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卑南族少年猴祭,由成年男子所跳的扇子舞。(赵绮芳 提供)
原住民乐舞 原住民乐舞

既陌生又熟悉

以九族为例看台湾的原住民社会及其舞蹈

台湾的原住民族由于其语言与风俗习惯互异的文化特质,日据时期便受到许多日本学者的靑睐,而成为绝佳的研究对象。而舞蹈在九族中所扮演的角色,又因生活习惯及自然环境而有所不同。从繁殖、驱灵、庆祝到体训,无一不是来自老祖宗所遗传下来的文化。

台湾的原住民族由于其语言与风俗习惯互异的文化特质,日据时期便受到许多日本学者的靑睐,而成为绝佳的研究对象。而舞蹈在九族中所扮演的角色,又因生活习惯及自然环境而有所不同。从繁殖、驱灵、庆祝到体训,无一不是来自老祖宗所遗传下来的文化。

台湾以一面积仅三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岛,却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台湾的原住民族,由于其语言与风俗习惯互异的文化特质,日据时期便受到许多日本学者的靑睐,而成为绝佳的研究对象。今日我们惯称的九族分类,便是在二十世纪初,经由日本学者鸟居龙藏、伊能嘉矩及栗野传之丞的努力下始奠定其规模。学者们的推论不一,然而由语言及物质文化的证据显示,台湾原住民文化属南岛(Austronesian)语系中的马来─玻里尼西亚(Malay-Polynesian)之一支,而他们移入台湾的时间大概早于纪元前三千年。

泰雅族的「性教育」舞蹈

根据人类学家陈奇禄先生的说法,泰雅族与赛夏族因为缺乏制陶文化,而又为台湾仅有两个保有黔面习俗的族群,可能较早移入台湾。其中泰雅族现在人口约八万五千人,是原住民中分布最广的一族,范围自北部乌来至中部山脉地区,又因语言上的差异分为泰雅及赛德克两亚群。昔日泰雅族以狩猎为生,自然的训练所造就出的剽悍性格,使得他们在面临强大异族压制时屡屡奋而抵抗,日据时期雾社事件起义的首领莫那鲁道即为代表人物。光复后由于土地归公及市场经济进入,泰雅族传统生活方式受到严重打击而快速消逝,其歌谣、乐舞、祭典,甚至一向为人称道的传统织布技术都面临传承危机,然而,透过早期日籍音乐学者黑泽隆朝的一段描述,反映了泰雅族人崇尚自然的身体观。黑泽描述他目睹泰雅族人所跳的一种腰舞,称为Mijui Finock,是一种带有性意含的舞蹈,起源于一则创世传说:在宇宙初始之时,一名男神及一名女神降临到圣地pinsibakan,他们想要繁殖子嗣却不谙交合之道。当时,一只金蝇飞过,牠先后逗留在男神和女神的生殖器上,然后两神便知如何行事。虽传说已邈,舞影不再,但是从早期曾与泰雅族人接触的汉人舞蹈家之言(注1),和今日观光区中典型的泰雅双人舞,则多少印证这一独特舞蹈类型的存在。

赛夏族与矮灵祭

相对于泰雅族人的率性,北与其为邻的赛夏族,则表达出另一种戒愼深沈的乐舞精神。赛夏族是台湾本岛人数最少的原住民族,目前人口约四千七百人,分南、北两群。北群位居新竹县五峰鄕,以大隘部落为中心,南群位居苗栗县南庄鄕,以向天湖部落为主。由于分别与泰雅、客家族群为邻,赛夏族与其通婚频繁,语言及生活习惯亦有同化倾向,然而,矮灵祭(Pastaai)却是赛夏族人民族集体经验的凝聚。相传昔日矮人(taai)教导赛夏耕作之道,却又同时不断骚扰赛夏族人,使族人又爱又恨。就在一名赛夏妇女受矮人侵犯之后,盛怒的赛夏人决定歼灭矮人。他们破坏矮人必经的桥梁,陷矮人于急湍之中。矮人的死带走了丰作,也留给赛夏族人莫大的恐惧,幸免于难的taai及tuwai(女的矮人)于是教导族人行祭典以息矮人之怒。

十五首结构完整而词意艰涩的祭歌由唯一能学会的朱家(tition)为主干留存下来。祭仪中舞蹈的形式单纯:二步舞和快板涡状跑步,搭配了层层叠叠锵铿作声的背响,仿佛反复提醒矮人的训诲和赛夏族人似迎还拒的矛盾情结。

