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娜.鲍许(陈德昌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特别企画①/碧娜.鲍许/其人其作

碧娜.鲍许终于要来了!

期待许久的德国现代舞巨擘碧娜.鲍许(Pina Bausch)终于要率其乌帕塔舞蹈剧场来台演出。在面对她的作品《康乃馨》的震撼之前,我们得先做好「心理准备」。

期待许久的德国现代舞巨擘碧娜.鲍许(Pina Bausch)终于要率其乌帕塔舞蹈剧场来台演出。在面对她的作品《康乃馨》的震撼之前,我们得先做好「心理准备」。

碧娜.鲍许与乌帕塔舞蹈剧场《康乃馨》

3月13-15日

台北国家戏剧院

一九八七年,两厅院开幕时,就曾尝试邀请德国现代舞巨擘碧娜.鲍许及其所率领的乌帕塔舞蹈剧场(Tanzth-eater Wuppertal)来台。当年,成立不久的皇冠小剧场暑假也请了德国舞评家悠亨.施密特(Jochen Schmidt)──鲍许的拥护者──来台演讲德国的现代舞概况。几个月后,鲍许的前任美国舞者约翰.吉芬(John Giffin)也在皇冠授技巧课。当年的《文星》杂志不但刊出了施密特的演讲内容,还请剧场界的钟明德访问吉芬。外加由编舞者陶馥兰为文介绍鲍许及其舞蹈剧场,和由留德的朱高正对德国文化背景的描敍等,成了国内首次对鲍许的详尽介绍。可惜那年鲍许没来成。

十年的等待终于要实现

事隔十年,趁鲍许的舞团三月将到临近的香港演出以香港为主题的新作,两厅院终于请来了这位五十六岁但仍羞涩胆怯的舞坛大师。更巧的是,决定来台为两厅院十周年庆的代表作《康乃馨》也是乌帕塔舞团的十年巨作!

鲍许生于一九四〇年的德国索林根(Solingen)小镇。由于父亲经营一家旅社,鲍许从小就喜欢躱在其餐厅内的桌下,观察形形色色的人。从德国现代舞代表人物库特.尤斯(Kurt Jooss)所办的福克旺艺术学校(Folkwang Hochs-chule)毕业后得到一笔奖学金,于是十九岁的鲍许就到了当时现代舞中心纽约进修了两年。

历经德国与美国大师的调教

在纽约的茱丽亚学院,除了和当初吸引她去美国的荷西.李蒙习舞,鲍许还受教于舞蹈大师安东尼.都铎(Anth-ony Tudor)、保罗.泰勒,及保罗.杉那沙多(Paul Sanasardo)等人,对她往后的创作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当被问到对纽约的印象时,鲍许曾如此答复:「在纽约好像回到了大自然……因为纽约就像个丛林一样。我在纽约享受到了无比的自由……那两年增加了我无比的自信心。」(注)要不是恩师尤斯的召唤,当时年轻的鲍许还真舍不得离开。

鲍许一九六二年返德后,基于自己身为一名舞者却没有好作品可跳的窘况,她开始编舞。早期作品《在时间的风中》(In the Wind of Time,1968)马上获得靑睐。一九七三年,在乌帕塔剧院担任客习编舞者一两年之后,她受邀接掌该剧院的舞团,同年将舞团改名为「乌帕塔舞蹈剧场」(Tanztheater Wupper-tal)。

第一年的作品里,鲍许仍大致遵循德国剧院里舞团的本分──为传统歌剧编舞。鲍许在一九七四〜七五年间,连续为葛路克(Gluck)的歌剧《伊菲珍妮在陶里斯》及《奥菲斯与尤里狄琦》编了创新的版本──同一角色分别由一名歌者及一名舞者担纲──受到观众及舞者的肯定。随后的《春之祭》更是展现了鲍许对「纯舞蹈」的纯熟编舞手法。可惜鲍许自己并不想就此继续下去。她当初之所以将团名改为「舞蹈剧场」,是希望能在作品中纳入更多的形式及语汇,以较真实地表达作品的主题。就在她的能力被首肯之后,她决定要冒点险,走出自己的风格。

