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和原住民文化,亦是极易吸纳外来文化的母体,从事舞蹈创作的新世代可以探索并延伸出具有创意的舞蹈肢体。
去年英国广场剧院(The Place)(注1)如往年般在十月份举行「再东方─与东方共舞」(Re: Orient-Dancing With The East Wind)舞蹈节。「再东方」的主题是广场剧院在一九九三年所提出,会有这个构想主要因为剧院置身于多个族群融合的伦敦社区内,为了呈现不同族群文化的独特性和创意,剧院提供了一个场所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和观众,能有机会了解、沟通和欣赏不同的艺术舞蹈创作。
基于这样的理念,广场剧院和驻伦敦的华裔舞蹈家刘碧芳合作,呈现以「东方」为主题的舞蹈表演,并强调亚洲国家,包括韩国、日本、印度、香港、中国大陆和台湾;在华人社区部分,则结合来自台湾、伦敦、中国和纽约的舞蹈 工作者。
乾净的结构强化舞作深度
从九四年到九七年为止,台湾受邀的团体和个人包含了优剧场、古名伸、台北越界舞团及黎美光。去年台湾的部分,是由黎美光的首演作品《盒子》参加(注2),全长约三十分钟的双人舞,舞者是刘秀云和苏安莉。
作品的前半段,舞者在各自的舞台角落相对,舞动中交织著短促、快速停顿、内收的精力。舞者从独自的空间沈稳地往彼此方向移动,拉近距离。整个作品的空间处理,从疏离或远离,到靠近或缩短,黎美光的处理手法不急不徐。移动过程当中,舞者的身体述说著他们所要表达的「话语」,每个饱满的句子一句接著一句,直到靠近对方。在靠近时,也并不刻意急于碰触对方。此时整个双人舞在身体舞动所勾划的垂直和水平交错空间中,产生许多有趣而丰富的视觉对比。
换句话说,从远到近到两人舞动时空间所产生的对比性特征,黎美光建构出作品的结构张力。舞作从单一的基础出发,不断铺陈出舞作的「厚度」,进而达到丰富的感受和效果。另外,两位舞者身体关系的呈现,时而接触时而短暂、彼此拉拒,保持在同样的力度下进行,也使作品逐渐凝聚出某种深沈的气氛。整个作品并没有鲜明的主题,但乾净的结构强化了舞作的深度,并散发出特别的吸引力。
笔者在台湾曾欣赏黎美光的两支旧作,感觉上比较起来,这支作品是她在处理舞蹈结构上最好的一次,也因此对她寄予厚望,希望她能创作出和观众有更多对话空间的好作品。
亚洲新秀凸显个人特色
笔者这次也欣赏了来自其他亚洲国家年轻一辈编舞者的作品。仅就肢体语言的创意来分析,来自中国大陆的沈伟结合中国舞的身段和西方现代舞、芭蕾舞的语汇,使他的身体在舞动时,有由腰所带动舞蹈的流畅精力和圆弧的身体流动;芭蕾和现代舞技术的融入,帮助他的身体超越中国舞蹈中「圆」的限制,传达出肢体语言更多的可能性。然而,他具有的中国「味」的动力,又使他有别于西方舞者身体使用方式。
韩国几位年轻新秀,也企图结合传统动作和西方现代舞技巧,以寻求新的肢体表现。日本这次虽然没有强调传统和西方的结合,然而个人的特色,并没有因大量使用现代舞的元素而减弱,反而更凸出编创者在肢体的传达的个人特色。
相对他们而言,台湾的新世代大都无法摆脱西方技术的束缚,看不到台湾舞蹈的特殊性。的确,这是个复杂且需时间来探讨解决的问题。然而我们不希望年轻一辈现代舞的创作,仅只是表面的移植西方文化,而不加以融合,成为西方文化后殖民的结果。
注:
1.如果想随时得知英国广场剧场的最新资讯,请寄到:
The Place Theatre Marketing Dept/Mailing List 17 Duke's Road Landon WC1H 9AB
2.《盒子》黎李美光受英国广场剧场之邀,与舞者在当地创作的作品。
文字|李宏夫 舞蹈人类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