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娜.鮑許
-
舞蹈
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隘口
那一年我到了愛爾蘭西端的莫赫懸崖(Cliffs of Moher)。 沿著高矗崖邊的山徑步行,起初猶不知僅隔幾步之遙,臨海即是歐洲最高的懸崖,最高點高出大西洋的海平面214公尺。等到站立於可以俯瞰壯闊波瀾大西洋的崖邊,才會因其高度有點暈眩,腳底發麻。一時霧散雲開,海鳥遨翔,那些崎嶇風蝕的崖石,才從海平面向上層層疊疊展露其歷史皺摺下的面貌,海濤風湧拍盡,白色浪花飄散。 麥克.基根-多藍(Michael Keegan-Dolan)與舞蹈之家(Teaċ Daṁsa)所創作的《界》(MM),原文為凱爾特語(Gaelic),最常見的用法是指山路隘口或超越大型地理障礙的最簡單途徑(註1),既可援引為跨越「過去」的罣礙,指向「未來」可行的路徑,相對地,時間在此難以簡單線性地去區分過去、現在、未來,過去即是未來,而未來亦可能是回歸原初,循環迴旋,而人性的愛慾情仇仍然依舊輪迴不已。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在教堂中起舞 與城市空間對話
德國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自2009年失去了重要領袖編舞家碧娜.鮑許以來,一直在尋求新的方向。去年9月,法國藝術家波赫士.夏瑪茲(Boris Charmatz)接任為該舞團第5位藝術總監,標誌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夏瑪茲是法國1990年代「新舞蹈」美學的繼承者,他曾帶領法國雷恩國家舞蹈中心(Centre chorgraphique national de Rennes),將其轉變為「舞蹈博物館」(Muse de laDanse),將舞蹈視為參與政治議題的社會雕塑,他挑戰了現代「擴延編舞」(expanded choreography)實踐,將作品於非傳統劇場場地呈現,並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和紐約現代美術館等地創作,對當代藝術的編舞轉向具有關鍵影響。 2022年,夏瑪茲接手了烏帕塔舞蹈劇場,並繼續推進他在2019年啟動的「陣地」(Terrain)計畫這個計畫是為烏帕塔舞蹈劇場開展法國和德國合作的項目,旨在探索「人體建築」(human architecture project)的概念,夏瑪茲試圖通過身體運動來建立可見性和彈性的建築結構,創造一個「編舞綠色空間」(choreographic green space),他希望能透過以動作和姿態為基礎的機構,來回應現代城市在氣候、城市規劃和社會設計等多方面的挑戰。 儘管風格迥異,但夏瑪茲和鮑許都看重舞者,認為舞者是在舞台上熱情地表現自己,而不僅僅是編舞的工具,他們也都注重打破第四堵牆,建立觀眾和表演者的關係。今年9月,夏瑪茲在烏帕塔近郊粗獷主義建築(Brutalist architecture)的Mariendom Neviges教堂,首演了與舞團合作的新作品《自由大教堂》(Libert Cathdrale),此作也陸續至里昂國際舞蹈雙年展等地巡迴演出。藉著到烏帕塔參訪的機會,筆者專訪了夏瑪茲,請他分享與烏帕塔舞蹈劇場合作的種種,及這次《自由大教堂》與其「陣地」計畫的連結。 Q:可否談談與舞團之間合作的關係,與如何協商碧娜.鮑許留下來的舞蹈遺產? A
-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為了回憶,抑或開拓?
