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原住民

相關文章 28 篇
  • 《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舞出一條翻譯路徑,關於身體、文化與記憶

    邊界折返跑,偶而耍美跳躍 「quri knan o pnaah rbuk pnyahan ka dxgal o kika dara rdrudan ksun」 不曉得正在讀這篇文章的讀者,能解讀出意思的有幾人?如果你讀完感到困惑,或許可以理解我在面對原住民族編舞家作品時的心情。而假使在困惑之餘,仍被語言和作品的動能所吸引,可能會像我一樣,開始對這些創作者的生活環境,和創作土壤感到好奇。或者,也許朝向另一個極端,上黑特劇場發一篇黑特文。

    文字|盧宏文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 天.地.人第二部曲《巴拉冠誓約》
    藝@電影

    原民文化的薪火 年輕人如何接下?

    每兩年舉辦一次的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今年邁入第十屆,這次影展的主題為「看見主權」。隨著時代變遷與社會型態轉變,經歷世代斷層與逐漸式微的原民文化,如何在年輕一代手中傳承下去?從這次影展中,我們可以藉著幾部入選作品,看到現況與新生的風貌。

    文字|田國平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女畫家與紀錄片導演吸食鴉片之後,迷離般地倒掛在翻轉的獨木舟上。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超越種族的創作,還是自我辯護?

    因為先前的抗議,加拿大導演勒帕吉與法國陽光劇團的首度合作作品Kanata差點因北美製作方的撤資而胎死腹中,但在陽光劇團藝術總監莫虛金的堅持下,改名為《Kanata首部曲:爭議》在去年十二月底首演。不同於最初橫跨十九至廿一世紀的時代三部曲,《Kanata首部曲:爭議》將時空背景設定於近代,並採用多線敘事描繪族群共生的現象,以及弱勢族群的處境。

    文字|王世偉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 身為「眾聲之所」的藝術總監,林強選擇以原民圖騰切入,企圖為兩廳院的卅周年慶注入新意。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原民圖騰、電子音樂 走入民眾生活

    將於十月廿八日於兩廳院戶外藝文廣場舉辦的音樂演出「眾聲之所」,邀請音樂人林強擔任藝術總監,邀請許多年輕藝術家與表演團隊演出。此前也安排了四場暖身秀,讓民眾與藝術家交流。在首場交流中,林強分享他策劃此次演出的想法,他以原民圖騰切入,結合新媒體與自己鑽研多年的電子音樂,邀請民眾用最舒適的方式,感受這場無拘束的聚會,顛覆對電子音樂的想像。

    文字|陶維均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音樂總監呂紹嘉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國家交響樂團

    慶典之後的靜心沉澱 依然閃亮耀眼

    結束繽紛燦爛、持續了一整個樂季的卅周年慶典,國家交響樂團在新樂季中選擇靜心沉殿,以三首莫札特晚期作品回歸自然,代表著樂團不浮誇、真誠面對觀眾的信心與決心。話雖如此,但樂季中的節目看來依然相當閃亮:經典樂章、演奏名家都不缺,更有多首以原住民為主題的委創作品,加上活潑的電影系列與歲末跨年音樂會,最後以華格納歌劇收尾怎叫樂迷不動心?

    文字|李秋玫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 《瘋.原祭》除了國樂團編制之外,合唱團也扮演重要角色,並有男女獨唱的安排,從中可見作曲家打造「類合唱史詩」的企圖。
    企畫特輯 Special

    原音入樂的兩種想像

    歐洲中心論在廿世紀下半葉逐漸解體,東方主義進而成為顯學,於是歐洲核心文化相對失去優越性,以在地民謠、節奏、樂器入樂在古典樂界司空見慣,在兩人的作品當中,顯見受到前人影響的印記。最終,王希文、李哲藝兩人不約而同,破除流行音樂與精緻音樂之間的界線,企圖讓兩者平行共融,而非將流行音樂手段視為次等,並拋開運用精緻音樂裝飾原音或提高原音走進殿堂的價值思維。

    文字|林采韻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鋼鐵豐年祭》爲台東劇團第八年度之作品。
    即將上場

    台東劇團《鋼鐵豐年祭》

    台東劇團新戲碼《鋼鐵豐年祭》動員近四十名的原住民與漢族演員,以各自的角度探索共同的原住民族群問題,所激盪出的觀念構築成戲劇的架構與血肉。《鋼鐵豐年祭》將以環境劇場的形式與台東縣各地縣民作一面對面的近距離接觸。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9期 / 1994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CD小舖

