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友友要求学生不要老是低著头只顾著拉琴,也应该要抬起头来看著听众。(许斌 摄)
回想与回响 Echo 回想与回响

首次接触「魅力」马友友

马友友认为演奏者不应只是将音符丢给听众,应该将夹藏在音符间的故事唱出来。

马友友认为演奏者不应只是将音符丢给听众,应该将夹藏在音符间的故事唱出来。

这次参与了「国际巨星音乐节」音乐会前的两项活动:一是十月十五日于台北的「新舞台」举办,由马友友主持的讲习会,二是十月十六日由马友友、林昭亮以及布朗夫曼演奏《贝多芬:三重协奏曲》的彩排(马友友后来主动要求开放十七日彩排让学生参与)。由于这两次的机缘,让笔者对一向有「中国人的骄傲」之称的当代大提琴家──马友友,有了全盘修正的观感。

以往欣赏马友友的录音作品,总是没有特别的感觉,因为完全透过录音来认识他。毕竟录音是死的,只有人才是活的,纵然录音可以反复听上百次,但是所能获得的感动大槪只有一种。然而当你亲自见到本人,哪怕是远远地望著,马友友认真的神情且极为可亲的态度,都深刻地让人留下难忘的印记。

以马友友目前在国际上的地位竟然丝毫没有一点傲气。讲座一开始,他便以轻松的态度引领每一个人进入大提琴音乐迷人的天地。他的个人魅力绝对不只是可以听见的过人演奏技巧或是高超诠释功力,更在于可以见到的亲和力与幽默的态度,相信这绝对是在唱片或是正式的音乐会上看不到也听不到的。十月十六日的大师讲座共有三位学生接受指导,马友友都能够针对学生的优劣分别加以赞美与指正,相信这些学生必定十分庆幸能够亲炙马友友的风范,就连在台下的其他观众也感觉收获不少。

马友友总是有办法让全场的焦点完全集中在他的身上,而这也反应在他对学生的指导上。他要求学生不要只是拼命地大声演奏给别人听,而是要用优美的琴音将别人吸引过来。这个道理虽然很简单,但是大部分的演奏家都做不到,马友友却能够轻易地达成。学生的琴到了他的手上,硬是比他们多了一分曼妙与洒脱,及深深的吸引力。同时他也要求学生不要老是低著头只顾著拉琴,也应该要抬起头来看著听众,因为透过眼神的交流,更容易将音乐的内涵传达给所有的听众。重点是演奏者不应该只是将音符丢给听众,应该是将夹藏在音符之间的故事唱出来。也因此马友友能够随时唱作俱佳地将他对音乐的感觉哼唱给学生们听,更表示他经常在家里用唱歌来练琴,而不只是拉琴而已。

最令人难忘的是十月十六日早晨,我九点钟便在音乐厅警卫室门口等待进场欣赏贝多芬《三重协奏曲》的彩排,马友友、林昭亮、布朗夫曼以及一些随行的人员一起进场,却只有马友友一人向著在门口等待的我打招呼,虽然我们彼此并不认识,但是对于不相识的陌生人,他却依旧能够以亲切的态度来面对,这样短暂接触著实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彩排时,三位主奏者之中,依旧是马友友最吸引众人的目光。很幸运地,这一次可以听到前两个乐章较完整的排练,马友友完全以背谱演奏,自在优游于贝多芬波澜壮阔的音乐天地里。而他决不自溺于自己的演奏中,同时也随时注意同伴的演奏神情,与他们密切配合。更重要的是他将演奏视为一件愉悦的事,永远将真诚可掬的笑容挂在脸上,让周遭的人们也同样感染他的好心情。

或许以目前马友友的状况只能称之为「大提琴巨星」,还不足以称为大师,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应该在不久的未来将可以步入大师之林,甚且成为最伟大的大提琴家,若果真如此,那将会是你我,以及许多中国人共同的荣耀。

 

文字|王哲嵚  音乐文字工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