看碧娜搜索結集的創作素材全是回憶,集體個人,反映文化社會,反映未來現在,所以看她的戲,是making sense of (one)self in this big big world,每個人那麼渺小,但又唯一,每個人都只得一個自己,卻與數不盡的人同悲同喜。 這是一個每個人一生都適用的問號,用來了解最基本的一個字,人。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閱讀碧娜,重新想像她的舞蹈現場
碧娜.鮑許持續對著舞者、對著我們提問,用她的排練清單、用她的經典舞作,這些疑問最終構成了作品、化成了無數令人驚豔、讚嘆,備受震撼又真切迷人的畫面,也讓觀舞者思考更多的問題,激發了無限的想像與可能。在本期雜誌中我們試圖重新閱讀碧娜,在她的編與舞之間,抽絲剝繭,從舞台的自然與奇觀、數不盡的男女關係和兩性糾葛,及其巧妙運用的曲目樂音等三種視角,看它們如何為作品建構出獨特且不凡的魅力。 用空心磚砌成的高牆、縫隙間淌流出的火山熔岩、鋪滿舞台的泥炭紅土,或是位於舞台上的深池、小型游泳池,當中甚至還有一隻河馬碧娜的舞台,包含了許多自然的成分,更是人工打造的奇觀,各式各樣的土石、令舞者痛苦受傷的水,還有,台灣觀眾曾有幸在廿年前見證了、那滿台的康乃馨。 本月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受國家兩廳院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之邀,再次登台,我們也邀請了曾經目睹《康乃馨》一作,並受其影響深遠、印象深刻的三位創作者作家成英姝、建築師阮慶岳與香港劇場編導鄧樹榮,分享當年欣賞《康乃馨》後所感受的衝擊,或是分享屬於《康乃馨》的華麗與哀傷。而我們也邀請到插畫家朱疋,以碧娜.鮑許的舞作發想,為此專題獨家繪製多幅畫作,重新再現她的舞蹈現場。碧娜的舞蹈,激發了無限創作者的靈感,且讓我們在看罷《康乃馨》後,再隨著插畫家的筆,一同跳進舞的想像。 人稱劇場金童的法國導演托馬.喬利,四月也將帶著全長約四小時的莎士比亞名作《理查三世》來訪,如果您曾納悶,為什麼好像時常看見這個劇本在台灣、在世界各地上演呢?本刊也特別蒐羅了各國導演的近期《理查三世》作品:包括英國導演魯伯特.古爾德、德國導演歐斯特麥耶,更訪問了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王曉鷹與這次來台的導演托馬.喬利,談談這位莎翁筆下近年來復排次數眾多的劇碼,在他們心目中,又有什麼讓人又愛又恨的邪惡魅力?讓我們隨著導演的視角切入,看看這位英國歷史中,從地底下到舞台上,被人各自解讀的君王。
-
特別企畫 Feature
閱讀碧娜的幾種方式
「你對愛的感覺如何?」 「你想對一個人溫柔的時候,你會怎麼做?」 「當你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你在聖誕節時吃什麼?」 「你的法則是什麼?」 「你們覺得以失去而感到可惜,或遺憾那些不再存在的事物是什麼?」 「你害怕著什麼?」 在碧娜.鮑許的排練清單上,還有成千上萬個問題。這位總是從問題出發、徹底改變當代舞蹈風景的編舞家,從一九七八年開始,每部新作品都不從動作啟動,而從問題開始。有些是直接的問號,更多是拐彎抹角地提問,她問自己,問她的舞者,或許,更多是問前來劇場的人們: 「你為什麼來?你在問自己什麼問題?」 本期嘗試以三重視點男女、舞台、音樂觀看這位握有問題的鑰匙的編舞家如何通往我們的靈魂,在她離去這麼久以後,仍不斷地以每個不會死去的作品,輕輕地附在我們耳邊,悄聲說:問自己這些問題吧。去經驗、去發現,你可能感覺混亂,可能找不到答案,都沒有關係。
-
特別企畫 Feature 視點之一:男人與女人
舞不盡的世間男女 說不完的愛恨慾怨
舞台上,她╱他們互相挑逗、擺佈、叫囂,或許溫柔款款,卻更似暴力相向這是碧娜.鮑許的舞台,男男女女,愛恨嗔痴,各式各樣的糾葛,盡現舞作之中。透過九齣作品,讓我們看見碧娜.鮑許如何看待男女關係,無窮無盡的人間風景
-
特別企畫 Feature 視點之一:男人與女人
舞不盡的世間男女 說不完的愛恨慾怨
舞台上,她╱他們互相挑逗、擺佈、叫囂,或許溫柔款款,卻更似暴力相向這是碧娜.鮑許的舞台,男男女女,愛恨嗔痴,各式各樣的糾葛,盡現舞作之中。透過九齣作品,讓我們看見碧娜.鮑許如何看待男女關係,無窮無盡的人間風景
