不老,但傳統可以不死,把傳統文化當成一座取之不竭的活博物館,傳統便能歷久而彌新。當傳統舞台風光不再,傳統藝術仿如發動柔性政變,一走傳統戲曲的現代化,一是結合傳統元素的現代創新,兵分兩路,從明華園到當代傳奇劇場,從雲門舞集到國光劇團,從漢唐樂府到霹靂布袋戲,塑造了台灣當代藝術既傳統又時尚的經典面貌。

    文字|盧健英、許斌
    第155期 / 2005年11月號
  • 朱宗慶打擊樂團《擊樂畫像》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第三屆台新藝術獎 表演藝術入圍點將錄

    第三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名單揭曉,標榜「藉由廣泛而長期的觀察紀錄,即時回應藝文生態的發展趨勢」,二○○四年的名單上透露了一些值得關切的藝術發展訊息。 例如藝術領域的跨界合作,在二○○四年頗見豐收。多件出色的跨界作品獲得提名,例如:《軍史館殺人事件》、《有情世界書法與空間的對談》、《城市漂旅-釋放與失落》、《柳‧夢‧梅》、《Click, 寶貝ㄦ》、《鬼姑娘的傳說》等。歷年以跨界創作為訴求的案例雖不缺乏,但常流於顧此失彼的拼貼拌炒;本次入圍的跨界作品,不單各領域藝術家能暢展所長,確實也交映了較前耀眼的光芒。 「台新藝術獎」凝聚各方人力和心力於藝術生態的紀錄、文化趨勢的觀察,目的除了反映過去,也著眼於探望未來。本屆入圍名單中出現多位新露頭角的年輕世代,不單純是因為他們聚顯了藝術創作的一些新趨勢、也因為這些趨勢同時隱有思想擴充的實質意義。

    文字|廖俊逞
    第148期 / 2005年04月號
  • 台新獎表演藝術類得獎作品《嬉戲》編劇紀蔚然上台領獎,妙語如珠。
    藝視窗 News

    台新藝術獎出爐,創作社《嬉戲》奪大獎

    「第三屆台新藝術獎」百萬大獎得主於四月十七日晚間出爐,「年度視覺藝術獎」由施工忠昊「迷宮中的朝聖」獲得、「年度表演藝術獎」由創作社《嬉戲WHO-GA-SHA-GA》掄元。台新金董事長吳東亮並預告,即將在十月完工啟用的仁愛圓環「台新金控」總部大樓,將挪出其中的二樓作為「台新藝文中心」,希望透過此一「藝術心臟」,持續與文化界聯手繼續當代藝術的推廣工程。 「評審團特別獎」部分,首度以雙獎方式,由明華園《白蛇傳》、杜昭賢「美麗新世界海安路藝術造街」同時獲獎,獎金分別為三十萬元。台新銀已將十七部入圍作品,做成八分半鐘長的短片,放在四百部ATM上,讓民眾共同參與藝術饗宴。 第三屆台新藝術獎於四月十七日晚上在中山堂舉行,包括主辦的台新基金會董事長吳東亮、彭雪芬夫婦、上屆得獎者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前文建會主委申學庸、陳郁秀,行政院副院長吳榮義,文建會主委陳其南、故宮副院長林曼麗,新象總經理許博允,台灣金服董事長洪三雄夫婦、花旗環球台灣區董事長杜英宗等上百位藝文界人士與會。 晚會由劇場演員郎祖筠、大提琴家張正傑聯手主持,會中並邀請張曉雄編舞的《疏離印象》表演,以及小提琴家胡乃元拉奏許常惠作品《前奏曲五首》。 表演類首獎得主《嬉戲》的編劇紀蔚然上台領獎時,對於跌破大家眼鏡,意外拿獎,仍舊以他拿手的麻將經來詮釋:「打到最後一圈北風北,還槓上卡張自摸。」完全不改編劇的幽默,還呼籲這個獎是評審頒的,網路上不要罵喔!(田國平) 資深劇場人王墨林入主牯嶺街小劇場 文化局重新招標牯嶺街小劇場委託案,經專家學者公開評鑑後,由劇場界人士王墨林領軍的身體氣象館取得優先議價權,如順利簽約每三年換約,至多可經營九年。王墨林指出,牯嶺街小劇場有必要重行定位再出發,以創造前衛、實驗、跨界、創意的公共空間。在王墨林的構想中,牯嶺街小劇場不該只是一座展演空間,還應反映新世代對文化、社會、政治的立場,創造代表台灣當代性的充沛力量。(廖俊逞) 法國戲劇大師賈克.樂寇《詩意的身體》中文版問世 《詩意的身體》記錄了法國戲

    文字|田國平、廖俊逞
    第149期 / 2005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貓與蛇的夏日

