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舞蹈劇場

相關文章 39 篇
  •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走入巨石迷陣 探索時間洪流中的文明進程 西迪.拉比《謎╱陣》香港演出

    西迪.拉比將於十二月赴港演出的作品《謎╱陣》,透過石塊造型的變化,象徵物質發展與精神文化的交互影響、生命的能量重新凝聚,以人與岩石的具體及抽象關係,作為歷史難題或政治迷局的寓意,喚起遠古記憶、時代信念,或是生命的神秘性。如果說,西迪.拉比的工作一直在於差異之間的相遇,並與之建立聯繫,在《謎╱陣》裡,聯繫的慾望本身成為主題,領我們走入巨石迷陣,探索時間洪流裡的失序與順序,在人文疆界的跨域連結裡,發現新的意義。

    文字|謝淳清、Koen Broos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亞蘭.布拉德勒《梔子花》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國家兩廳院30周年特輯 NTCH 30 滯緩與疾馳之間 當代舞蹈的生命政治 卅年回探—世界的現代舞蹈與台灣

    身體作為度量,用以重新定義空間,在其中觸及結構、關係、族群、身分、記憶、歷史等。舞蹈以肉身為底,詮釋身體和空間的存在,從存在的外部一路舞進生命存有的核心。而這同時也是一段向運動的根源回返的舞蹈歷程,在佇足和行走之間交替的身體時間,亟欲捕捉思想在動靜縫隙裡的孕育和成形的過程。若以卅年作為回顧時間的單位,觀察這期間舞蹈在主題和形式上的變化,便也是去理解編舞家如何看待當代身體的處境和危機,以及在美學實驗上對於舞蹈認知的突破方向與渴望。

    文字|周伶芝、劉振祥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娛樂到藝術的舞步

    二十世紀是舞蹈藝術從娛樂到藝術的大分水嶺。從掀起現代舞革命狂潮的鄧肯,到後現代舞蹈的天外奇想;從富勒如夢幻影的《火之舞》到碧娜.鮑許詭譎多變的舞蹈劇場,這一世紀的舞蹈家們不僅脫下高貴的白紗舞衣,以雙足撼動大地證明肉身的存在,更以精編細織的肢體流動,體現形而上的哲學辯證。 我們企圖從幾個面向一窺這一巨變的面貌: 《在世界的舞蹈潮流裡尋求自身的認同》,記錄了在世界脈動的衝激之下,舞蹈前輩們的創見、流派的興起與轉變和重要事件。 《百年來的觀舞之道》 側重在舞蹈美學的興起與理論的建立,對舞蹈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 《從舞台舞上螢幕》 則從舞台技術的運用到影像媒介的介入,特別是被稱為新藝術形式──舞蹈影片──的產生,書寫了科技為舞蹈帶來的重大改變。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92期 / 2000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焦點專題 Focus

    呼喚原作 尋找那「獨一無二的點」 小論台灣的舞蹈與文學

    譯作之於「原作的回聲」,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說,「譯作呼喚原作但卻不進入原作」;它是意義的派生、它是交匯一點後永恆的延伸,卻也是指向著前世的來世。對如此評論譯者任務的哲學家而言,總令我們想起他另外一句,「寫一本完全用引文寫成的書」。編舞家改編文學、引用文本,令字詞起舞,某方面,成為了另一種形式的譯者。

    文字|李時雍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 《熱情馬祖卡》中,舞者用塑膠布裝水,像是在游泳池裡面玩耍。
    特別企畫 Feature

    高牆、泥土、大瀑布 舞動人生的魔幻旅程 瘋狂、刺激又極致的鮑許美學

    舞蹈大師碧娜.鮑許的舞台風景,總是讓觀眾瞠目結舌、驚嘆稱奇,不管是水汪汪的一方池塘,隨舞者激舞飛揚的一台泥土,或是潺潺流動的一泓瀑布,以及即將在國家戲劇院舞台上、轟然倒下的一堵空心磚高牆鮑許的創作美學超越美醜,突顯人類底層的情感,也尖銳批判人性的荒謬,透過自然、生活真實的舞台再現,超越想像的舞台景觀,鮑許的作品給予觀眾深入刻寫人性的魔幻旅程。

    文字|俞秀青、林鑠齊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 何曉玫的《親愛的》
    舞蹈

    一個舞台兩支舞 她們說「人」的故事 姚淑芬《蒼穹下》+何曉玫《親愛的》

    曾是紐約大學舞蹈研究所同窗的姚淑芬與何曉玫,難得「同台」!同一個晚上一起登上國家戲劇院舞台,分別展現《蒼穹下》、《親愛的》兩支舞作。雖然兩人創作方向殊異,但這次的舞作卻都聚焦在「人」,深入處理如蛛網交錯複雜的「關係」。兩人這次皆與其他領域創作者合作,也是一種「關係」的實驗!