邹族与布农族的音乐胜于舞蹈

邹族和布农族的活动范围包括阿里山及玉山山脉,堪称为典型的高山族群。或许受限于自然环境,他们在音乐上的表现远比舞蹈来得引人注目。邹族现有人数约六千人,日月潭的邵族和高雄桃源鄕的堪那堪那布则是自邹族迁出的支系。邹族丰收祭(Homeyaya)和战祭(Mayasvi)为主的一系列祭歌,是协和音的典型表现,曾受邀至义大利教堂内献唱,被视为另一种天籁。布农族坐拥人口四万、分五社群:郡、峦、卡、丹、卓,他们的祈祷小米丰收祭歌(Pasibut-but)以泛音的半音阶唱法,经由黑泽隆朝引介而蜚声国际。而其无处不成的八部和声,则是人类音乐发展的一大成就。

至于舞蹈,除了山间平地缺乏之外,登山劳动及狩猎、农忙成为身体劳动的主要形式,祭仪之外,邹族人少见跳舞。在富代表性的战祭(Mayasvi)中,配合浑厚歌声,舞蹈也为表达对天神的崇敬而强调凝重的足部特质。而祭仪以男性为主,女性只在特定时间得以加入乐舞行列;祭仪举行地点以男性会所Kuba为中心,是女性不得进入的场所,由此可见邹族的社会特质。而布农族语汇中原无舞蹈一词,只是在族人吟唱夸功歌(Malastaban)和飮酒歌时,为配合念唱歌词及节奏进行所产生的摇摆及跳跃动作,在视觉上已予人强烈的律动之感。

排湾族对婚礼的重视

排湾及鲁凯族分布在南台湾山地及平原地区,以严密的阶级及继嗣制度著称。排湾族的继嗣法则颇类似于中国的宗法制度,即「长子继承(排湾族则是男、女皆有继承权,故为长嗣继承),余则分出」。最重要的继承内容是家屋及家名,家屋有实质的财产意义,家名则代表了阶级身份。排湾族社会依序有头目、贵族、士族、平民等几个等级,阶级身份是世袭的,而婚姻关系则是不同阶级流动的一个管道。在排湾族部落中,结婚──特别是头目间的联姻──此种含有权力结合及再分配的场合,可说是部落中的大事。在此种情况下,「正其位」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在结婚礼的舞队行列中,适当的衣饰和行列位置都是评定一个人阶级及身份的重要指标。

鲁凯族舞蹈男女授受不亲  阿美与卑南族舞蹈有训练功能

鲁凯族现今人口约有一万余人,是排湾族的四分之一,在许多方面受其强势邻族的影响。和排湾族一样,鲁凯族也以四步舞为主要形式,然而不同的是,鲁凯族社会标榜更严格的男女区隔;长男才有继承权利,舞蹈行列中男女授受不亲。女性及幼童常居于内圈,象征受男性的保护;而拥有英勇狩猎成绩,得到部落认可享有配带百合花帽饰的男性,则常是舞队中众人目光的焦点。

位于东部海岸平原及山脉的阿美族,人口将近十四万,是原住民最多的一支。其与台东平原的卑南族,昔日均行母系制度,亦即「继嗣从女、居住从妻」。相对于此,男性则形成年龄组织及会所制度以运筹帷幄部落的政治事务。以阿美族为例,男性在过了十五岁左右便加入年龄组织,两、三年成一级,每一级都有自己的名称(通常是按当年发生的重大事件来命名)。卑南族的会所制度(palakuwan)亦然,少年在约莫十二、三岁,通过十二月底举行的猴祭及大猎祭的测试后始能进入会所,接受严格的生活及军事训练。因此卑南族一向不多的人口(现约九千余人),却早在淸末因助讨朱一贵之乱,而有「卑南大王」封号。

舞蹈,在这些族群中可说是一种训练的方法。阿美族奇美部落,其丰年祭(ilisin)的男性勇士舞是一项在众人面前展示体能并通过检验的历程。而在卑南族的某些部落,适婚男女则必须挑战高难度的舞步,以动作协调来证明其情投意合。

一般而言,卑南族各社都有其代表性的舞蹈,不过由其舞蹈动作及道具,如扇子及手巾的使用,不难发现受日本及汉人文化的影响。阿美族由北向南可分为南势、秀姑峦、海岸、卑南及恒春五群,每个部落举行丰年祭的状况和时间有异,祭歌和伴随的舞蹈也不尽相同。除此之外,族人每遇有婚礼、屋宅落成,甚至靑年服役或船员出海等场合,都会吟歌起舞一番。至于农忙期间工作完毕,众人齐聚庭下,以星月为衬、飮酒歌舞,其情其景连外人也不禁动容!