-
特別企畫 Feature 視點之一:男人與女人
舞不盡的世間男女 說不完的愛恨慾怨
舞台上,她╱他們互相挑逗、擺佈、叫囂,或許溫柔款款,卻更似暴力相向這是碧娜.鮑許的舞台,男男女女,愛恨嗔痴,各式各樣的糾葛,盡現舞作之中。透過九齣作品,讓我們看見碧娜.鮑許如何看待男女關係,無窮無盡的人間風景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她與他,這樣與碧娜共舞
她與他,她們與他們,溫柔地、激情地、暴烈地,或相互擁抱,或彼此玩弄,或行禮如儀,或劍拔弩張在碧娜的舞台上,世間情事如是繽紛流轉
-
特別企畫 Feature 視點之二:舞台上的自然與奇觀
跳上崎嶇濕漉舞台 舞出真實痛苦人生
碧娜.鮑許的舞台,往往讓觀眾一見難忘,卻也讓舞者痛苦萬分,如同現實的世界,有土石瓦礫,有斑斕植物,還有到處流淌的水這些艱困的舞台逼使舞者思考「為何而跳」,他們的妝花了、晚禮服濕透了,離開舒適圈,冒著受傷的危險,重新理解身體的痛苦以及心靈對自由的渴望。
-
特別企畫 Feature 視點之三:傳奇音樂家
巧用奇音妙律 與舞同行畫龍點睛
在重量級德國電影導演文.溫德斯的記憶中,不朽的碧娜往往有音樂相伴,而音樂的巧妙運用,也正是碧娜.鮑許舞作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的重點。透過五位傳奇音樂家之作在碧娜舞作中的現身,讓我們認識碧娜.鮑許的巧心慧思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未竟的承諾
《康乃馨》何能帶來那樣大的衝擊?我的人生後來每遇消極茫然,便自問誰是「我想成為像他那樣的一個人」,答案總是碧娜.鮑許。她那份強大的人類里程碑式的創造力我望塵莫及,但我認同那種「全天下人都那樣想然而我不」,是需要一個大而豐富的內核作為對抗的力量,這個內核仰賴紮實的美學養成,不滿足於經驗的貧瘠。
-
特別企畫 Feature
哀傷就是我的本質
死亡必然華麗,否則生存的艱辛,要如何去訴說。優雅必須被陌生者踐踏,否則我們如何懂得緬懷、以及哀悼與懊悔?每一個流星般隕落的零碎事件,都是浩瀚天體遣來的神秘訊息,也是引領我們繼續黑暗前行的指引明燈。
-
特別企畫 Feature
《康乃馨》的誘惑
有一次,我忘了是那一年,鮑許在巴黎有一場演後座談,當被問及其創作背後的動力是什麼的時候,她簡單直接他說了一句:因為我害怕。或者,這句話就這樣成就了她的事業。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碧娜.鮑許與舞蹈劇場」特展 回顧舞蹈的傳奇
向德國舞蹈劇場大師碧娜.鮑許致敬的「碧娜.鮑許與舞蹈劇場」展覽,正在柏林馬丁.葛羅皮烏斯博物館展出,用心的策展人除了呈現舞蹈家私人的相簿、演出海報、節目單、各國巡演傳單、劇照、舞者名冊等珍貴資料,更在展場重建、仿製了碧娜.鮑許的神秘排練場Lichtburg,還安排長年跟鮑許合作的舞者,在現場帶領大家一起暖身、舞動,練習鮑許舞作裡的經典動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上台 年紀絕不是問題
從碧娜.鮑許的暮年版《交際場》、比利時當代舞團的《梔子花》到將訪台演出的日本樂塾劇團《女人的和平》,我們看到長者們在舞台上的獨特風華。而熟齡的劇場為何興起?一方面是在高齡化社會中,戲劇活動可促進老人走出家庭、重新與社會交流,在醫療上也發現戲劇活動對失智或阿茲海默症有一定的治療與預防功效,而在藝術主題上,老人豐富的人生經驗,更是舞台上值得深入的精采題材。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如水柔婉 兼容並蓄
非舞蹈科班出身的西迪.拉比,卻以天賦的柔軟身體與一身雜學,成為歐陸多位編舞家的寵兒,他從不自限,在舞蹈肢體上不斷探索,從與不同類型舞者的合作中激盪創新;作為編舞家,他也秉持同樣的態度,跟不同領域、國籍、體型、年紀、技巧、語言和不同背景的表演者合作,舞作內容更是多樣,同時具有悲劇與喜劇、神聖與世俗、個人與文化、信仰與精神的元素,而這些元素到後來都在他獨特的幽默感與巧妙的安排下,融合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創作。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碧娜的舞台奇觀