鲍许一九七六年以剧作家布莱希特的芭蕾舞剧剧本《七项大罪》做为新的尝试。剧中的表演形式融合了舞蹈、戏剧,以及较受大众喜爱的「综艺节目」。翌年的代表作《蓝胡子》更是脱离了作曲家巴尔托克的歌剧剧情,舞蹈成分越来越少,台上呈现的暴力却越来越多。当时,许多舞者不明白鲍许的用意,感到自己的一身好功夫无用「舞」之地,于是纷纷离去。

与亲近的伙伴进行剧场改革

鲍许对舞者的反应相当沮丧。当位于布宏(Bochum)市的导演彼得.札牒(Peter Zadek)邀请鲍许去导一出新作时,她只找了几位较亲近的老团员如杨.米纳瑞(Jan Minarik)《蓝胡子》的男主角)一起实验。主题虽然是众所熟知的《马克白》,但鲍许却选用了莎翁剧本中的舞台指示,做为此作品的剧名:《他牵著她的手,带领她入城堡,其他人跟随在后》。作品中所运用的重复手法、疏离效果、蒙太奇的拼贴形式、童年时对爱的渴求,却因未满足而转为暴力、喜剧与悲剧的一线之隔……鲍许往后作品的特色,在此成形。此作让鲍许重获信心,同年年底的小品《穆勒咖啡馆》更是一出结合鲍许儿时生活经验与未来创作风格的经典。

此时,正处创作巅峰的鲍许,三年内连续推出好几个大型作品,包括:《交际院》、《咏叹调》、《贞洁传说》、《一九八〇》等等。其中每个设计迥异的舞台──立于水池中的荷马(《咏叹调》)、在一片斜坡旁的鳄鱼(《贞》剧)、在草皮上的鹿(《一九八〇》)──皆出自鲍许工作上及生活上的伙伴:舞台设计罗夫.伯杰(Rolf Borzig)之手。当伯杰于一九八〇年初突然英年早逝时,对鲍许造成了重大的打击。幸好工作上有札牒导演的前任助理彼得.帕布斯(Peter Pabst)接手,进度上才没造成严重的终断。

至于鲍许生活上的空缺呢?从作品年表上,一九八一年对鲍许似乎是空白的一年。但从人生的经历上看来,却是鲍许的转捩点──她的儿子诞生了!舞评家施密特更是观察道,当上母亲的鲍许,作品也明朗起来了,例如乌帕塔舞蹈剧场第十年推出的《康乃馨》,就以八千朶康乃馨铺满舞台,观众看了备感温馨。而同样由帕布斯设计的作品:《山上传来一声呐喊》──舞台上神话般的雾中世界、《祖先》──在巨大仙人掌旁做日光浴、《与船共处》──在沙滩上搁浅的大船等等,都是让人印象深刻之作。八〇年代中期,随著舞团声望的窜起,世界各地陆续相争找鲍许的舞团去演出,甚至不惜巨资,进一步地邀请她为城市编创新作。

受世界各城市委托创作

或许因为曾和义大利电影导演费里尼合作过,鲍许以城市为题的新创作阶段,首例就是罗马。以《胜利者》为名的作品,呈现出有关罗马的画面,或者说一般人对罗马的刻板印象,实在很有限。之后以西西里岛的帖勒莫市为主题的《帕勒莫 帕勒莫》、马德里的《舞蹈之夜㈡》、关于维也纳的《一场悲剧》,及美国西部的《只有你》,一般反应是鲍许本人的风格盖过各主题城市的印象;鲍许目前正在为香港艺术节编的新作,及明年预计以里斯本为主题的创作,可能也不例外。

这就是舞蹈剧场?

其实,所谓的鲍许之舞蹈剧场风格,是指其在创作过程、选用主题、及表现形式的创新与突破。她先出问题让舞者以各种言语(舞者来自世界各地)或肢体方式表达,经过她筛选、整理,再与舞者进行编排。经常出现的内容有两性的冲突、对爱的渴望、对群体性或形式化生活方式的控诉、对权威的恐惧,以及对剧场思考本身的探讨。而在台上呈现的形式更是包罗万象:舞蹈可能采用芭蕾、现代舞(美式或德式)、或民间舞;剧场可能有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式、布莱希特式、亚陶式,甚至通俗性的大众娱乐如默剧或特技;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睡。许多观众(包括许多美国著名舞评)看不下鲍许的作品,认为它太暴力、太荒谬、缺少舞蹈动作。但鲍许的名言是:「我在乎的是人为什么动,而不是如何动!」鲍许作品中的动作皆从舞者本身的真实经验得来,有其背后的原因,非炫耀性的花招。基于这个重要的出发点,碧娜不惜牺牲舞者们精准的舞蹈技巧,以求最适当的表达方式──即使是透过言语、音乐、视觉效果、或真实的物体等等。正由于她的这种坚持与勇气,舞蹈得到了解放,其影响力更是无人可比!