    幾乎沒有可站的位置了。上一次見到這個場面,是在總統大選的競選晚會上。但這回,中正紀念堂廣場上五、六萬人,可全衝著明華園而來。 六月二十日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上,歌舞、變臉、火焰、鋼絲、大水柱,明華園的這場《白蛇傳》完全是百老匯規模的華麗佈景、金光製作,前前後後數百人,外加三台消防車四十五噸的水。身旁的一對情侶是從嘉義來的,水淹金山寺時,兩個人躲在小外套裡開心尖叫,水幕裡掩不住情緒高亢的親吻。散場時,兩位褡拉著Hip Pop七分褲的年輕人邊搖頭邊輕罵著髒話:「幹,真是刺激。」 貓還沒來,蛇的魅力也不小呀!以五萬人計,《白蛇傳》現場的觀眾也足以容納三十三場國家劇院的票房! 今年下半年,國內音樂劇狂熱。就別提那已經演了二十三年,還繼續派出七個團在全球各地巡迴擾攘著的英國《貓》,台灣之子楊呈偉七月十、十一日在國家劇院也有一場純百老匯音樂會,Mama mia七月開始在香港扭擺,本土製作的《荷珠新配》也將在本月再踏閏門。 五月初,PAR編輯們居然做了一個找足苦頭的決定,決定仔細爬梳百老匯音樂劇史,除了一窺九一一後百老匯重新再出發的生命力,從歷史中找出十件影響音樂劇發展的大事件、六位你不能不知道的的音樂劇巨頭──外加毀譽參半的《貓》劇作曲者洛依‧韋伯,及九首你一定聽過,但卻不知出自何處的音樂劇名曲;並由國內最具權威性的歌舞劇網站「秘密花園」網站主持人陳煒智親訪與百老匯產業息息相關的東尼獎彩排現場。 得了東尼獎足以一步登天嗎?那也不見得,即將與楊呈偉一起來台,指揮國家交響樂團演出的東尼獎作曲得獎人傑森‧羅伯‧布朗,便是還在等待樂透臨頭的一個潛伏型明星,關於他的故事,由陳煒智告訴大家。 另外,很久沒有推出的「藝次元曼波」,我們安排了一場劇作家紀蔚然與喜劇演員許效舜的驚異派對。紀蔚然是台灣劇場界重要的劇作家,作品以反映都會男女辛辣世故的機鋒與困頓為特色;許效舜因「鐵獅玉玲瓏」一炮而紅,大量的創作靈感與俚語韻文卻來自底層生活的多樣性;兩個人都愛看電視,都在電視旁長大、咒罵、思考、歎息。

    文字|盧健英
    第139期 / 2004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輯(一)

    我舞故我在 一切從七○年代開始

    七○年代,恰恰是一個世界已脫離了有一套規律運作的叛逆時代。第一次看到林懷民的《風景》,記憶中他不甚跳躍的身體,是完全與我們那時既有的舞蹈或現代舞的概念不同,一看便有現代主義的感覺,像讀一首戒嚴時常拿來發散過度正常情緒的現代詩。在《寒食》中,披在林懷民背後那一疋長長的白布,至今想來有如陷阱,因為強調乾淨而撣除了覆蓋在上面的千年風塵。我們的現代舞從這一疋白布開始,上面沒有任何書寫話語的印漬,沒有一粒灰塵,我們站在這塊白布上面開始揮毫自己的身體語言。

    文字|王墨林
    第128期 / 2003年08月號
  • 王世信為《白蛇傳》設計各式燈偶造型。
    台前幕後

    最「亮眼」的白蛇與許仙 紙風車新戲《白蛇傳》,主角換「偶」做做看

    走進位於重慶南路的排練場,導演王力安與二十多位建教合作的南強工商影視科的學生,正揮汗練習操作著高達兩公尺的巨型花燈偶:在一片黑暗中, 燈偶乍然亮起,「法海」的頭、頸、手、腳等細部關節,也隨著操偶學生的動作,栩栩如生地搖頭晃腦起來。

    文字|黃淑綾
    第107期 / 2001年11月號
  • 《白蛇傳》在國家劇院營造一場忠於原味的野台歌仔戲。
    回想與回響 Echo

    到國家劇院看野台歌仔戲 《白蛇傳》有歌仔味

    旣無花俏的噱頭,也無龐大的國樂隊;全戲使用衆所熟悉的舊調:七字調、都馬調、走路調等,伴以大廣絃、月琴等,簡單樸素,動人心弦。我心裡想,好久沒聽到這麼「忠於原味」的歌仔戲了。

    文字|高淑華
    第30期 / 1995年04月號
  • 《白蛇傳》中的變臉「鐃缽」。
    回想與回響 Echo

    貌合神離的劇本與表演 從川劇《白蛇傳》說起

    中國戲曲發展的歷史中,從來不曾獨立或特別強調劇場中的某種元素;西方劇場所揭櫫的各種革命,如「作家劇場」、「導演劇場」、「演員劇場」等,從未在中國傳統劇場中出現。然而,傳統戲曲中以演員爲主的表現形式,與其說是有意識的強調,毋寧說是一種特殊的畸形成就。

    文字|劉慧芬、言午
    第10期 / 1993年08月號
  • 川劇版的《白蛇傳》。
    即將上場 Preview

    變臉絕活,矯健身段 談川劇的表演藝術

    這個來自天府之國的四川戲,因旣雅又俗、旣獨立又綜合的表演模式而廣受歡迎。在欣賞京劇、崑曲的優雅流麗之後,不妨再品嚐此一道地川味好戲。

    文字|郭玉娟
    第7期 / 1993年05月號
  • 《棋王》以歌舞劇型式演出,曾轟動一時。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台灣的中文歌劇

    從六十八年的《白蛇傳》開始,中文歌劇的創作與演出一向易引發爭議,同時也成爲藝術工作者極大的挑戰。如何能打破中西藝術形式的隔閡,而創作出中國人自己的歌劇,在大陸歌劇《原野》在台搬演之際,我們特請在台灣曾數次執導中文歌劇演出的聲樂家曾道雄,爲讀者回顧中文歌劇在台蘊發、成長的背景及經過,同時也提出他個人對中文歌劇發展的建議。

    文字|曾道雄
    第5期 / 1993年03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