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体后新成立的俄罗斯管弦乐团在指挥普雷特湼夫的带领下,除保有北国粗犷的乐风之外,亦开始扩展曲目。(许斌 摄)
音乐 演出评论/音乐

北国来的「新」音 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

俄罗斯管弦乐团在当晚的节目中排出了半数以上的印象派作品,是否因为他们是苏联解体后,新成立而不受政府干预可以独立自主的乐团,或是指挥有意打破传统的束缚,开拓更广的空间?由他们的演奏中可以找到答案。

俄罗斯管弦乐团在当晚的节目中排出了半数以上的印象派作品,是否因为他们是苏联解体后,新成立而不受政府干预可以独立自主的乐团,或是指挥有意打破传统的束缚,开拓更广的空间?由他们的演奏中可以找到答案。

世界知名乐团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

5月26日

台北国家音乐厅

解体后的新呈现

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来台的第二场演奏,预吿中排出了雷史碧基的《罗马之松》,颇令人好奇,不知北国粗犷的乐团演奏南欧作品将是何种风貌。当晚冒著倾盆大雨抵达音乐厅后,方知正式演出的曲目已改为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巴望舞曲》、《波丽露舞曲》。虽然不免有一丝失望,但看到俄罗斯管弦乐团在两天的节目中竟然排出了半数以上的印象派作品,好奇心更甚。是否因为他们是苏联解体后,新成立而不受政府干预可以独立自主的乐团,或是指挥有意打破传统的束缚,开拓更广的空间?也许由他们的演奏中可以找到答案。

在乐队的位置排列上,似乎俄国乐团也不忘左倾,将大提琴与低音大提琴都移到舞台左侧,而将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以及打击乐器放在右侧,与西方乐团的习惯不同。这种排列不见得有优点,因为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都是属于外声部,是显性的,时常要演奏重要的旋律,分占舞台左右,可以取得适度的平衡。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都是内声部,偏向于隐性。俄罗斯乐团的这种排列,重要的声音都偏向于舞台的左侧,留下右侧显得软弱无力。而在演奏莫札特的协奏曲时,大提琴、低音大提琴仍旧移回台右,保持传统的排列,无疑表明了左倾有时还是要向传统让步。

精准、才华洋溢的指挥风格

当晚的开场曲目,是《威廉泰尔》序曲。音乐一进入暴风雨乐段,立时就显示出他们是一个强势的乐团,每一伴奏乐器的声音都比我们所习惯的要强大,整个乐团显得极为膨胀。最后进行曲乐段,普雷特涅夫也如所料的采取较快的速度,有如秋风扫落叶,一路冲到底。年轻的指挥(普雷特湼夫今年仅三十九岁)当然会呈现出年轻的气势,但他也将乐队的音色控制得非常好,铜管乐器强而不刺耳,更无突兀之感,显示出他的不凡才华。

第二首是莫札特的A大调钢琴协奏曲第二十三号K488。莫札特一共写出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数量惊人,K488是他三十岁时的作品,成熟而且流畅。乐团采用与莫札特原谱相同的小编制,普雷特湼夫也相当克制,时时注意到与钢琴的配合,使乐团的音量不致于压制到钢琴,让独奏者能够更自然的充分发挥。叶绿娜是一位娇小型的钢琴家,她在这首作品上的表现恰如其人,触键灵巧轻快,曲中许多曲折连绵不断的旋律,流畅而自然的一气呵成。使人感到她的演奏「身轻如燕」,莫札特的轻松愉悦,在她如飞的手指下表达得淋漓尽致。

稍嫌束缚的印象派诠释

下半场全是拉威尔的作品,这些作品完全著重于音乐色彩上的变化,和俄国作品的粗犷悲情,差别极大。俄罗斯乐团似乎有意要在印象派的作品上开拓出新天地。但是对于一个强势的乐团而言,要抓住微妙的音色变化,总会有所不习惯,普雷特涅夫在这几首作品上,非常精心的营造气氛,但仍不免稍有绑手绑脚之感,像是学生在教室内,受到老师的限制,不准高声谈话;而非情侣在月夜下的喃喃细语。

最后一首《波丽露舞曲》,普雷特涅夫塑造出最大的动态范围,由几乎无声的小鼓开始,逐渐增强,所有的管乐器以各种不同的配合,表现出变化多端的色彩,不断增强音量,直到最后的高潮。此曲使得从下半场就一直受到压抑的乐团终于得到解脱,团员们也乐于一纾闷气,乐团所爆发出的声音,毫无保留的显示出他们的威力与真面貌。値得我们赞赏的是无论他们发出多强的音量,从不会有粗糙刺耳之感,整体性的配合非常好,铜管乐器的圆润也是其它乐团所不多见。

安可曲目也意外的用了另一首拉威尔的作品《圆舞曲》,普雷特涅夫不再追求印象派的风格,而是豪放的将这首乐曲表现得几乎像是浪漫派的作品。整体而言,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是一个一流水准的乐团,具有无比的潜力,据说每一位团员都有独当一面担任首席的功力,因而也造成乐团的强势风格。普雷特涅夫虽然年轻,但已才气横溢,对于乐曲的诠释敢于突破,而且极具野心。

 

文字|伍牧  音乐文字工作者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