(本刊编辑 林亚婷)

注释:

出自Bentivoglio, Leonetta,“Une Conversa-tion Avec Pina Bausch,”Pina Bausch:Pho-tographies de Delahaye. Solin:1986, P.8.

参考书目:

邱瑞銮译,Leonetta Bentivoglio著,〈舞蹈剧场的温柔与咏叹──碧娜.包许〉,《诚品阅读》「表演艺术」特刊(一九九二年八月),P.122〜131。

碧娜.鲍许封面故事,《文星》第一一一期(一九八七年),p.44〜78。

辜振丰著,〈碧娜.鲍许的乌帕塔舞蹈剧场〉,《表演艺术》杂志,第二十二期(一九九四年八月),p.24-34。

Daly, Ann.“Tanztheater:The Thrill of the Lynch Mob or the Rage of a Woman?”, The Drama Review, Vol.30,(Summer, 1986), p.46-56.

Delahaye, Guy(text by Leonetta Bentivoglio). Pina Bausch:Pho-tographies de Delahaye. Les Edi-tions Solin:1986.

Erler, Detlef(photographer). Pina Bausch. Edition Stemmle:1994.

Kirchman, Kay.“The Totality of the Body:An Essay on Pina Bausch's Aesthetic.”Ballet International, May 1994, p.37-43.

Manning, Susan A.“An American Per-spective on Tanztheatre,”The Drama Review Vol.30,(Summer, 1986), p.57-79.

Servos, Norbert and Gert Weigelt(pho-tographer). English Trans. by Patricia Stadie. Pina Bausch-Wuppertaler Dance Theatre, or the Art of Training a Goldfish. Ballet-Buhnen-Verlag Rolf Garske:1984.

Servos, Norbert. Pina Bausch-Wuppertaler Tanztheater:oder die kunst, einen goldfish zu dressier-en. Kallmeyer:1996.

Vanden Abeele, Maarten(photogra-pher). Pina Bausch. Editions Plume:1996.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碧娜.鲍许与乌帕塔舞蹈剧场的作品年表

1974

《费里兹》

Fritz

《伊菲珍妮在陶里斯》

Iphigenia on Tauris

《双牵》

Two Ties

《我带你到转角处》

I'll Take You Round the Corner

《慢板──五首马勒的曲子》

Adagio──Five Songs by Gustav Mahler

《奥菲斯与尤里狄琦》

Orpheus and Eurydice

《春之祭》

Rite of Spring

1976

《七项大罪》

The Seven Deadly Sins

1977

《蓝胡子》

Bluebeard

《与我共舞》

Come Dance With Me

《雷纳移民去了》

Renate Emigrates

1978

《他牵著她的手,带领她入城堡,其他人跟随在后》

He Takes Her By the Hand and Leads Her Into the Castle, The Others Follow…

《穆勒咖啡馆》

Cafe Muller

《交际院》

Contact Zone

1979

《咏叹调》

Arias

《贞洁传说》

Legend of Chastity

1980

《一九八〇──一场碧娜.鲍许的作品》

1980──A Dance Piece by Pina Bausch

《邦咚湼昻手风琴》

Bandoneon

1982

《华尔兹》

Waltz

《康乃馨》

Carnations

1984

《山上传来一声呐喊》

On the Mountain A Cry Was Heard

1985

《黑暗中的两支香烟》

Two Cigarettes in the Dark

1986

《胜利者》

Victor

1987

《祖先》

Ancestors

1989

《女皇的悲叹》(电影)

The Empress's Lament

1989

《帕勒莫 帕勒莫》

Palermo Palermo

1991

《舞蹈之夜㈡》

Evening of Dance II

1993

《与船共处》/亦称《舞蹈之夜㈠》

The Piece With the Ship(or Evening of Dance I)

1994

《一场悲剧》

A Tragedy

1995

《丹颂》

Danzon

1996

《只有你》

Only You

1997

为香港编的新作

A New Piece About Hong Kong:Untitled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