    極地原住民之聲

    縱觀人類早期文明的開發過程,面對少數或弱勢族羣的「處置」問題通常不離「同化政策」(assimilation policy)與「種族隔離」(racial segregation)兩種模式,無論前者的僞善分享或後者的惡意鄙棄皆導致文化滅種的結果;爲免重蹈覆轍,當今所謂「原住民」之文化保育課題,務必擺脫環境支配權之優勢操控,嘗試將原住民的文化存留問題交還其自我選擇的意志,而Mari Boine的發掘,正巧提供絕佳的活生實例。 位於挪威、瑞典、芬蘭及俄羅斯四國交界處,北極圈以北的苔原區──Smiland(局外人稱Lappland),居住著一羣以馴鹿放牧或漁獵爲生的少數民族──Smi(Lapp),北美同緯度地區之Inuit(外稱Eskimo)族羣爲其遠親,由於人煙稀少氣候嚴寒,使他們的存在幾乎被遺忘於紛飛的冰雪中。所幸Mari Boine這位Smi血統之音樂使者,重新燃起族人的文化傳薪。一九五六年,Mari出生於挪威北方城鎭Kar-asjok之近郊,當時官方仍採強硬的同化政策,他只能接受全盤的日耳曼文化敎養,不覺地遺忘自身的語言習性,且挪威境內的Smi人較其他三個國家管轄的同族,擁有更完整的福利措施,因此認同程度愈加澈底;隨年歲的增長,Mari逐漸察覺即使盡全力適應白人體制仍無法改變血緣的事實,屢經多回的矛盾掙扎終於從自卑的弱勢心態中醒悟,決心重拾原生族羣的文化傳承與自尊,並著手用母語創作歌曲,藉以延續Smi族羣之傳奇。 熬練十三年後,於一九九三年發表Goaskinviellja(Eagle Brother)專輯,將Mari以原住民身分從事音樂創作的成就推至頂峯。從專輯標題與歌詞內容,似乎不斷表露自白頭鷹(北方極地中百禽之首)的羽翼象徵轉化的心靈力量,原本以動物做爲羣體精神的圖騰取向乃原始部族常見之文化行爲,然Mari在此則跨越古老的崇拜迷信,欲藉展翼翺翔之自由意念突破現代文明的桎梏,提示族人回歸大自然的寧靜懷抱。 與台灣原住民音樂的「保存」方式相比較,Mari並不刻意再生固有形式與傳統意義,卻反而積極擴張衍生,於音樂的基底(fundamental)上用族人的語音技巧和民謠資產(joik),結合垂手可得之北歐民謠(mordic fol

    文字|林哲輝
    第26期 / 1994年12月號
  • 澳洲原住民舞蹈團來台呈現生命底層的律動。
    即將上場

    澳洲原住民舞蹈團

    目前澳洲大約有四萬多純澳洲原住民仍居住在原始部落,其文化根源可追溯至四萬年前。自上次冰河時期以來,原住民社會就一直與外界隔離,所孕育的文化與日常生活及宗敎儀式密不可分。過去二十年間,澳洲原住民在物質上必須接納白澳人所加諸的新文化,如今這些古老的生活方式面臨著極大的衝擊,包括其傳統觀及文化表達方式,但也因此展露它極具彈性及復甦的跡象,澳洲原住島民舞蹈團(Aboriginal Islander Dance Theatre)是其中負有文化傳承使命的藝術團體中發展最成功的例子。他們的特色在結合傳統與現代的舞蹈形式,編舞嚴謹卻不失其原始純眞的風貌,透過他們的表演,觀衆得以欣賞到原住島民舞蹈的獨特風格。「我們知道過去的生活方式無法回復。但我們相信,我們的傳統音樂、歌曲、舞蹈及藝術必須保存下來,透過原住民藝術家的表演,期待世人能體驗我們文化所蘊藏的力與美。」 此次澳洲原住民舞蹈團來台演出《此時此地》與《聖地》兩個作品,是台北市立國樂團「台北市傳統藝術季」的節目之一,希望帶領寶島的觀衆跨越時空,探索、欣賞本土族群外的原住民傳統音樂、歌曲、以及舞蹈,從而對原住民生活方式有更新的認識。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9期 / 1995年03月號
  • 卑南族人的樂舞生動而具特色。
    台灣行脚

    最「台灣」的台東

    台東是全台最有「文化」的地方:除了精采、豐富的原住民文化及史前文化以外,另一方面,她同時也擁有現代化的表演場地,提供「新」的表演。

    文字|李立亨、鄭志偉
    第40期 / 1996年02月號
  • 《訪霧社》,1972-1973,北美館典藏。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攝影的價值,在於記錄

    台灣第一位以系列為主題的女性報導攝影家王信,正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另一種目線」個展,集結一九七○年代以來最具代表性的十四個系列,包括「訪霧社」、「蘭嶼.再見」、「霧台、好茶、三地門、大社」等系列,多數與原住民有關。「對我而言,攝影的功用和價值是在它的記錄和報導性上。」王信堅持如是理念,為部落留下了變動時刻的重要見證。

    文字|吳垠慧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 冉而山劇場2015年在都蘭部落演出的《永恆的妮雅廬》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表演,成為生命的實踐