    文字|張慧慧、劉振祥
    第252期 / 2013年12月號
  • 復刻選文 特別企畫

    珍惜時間,繼續創作

    近來,碧娜.鮑許及團員受邀到世界各地做「田野」,再回德國排練新舞。去年他們首度在歐洲以外的美國創作《只有你》,之後也首度到了遠東地區的香港,進行一次歷史性的工作為「九七的香港」編舞,以便今年能在香港演出。 本刊特邀剛好去年十一月也在香港編舞的古名伸,在大師來台前做一次近距離訪談。

    文字|古名伸、林亞婷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 《生命是條漫長的河》探索當代社會對人形成的種種約束,以及生命和藝術之間的關係。
    即將上場 Preview 人體舞蹈劇場《生命是條漫長的河》

    呼應謝德慶創作 探索生命與藝術的關係

    藝術家謝德慶以「年」為單位的行為表演創作,是近乎極端的生命作品,編舞家俞秀青新作《生命是條漫長的河》將其作品和生命轉化為六個主題片段,集結多位藝術家,以舞蹈劇場結合影像和現場音樂,透過不同風格的肢體表演,探索當代社會對人形成的約束,以及生命和藝術之間的關係。

    文字|鄒欣寧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早餐時刻》讓影像和舞蹈不再有誰是主體的疑問,而是彼此的對體;也不再有主從之別,而是對位關係。
    回想與回響 Echo

    為什麼一定要吃早餐?

    這個作品最有趣的並非一切可見,反倒是當我們的視線在來回追蹤影像和舞蹈的差異之際,意識到我們根本來不及看,我們的眼睛總是錯失了某些東西。我想,這裡碰觸到的視覺的弔詭,同時也是夢和現實的弔詭:舞台上愈多機器裝置幫助我們看見現場發生的一切,我們反而累積了愈多看不見的經驗;同樣的,現實中愈多技術管道幫助我們重現夢境,我們反而愈意識到,夢見的,醒來之後就慢慢閉上了眼睛。

    文字|郭亮廷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賴翠霜說:「我希望我的舞即使不跳舞的人也能喜歡,也能意會些什麼,對他的人生有某些程度的影響……」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從德國奔回的編舞黑馬

    賴翠霜 從困圍中尋索內在自由

    她是碧娜.鮑許的學妹,也是台灣少數在德國發展的舞蹈工作者,自二○○二年起陸續應邀返台與國內舞團合作發表編創作品,在以舞作《囲》贏得○八年台新藝術獎後,也讓國人驚覺這位編舞黑馬賴翠霜的出現。她的新作品《抽屜》,延續《囲》的系列,將從大環境的包覆,回到個人隱匿內在的探索。

    文字|鄒欣寧、許斌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 在〈試鏡〉中所有人使盡渾身解數,希冀命運之神降臨好運,讓自己成為超級巨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德國達姆市國家劇院演出卡爾.奧福經典 林美虹《布蘭詩歌》 現代與中世紀共通的迷亂人生

    描述中世紀人心慾望的清唱劇經典《布蘭詩歌》,在現代舞蹈劇場的演繹下會展現怎樣的新風貌?旅德編舞家暨導演林美虹,以現代場景進行顛覆,卻從中描繪古今互通的人性愛慾糾葛,令人耳目一新。本刊德國特派員俞秀青與三月份觀賞了這個新製作,特以本文介紹,並專訪林美虹一談其編導理念。

    文字|俞秀青、Barbara Aumüller
    第198期 / 2009年06月號
  • 光束扭曲成優美的圖案,光束亦扭曲了舞者的身形。
    即將上場 Preview

    歐伯梅耶《魅影再現》 虛實之間的現在進行式

    《魅影再現》結合舞蹈、音樂、即時影像投影與電腦互動系統,挑戰實體表演藝術與虛擬多媒體互動影像極限,舞者在舞台上與光影共舞,創造人類知覺與美學新境界。《魅影再現》以兩個概念建立起作品的基本架構。首先,影像是舞者的伴侶,其次,舞台空間融合虛擬與真實,以此串連舞者的演出、即時影像合成系統、與互動裝置。

    文字|周倩漪
    第196期 / 2009年04月號
  • 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困境是作品不變的主題
    新藝見/新銳藝評

    人生四季:在愛與被愛之間

    人總是互相取暖又不斷傷害彼此,總是親近而後疏離,後退而後再靠近,在反覆中循環著,宛若一個不曾終止的迴圈。生命中有許多說不出口的祕密,英才早逝的伍國柱彷彿是顆明亮的彗星快速地劃過天際,而《斷章》就像個窗口將祕密釋放,在漫漫長夜中閃爍,留給人們不會遺忘的點點餘韻。

    文字|張懿文、林鑠齊
    第192期 / 2008年12月號
  • 《相聚》的八位舞者來自六種不同文化背景,中文、英文、韓文、俄文、西班牙文、印度文通通派上用場。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阿喀郎的提問:你從哪ㄦ來? 《相聚》與《零度複數》 文化匯集和身分認同之舞