放眼全世界的編舞家,大概沒有一個人像碧娜.鮑許一樣,對於舞台設計的要求,如此大膽、革新,且深具開創性。如果說碧娜的舞蹈,是從舞者自身經驗出發,由內而外地尋找動作的材料,一如她的名言「我在乎人為什麼而動,而不是如何動」,那麼她的舞台則是反其道而行,抽象的情感通過誇張、外顯、壯觀的視覺符號具象化,與舞者共舞,由外而內帶領觀眾走進作品的思想核心。 碧娜的舞台思考是非常德國表現主義式的,不管是《春之祭》的滿台泥土、《穆勒咖啡館》的大量桌椅、《康乃馨》的康乃馨花田、《一場悲劇》的水坑與瀑布、《拭窗者》的洋紫荊花山、《熱情馬祖卡》的火山熔岩山丘,《巴勒摩、巴勒摩》的水泥高牆,都像日常場景的放大、重組與變形,拼貼了真實、夢與潛意識的投射,讓人穿越各種層次的想像與現實。 不同於其他人的舞作,鮑許的舞台總是為舞者設下許多窒礙難行的「路障」,舞者得在或粗糙、或潮濕、或滑溜等艱難、危險的環境條件中跳舞。舞台對碧娜的舞者而言,不只是背景,而是一切的起點,不只形塑他們的身體質感,更進一步將他們的狀態推向邊緣,讓深層的情感有了依附、宣洩的出口,交織出愛與恐懼、孤獨與渴望、毀滅與暴力等既混亂又美麗的舞台奇觀與戲劇張力。 一如碧娜對舞蹈劇場美學的堅持,為了完成奇特、創新的舞台想法,即使幕後技術人員堅決表示:「不,這行不通!」,碧娜從不妥協。以《巴勒摩、巴勒摩》為例,為了使舞台上那座寬十四公尺,高五公尺,總重量約七公噸的高牆倒下,碧娜和舞台設計彼得.帕布斯不顧眾人的反對,孤軍奮戰到底。當牆順利倒下的那一刻,帕布斯說:「沒騙你,我都要心臟病發了。」 長期擔綱碧娜的舞台設計,帕布斯接受本刊專訪時形容,和碧娜工作「感覺有點像在濃霧中找路、或是小孩們在遊樂場玩耍,有著濃霧的迷惘,也有著孩童的純真。」他說,和碧娜一起工作的「必修」:好奇心、不斷地探索、不要太快做決定、打開你的眼睛、享受全然「未知」的狀態。 帕布斯強調:「『未知』不代表什麼都不懂,而是要能夠延伸我們的探索,時時刻刻保有好奇心、不要錯過任何細節、不要錯過任何巧合。」他和碧娜之所以維持這麼久的合作關係,兩人的默契來自於「驚喜」,就像打乒乓球一樣,對方發球,永遠要以想不到的方式接球、然後打回去。「如果能夠預測,那就是該離開的時候了。」 是吧,碧娜的舞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在濃霧中找路、在遊樂場嬉戲
舞台是一座深淵,她把我們推到邊緣 這是一面牆,沿著舞台前緣,在現實的夾縫間,蒼白而孤絕地高高矗立。 這是樹,這是水,狗奔跳至舞台中央,徘徊而憂傷的人抽著細細的煙。 這是笑,這是血,女人大喊砸我砸我。 這是碧娜.鮑許眾多符碼拼貼而成的浮世即景。 七公噸的高牆倒下時,一片沙塵裡,我想起瘂弦的〈深淵〉: 在剛果河邊一輛雪橇停在那裡; 沒有人知道它為何滑得那樣遠, 沒人知道的一輛雪橇停在那裡。 即將來台的《巴勒摩、巴勒摩》是她標誌性的舞台之一, 但斯人已逝,我們無從知曉舞台上那些不合常理的「雪橇」為何停在那裡。 還好我們還能獨家專訪碧娜的御用舞台設計師彼得.帕布斯, 藉本次機會,本期將聚光燈打在極致又瘋狂的舞台本身。 也藉三位國內舞台設計師之眼透視碧娜留下的一座座深淵,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亦以專文悼念。 沒人能如她,已走得如此遙遠,仍推著我們來到邊緣。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高牆、泥土、大瀑布 舞動人生的魔幻旅程
舞蹈大師碧娜.鮑許的舞台風景,總是讓觀眾瞠目結舌、驚嘆稱奇,不管是水汪汪的一方池塘,隨舞者激舞飛揚的一台泥土,或是潺潺流動的一泓瀑布,以及即將在國家戲劇院舞台上、轟然倒下的一堵空心磚高牆鮑許的創作美學超越美醜,突顯人類底層的情感,也尖銳批判人性的荒謬,透過自然、生活真實的舞台再現,超越想像的舞台景觀,鮑許的作品給予觀眾深入刻寫人性的魔幻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