    台東的藝術家、團體及空間,彼此多少都有交會的時候。其中的多數人,同時也都是台東社會運動的中堅分子,近年,從較顯著的議題,例如反核廢、反美麗灣等運動,藝術以表演、文件、設計、裝置顯現,藝術家不只用音樂、行為藝術、繪畫創作,甚至用走路實踐社會行為。從部落的視角,文化、經濟與社會本來就是一體,是「現代」切割、分類了它們。而對他們來說,他們先是人,才是藝術家。

    文字|吳思鋒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 歌謠在慶典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圖為卡大地布小米收穫祭時,勇士精神舞遊街。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歌,是唱給生活聽

    豐富的台東原住民族歌謠,無論情歌、祈求歌、敘事歌謠或慶典歌謠等等,其因時因地而異的各式功能性意涵,塑造了多采多姿的歌謠傳統,在原住民族以天生嘹亮的歌喉取代文字的娓娓訴說時,歌謠背後的集體抒情循著祖先的腳步,迴盪在當代的傳統視野中。

    文字|劉秀美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 《刺桐花開》內容涵涉淸代漢人社群與原住民的生活。
    台前幕後

    做一齣唐山公與平埔媽牽手的戲 陳美雲歌仔戲《刺桐花開》

    《刺桐花開》在舞台的實現上有許多困難要解決,而寫實、寫意之間的拿揑與設計是其中最具挑戰性的關鍵。例如女小生不能像男演員一樣刮光頭皮留假辮子,依例反串會不會形成衝突?平埔媽要怎麼說與唱才不奇怪?鑼鼓點子該如何運用才適宜?將外台戲的氣味帶入國家劇院,觀衆能否接受?站在歌仔戲的現代戲終將出現的觀點來看,這一次的製作或可視爲編劇、導演與音樂設計三方的初體驗,不但大膽,更是刺激。

    文字|劉秀庭、陳美雲歌劇團
    第86期 / 2000年02月號
  • 進入部落進行採訪要面對的是原住民祭儀的神聖與私密。
    舞與影的對話

    舞蹈采風紀錄 原住民舞蹈

    原住民舞蹈鑲嵌在祭儀中,以影像的方式被保留下來, 其精神可被了解、傳達及尊重。

    文字|蔡依雲、白水
    第68期 / 1998年08月號
  • 迴谷(音譯,漢名:張輝國),在《檳榔兄弟》專輯中與其雙生弟弟阿比(音譯,漢名:張子祥),演唱從父親與長者那裡學來的歌。
    世界民族樂

    無聲的部落 台灣原住民音樂再生的幻象

    歷經聲音被錄音器材記錄下來, 經儀器後製與音樂市場行銷後, 結果與他們所期待的相距很大。 我們是否只是一廂情願地記錄?

    文字|鍾適芳
    第68期 / 1998年08月號
  • 也許是爲了開拓國際舞台,少數族群藝術家紛紛回歸本土文化,「本土優先」於是變成是一種政治正確的身份。
    回想與回響 Echo

    我是誰?來自邊緣的聲音? 「澳洲火種舞蹈團」觀後

    處於經濟掛帥、跨國資本主義籠罩全球、商業滲透藝術經紀及贊助制度的現今社會中,在重建、保護少數族群文化,或者,想藉由說出「我是誰」來建立身份主體時,如何表現眞實的自己,是一個必須嚴肅面對的大問題。

    文字|洪荒、鄧惠恩
    第70期 / 1998年10月號
  • 年輕舞者在舞台上刻意形塑出原住民身體的原始自然健康,與老年人的深沈、莊重形成明顯的對比。
    現象視察

    山地歌舞的地圖政治學

    即使山地歌舞通過這樣策略的運作,而達到不斷再現之目的性,我們擔心的卻是,保存下來的所謂傳統文化,只是一組動作的外在呈現,而原住民身體終究在新的政治神話之中,被建構爲台灣人四百年最後救贖的祭品。也許有一天,原住民將發現到漢人幫他們保留下來了舞蹈,卻把他們的身體流放了。

    文字|王墨麟、林凡妤
    第63期 / 1998年03月號
  • 卑南族少年猴祭,由成年男子所跳的扇子舞。
    原住民樂舞

    旣陌生又熟悉 以九族爲例看台灣的原住民社會及其舞蹈

    台灣的原住民族由於其語言與風俗習慣互異的文化特質,日據時期便受到許多日本學者的靑睞,而成爲絕佳的研究對象。而舞蹈在九族中所扮演的角色,又因生活習慣及自然環境而有所不同。從繁殖、驅靈、慶祝到體訓,無一不是來自老祖宗所遺傳下來的文化。

    文字|趙綺芳
    第55期 / 1997年06月號
  • 太巴塱豐年祭會場入口。
    原住民樂舞

    縱谷到海岸,馬蘭到吉安 豐富多采的阿美族豐年祭舞蹈

    阿美族年度最大慶典「豐年祭」,每年七、八月間,在炙熱的東部陽光下,熱熱鬧鬧地,隨著水稻收割季節的不同,一個一個的部落陸續從南方逐步往北,像嘉年華會般地開展起來了。

    文字|林明美
    第55期 / 1997年06月號
12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