雅美族舞蹈反应与自然的关系

孤悬一方的兰屿(西文称Botel Tobago)是雅美族居住之地。岛上共有六个村:红头、渔人、椰油、朗岛、东淸、野银,现有人口四千余人。由于面积仅四十八平方公里,耕地狭窄贫瘠,居民乃以水芋为主食,而四周环海的自然环境也造就其渔业的发展。下海捕鱼对雅美族人而言,不仅是食物生产的方式,也是重要的社会活动。在讲求平权的雅美族社会,财富是衡量个人社会的指标之一,财富则包括了房屋及赖以捕鱼的独木舟。因此每逢有新船落成,都要举行下水典礼,船主除邀集亲朋好友共襄盛举,也要与其他船只竞赛。而著名的雅美长发舞以出海祈福为动机,则充份反映了自然环境对雅美族经验及美学观的作用。

然而,由于自然与人文资源的条件,兰屿在成为观光区之后内部产生了质变,为了逢迎观光客的需要,许多新类型的舞蹈、或新创、或采借,而被纳入小岛的文化体系当中。另一方面,由于地处边陲缺乏社会资源,如高等教育及医疗中心等,兰屿的靑年不得不跨越四十余海浬,而淹没于以汉人为主体的社会中。因此,传统的乐舞已面临失传的隐忧。这种困境,可说是当今台湾各原住民社会的一个缩影。

注释:

注1:汉人前辈舞蹈家高株曾在一九九五年台湾舞蹈史硏讨会中回忆,当她四〇年代在新竹山区请泰雅族人跳一段舞蹈给她看时,舞蹈内容令她不禁脸红而要求他们停止。

 

文字|赵绮芳  台大人类学硕士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延伸阅读

一、雷射唱片

风潮有声出版公司(02)218-5881

台湾原住民音乐纪实系列──

《布农族之歌》

《阿美族的复音音乐》

《卑南族之歌》

《泰雅族之歌》

《Pasu-Tsou阿里山邹族之歌》

《排湾族的音乐》

《鲁凯族的音乐》

水晶有声出版公司(02)964-0385

《原住民民歌:阿美族》

《原住民民歌:卑南与雅美》

《原住民民歌:赛夏与泰雅》

《阿美宜湾:妈妈的歌》

《阿美宜湾丰年歌》上

《阿美宜湾丰年歌》下

《阿美宜湾丰年祭弥撒》

《阿美宜湾LIFOK》

二、书籍

《台湾原住民文化艺术》

刘其伟著/雄狮出版

《台湾土著文化硏究》

陈奇禄著/联经出版

《台湾土著民族的社会与文化》

李亦园著/联经出版

《台湾土著社会文化硏究论文集》

黄应贵主编/联经出版

《台湾原住民的祭礼》

明立国著/台原文化出版

《性与死》

胡台丽著/张老师出版

《台湾土著祭仪及歌舞民俗活动之硏究(续篇)》

胡台丽等著/中央硏究院出版

《牵源──东海岸风景特定区阿美族风情》

李来旺等著/东海岸风景特定区管理处

《山与海》

王家祥著/玉山社出版

三、录影带

《矮人祭之歌》

胡台丽编导/60分钟

《神祖之灵归来──排湾族的五年祭》

胡台丽编导/35分钟

《兰屿观点》

胡台丽.李道明/编导/75分钟

《排湾人撒古流──台湾纪实纪录片》

李道明编导/79分钟

《台湾原住民生活影像系列──歌舞篇》

顺益博物馆/30分钟

四、祭曲时间:

每年各族各祭典时间并没有确切日期,将年祭典时间可参考:

—九九七原住民文化手历/刘还月著

常民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02)378-2407

五、相关资讯查讯单位:

东海岸风景特定区管理处(089)281-237

《山海文化》杂志(02)368-9214、363-4519

顺益博物馆(02)841-2611

台北政府原住民事务委员会(02)720-8889

原舞者舞团(02)918-4639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