    阿喀郎企圖用不同的方法,透過不同族群的合作藝術家,以舞蹈劇場的形式挑戰身分認同的問題和答案,曾經訪台的作品《零度複數》與新作《相聚》,在不同國家巡迴演出中也受到觀眾和評論的高度讚賞,對許多「客舍似家、家似寄」的現代人來說,挑起自我定位的迫切需要。

    文字|王如萍、Hugo Glendinning
    第187期 / 2008年07月號
  • 碧娜.鮑許之所以撼動觀眾的心,不在於她的「舞蹈劇場」,而是作品中呈現出近乎自然主義的表現形式。圖為《交際場》。
    特別企畫 Feature

    碧娜的「舞蹈劇場」為何觸動人心? 他們「來真的」 於是我們流淚——

    碧娜.鮑許之所以撼動觀眾的心,不在於她的「舞蹈劇場」,而是作品中呈現出近乎自然主義的表現形式,表演者在舞台上都「來真的」,舞者或其本身的經驗都曾即興入舞,所以當觀眾看到男舞者撫摸全裸女舞者,表演者閉著雙眼在舞台上跌撞桌椅時,會留下滿臉淚痕與觸了電般的感動。

    文字|王凌莉、劉振祥
    第177期 / 2007年09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的舞蹈劇場風潮 1980s-1990s 碧娜式身體 權力與論述的角力戰場

    早在八○年代,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就已經在台灣悄悄地展開了創作的影響力。隨著當時解嚴、社會運動的興起,編舞家們以舞作反映對社會議題的思考,而舞蹈劇場的形式正適合進行這樣的呈現,林懷民、陶馥蘭、蕭渥廷等編舞家,即以這樣的「碧娜式身體」,進行各種論述、權力的辯證。

    文字|陳雅萍
    第177期 / 2007年09月號
  • 賴翠霜在《變形蟲》中試圖探討人性的虛偽與空虛,有著近似舞蹈劇場的批判精神。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年輕編舞家的鮑許熱:1990之後 揭露底層、吶喊自己的台灣舞蹈劇場精神

    碧娜.鮑許的創作影響,在年輕一代的編舞家身上仍持續延燒,或像伍國柱、賴翠霜直接負笈鮑許母校福克旺舞蹈學院吸取舞蹈劇場源頭養分,或如布拉瑞揚以舞蹈劇場的精神,呈現對社會的強烈批判;另外如吳碧容、姚淑芬、何曉玫等都在舞作中各自發揮。對動作情感真實性的要求、人性的關懷與批判意識、舞台空間的使用、蒙太奇式的拼貼結構等舞蹈劇場面向,已成為台灣編舞家可以自由運用的元素。

    文字|張懿文、郭文景
    第177期 / 2007年09月號
  • 德國舞導劇場在今日幾乎等同於碧娜.鮑許
    特別企畫 Feature

    多元觀照社會的德國舞蹈劇場 不是只有碧娜.鮑許!

    德國舞蹈劇場在一九八○年代以前衛睥睨之姿,赤裸地呈現人性黑暗面,震撼美國的舞評與觀眾,與以醜陋入舞、歌誦死亡的日本舞踏有異曲同工之妙。 雖然,對許多觀眾而言,德國舞蹈劇場在今日幾乎等同於碧娜.鮑許,事實上,德國舞蹈劇場從發跡至今歷經八十餘年,有不少的編舞者以不同的風格、語彙與哲思,創作出風貌各異的舞蹈劇場,使之成為珍貴的人文資產。

    文字|倪淑蘭、林鑠齊
    第165期 / 2006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舞蹈

    在這塵世的風暴中

    而那三把電吉他「割」出來的隆隆噪音,那吹得全場牆面動搖、鏡像擺晃扭曲的獵獵狂風,沒有止息、沒有鬆懈地,讓我們無時無刻不置身「在這塵世的風暴中」(莫札特《女人皆如此》終曲唱詞)。你可以說她太過強迫教育、不夠隨興、沒留縫隙,但這就是一個思慮周密的藝術家眼中的世界。

    文字|鴻鴻
    第155期 / 2005年11月號
  • 碧娜‧鮑許作品Danzon。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如夢境般的燦爛繁華 碧娜‧鮑許與舞蹈劇場

    鮑許的舞蹈劇場結構以蒙太奇的手法鋪陳出片片段段的意象,有如立體主義一般,以反覆重疊等多重角度呈現主題的可能性,因此製造出有如夢境般的繁華意象。在創作的過程中,鮑許有時鼓勵舞者以肢體或語言回答問題,之後鮑許再將這些回應串聯起來,因此製造出後現代式的拼貼效果,並且自由地遊走於戲劇與舞蹈的邊界,突破傳統上對舞蹈與戲劇嚴格的區分。

    文字|倪淑蘭
    第145期 / 2005年01月號
12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