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的,在纪辛准确完美技巧和庞大音量的钢琴弹奏中,承传与展现了俄国式钢琴弹奏风格与特色:一切均为感觉与表情的具形展现;而非德奥风格所追求,超越形体的抽象 精神象征,与哲理省思的诠释。
艾夫盖尼.纪辛钢琴独奏会
10月22日
国家音乐厅
被誉为是「俄国钢琴乐派最后也是最年轻继承人」的纪辛,在台湾乐坛热烈期盼下,于十月二十二日在台北国家音乐厅举行了一场内容全为萧邦作品的独奏会。
音乐会开始时,一直盼望出现于舞台上的,会是一位二十七岁,成熟靑年模样的钢琴家,然而,纪辛仍然是过去的纪辛,如许多影片中「钢琴神童」造型的纪辛──蓬卷的棕发,苍白紧绷,几无表情但稍带神经质的俊秀面孔;在纤细骨架上显得超级巨大的双手。纪辛有如上了发条似的木偶,走向钢琴,随即激烈,狂暴的开始了萧邦二十四首前奏曲作品二十八的演奏。
剧烈狂暴的琴音
萧邦在这二十四首前奏曲中,以调性之对比差异,敍述出人性灵魂中许多对立的精神情状。在密集表情,内在、压抑的慢速度乐段中(特别是其中的第四、第六号),纪辛如著魔似的,压搾著自己的精神。紧张、苦痛的面部表情,许多肌肉甚至不自觉的抽搐著(特别在眼角部份),弹至激动处,则不时痛楚的发出阴暗的低吟。然而,在回到快速、飞快的和弦、音群,较外向而具戏剧性表情的快奏部分时,纪辛才仿佛又回到了现实世界,在键盘上尽情的宣泄著(如其中,第十、十二、十四、十六、二十二、二十四号等),特别以第十六号前奏曲,最让人震憾。大家最熟悉的第十五号〈雨滴前奏曲〉,在纪辛的诠释下,染上了大量的「俄国特质」。马约卡岛上绵绵雨滴所带来的孤寂与深沈,几乎已被穆梭斯基《展览会之画》中〈牛车〉Bydlo似的沈重所取代了。二十四首前奏曲在剧烈、强劲如钟声似的一片狂澜中结束。
下半场节目,是以萧邦高贵、优雅的《船歌》作品六十开始。纪辛集中而戏剧性的诠释,让人感觉紧迫而表情单一,似乎缺少了丝丝细腻而缠绵的多样音色与速度弹性变化。然而,此种密集、具戏剧性的弹奏风格,却极适合于萧邦第二号钢琴奏鸣曲作品三十五第一乐章的展现,奏鸣曲式的架构与缜密乐思,在纪辛手下显得淸晰、完整,有如同雕刻似的立体。特别在乐章(发展部)的高峰顶点处,密集、紧凑的让人如坐针毡似的难忘。
第二乐章的诙谐曲,纪辛完全不顾音乐厅中过多残音的音响,仍然遵从谱上的大声音量指示,在钢琴上奋力急驰的狂奔冲刺著。而中段慢的部分也如只为进入再现诙谐曲「间奏」似的,而未拥有独立个性的诠释。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与第四乐章〈终曲、急板〉都在最纯熟与准确的弹奏下完成。音乐会在听众们热烈的掌声要求下,以两首萧邦圆舞曲与诙谐曲作为安可,结束了这场钢琴盛宴!
纪辛的弹奏中,精准技巧与单一个性,似乎是其最大特色,特别为远距离聆听的听众们,由于无法感受到其肢体与面部表情的改变,因此,许多时候,只会感觉到一片过剩的回音与充满攻击性、直接的钢琴弹奏;然而,近距离的听众们,经由视觉上的感受,不知不觉已将戏剧性而神经质的肢体和面部表情,弥补了部分音乐上所欠缺的多样个性变化。
「天才形象」的建立或推翻
很明显的,在纪辛准确完美技巧和庞大音量的钢琴弹奏中,承传与展现了俄国式钢琴弹奏风格与特色:一切均为感觉与表情的具形展现;而非德奥风格所追求,超越形体的抽象精神象征,与哲理省思的诠释。
在听众席中,我们看见纪辛母亲与女老师Kantor女士在场聆赏著他们精神支柱与最爱的演出,或许,也因此,纪辛的表现,总如一位模范生,呕尽心力的想留下最佳印象并赢得师长亲人的嘉奖。纪辛自十五岁左右即定型的钢琴弹奏风格,在职业钢琴演出生涯中,逐日熟练,然而原有的特性仍然如旧。
纪辛,如许多天才儿童一样,最大的障碍,的确就是别人为他塑造的形象,与自身的躯壳。有些天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疯狂、奋力的反抗「逼」他走入此途的家庭与社会,为的只是证明与寻回独立的自我;然而,有一些则尽力在众人呵护下维持妥协于既成的「天才形象」中,甚而发扬光大。显然,纪辛是属于后者。
文字|叶绿娜 钢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