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间艺术,尤其音乐的爱好者来说,阿帕拉契博物馆的最大诱惑是一年一度的田纳西秋季团圆节,除了一百多个手工艺品摊位和一些早年南方历史再现的帐棚之外,整个农场几乎是遍地音乐,有如蜂窝,各地英雄好汉全都齐集到这里会师奏乐。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美国的民俗文化重点可以分为新英格兰(东北)、南阿帕拉契(Appalachia)、奥沙克(Ozarks)、中西部和西南五区。最有「本土」风味,又最能代表「古早」传统的是奥沙克和南阿帕拉契山区。后者不但是寻幽探胜的桃园,还是硏究发掘的宝库。
和大西洋大致平行的阿帕拉契山脉北起加拿大魁北省,南达美国东南,全长一五〇〇英里。其南支通过或毗邻维吉尼亚、西维吉尼亚、肯塔基、北卡罗莱纳和田纳西诸州。属于此山脉南支,介于北卡罗莱纳与田纳西之间的大雾山(The Great Smoky Mountains),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最高峰六千六百四十三英尺,已辟为国家公园,是旅游胜地。
这整个南阿帕拉契山区以保存美国早期文化著称。二十世纪初英国音乐学者夏普(Cecial Sharp)不远千里,来到这一带收集在英国已濒临消失的叙事歌(ballad),获一千多首。当代美国民族音乐泰斗洛马客斯(Alan Lomax)则专程上山录制了记录片《阿帕拉契之旅》Appala-chian Journey。
山地人和他们的音乐
十八世纪时,欧裔移民陆续来到南阿帕拉契山区,筚路篮缕,开垦定居。由于交通不变,少与外界接触,他们从英伦三岛带来的习俗因应这里的环境,孵育出一个具有地方性的新文化,即一般所称的阿帕拉契文化。
这些开天辟地的先民以农为主,兼营小畜业;后来时代环境变迁,也有一些加入开矿和造铁路的行业。他们的经济条件偏低,但生性乐观,坚忍耐劳,热情好客,珍惜传统。在广播和电视尙未发明或传入之前(连电都没有),他们工余最大的娱乐就是讲故事、说笑话、唱歌和奏乐。音乐在他们的生活中是很自然的活动,几乎人人参与。二〇年代,山区男子下山入城寻找较优厚的工作,被城市人称为山地人(Hillbillies),带有一点嘲笑的意味。他们带来的音乐就被称为山地音乐(hillbilly music)、鄕村音乐(country music)、或老调(old-time music)。从一九二〇到三〇年代,唱片公司看上了这类音乐的潜力,大加录制发行,形成潮流,直接影响到大众化和商业化的鄕村音乐、鄕村西部音乐(country-western music)和靑草音乐(bluegrass)。时至今日,这种早期的山地音乐也被公认为最能代表美国的正宗民间之音了。
一般来说,山地音乐继承英伦,尤其英格兰和克尔特(Celtic)的叙事歌传统,乐曲有整齐的乐句,稳定的节奏,大调为主,旋律合于功能和声;其歌词平易土俗,多和爱情、幽默、冒险、天罚等主题有关。所用的乐器以弦乐居多,提琴领先,其演奏的风格和技巧传自苏格兰和爱尔兰;吉他和班爵次之,曼陀铃是后来下山之后才加入的。还有两件乐器十分重要,即阿帕拉契叨丝摩(Appalachian dul-cimer),也叫山地叨丝摩(mountain dul-cimer)及锤击叨丝摩(hammered dulcimer,扬琴)。但是这些乐器后来没有被引入演变出流行的乐种,所以知道的人不多。另外,儿童们参与的小节奏乐器有灵活小人(limber-jack)和乐杓(spoons)。乐弓和口弦也时有所闻。
阿帕拉契博物馆
美国南方的人一般比较守旧。和南阿帕拉契文化接近的人们更以这个传统为荣。所以在肯塔基、北卡罗莱纳和田纳西州都有阿帕拉契博物馆,以保存及发扬该区的特色文化。田纳西的阿帕拉契博物馆(Museum of Appalachia)就是其一。它并不十分著名,但却能代表当地人的一份心意和荣誉。
阿帕拉契先民的后代艾文(John Rice Irwin)有鉴于山地文化之日渐凋零,又回想到祖辈开垦的艰辛,和他祖父要保存传统的叮嘱,花了二十年的时间走访山地,收集世代留下的遗物,于六〇年代在田纳西州东部人口仅一千三百的小镇诺雷斯(Norris)开创了一个阿帕拉契博物馆。该镇位于田州第三大城纳克斯维尔(Knoxville)之北十六英里,距大雾山区也不过五十多英里,可以说地灵人杰,是传统植根较深之处。大家所熟习的鄕村音乐中心则在田州西部的纳许维尔城(Nashville)。
刚成立时,这个博物馆占地二亩,仅有两间木屋。几十年下来已扩充到六十五亩,大小木屋三十间,包括一栋大展示馆,其内兼作聚会所和纪念品店,还有一栋典型南方二层的名人楼。
整个博物馆的设计就是一个农村,背依山林,旁绕小溪,木屋此起彼落,牛羊点缀其间。每一栋建筑都代表早年垦荒生活的一面,例如磨坊、铁工、制革、纺织、畜棚、仓库、教堂、小学等等。其中的一些木屋建于十九世纪,从原地原封不动搬移过来。有一些老人随时在工作和示范,包括现代生活也有的喂家畜、整花园等等。当然也少不了门前簷下的鄕土音乐演出。
新添的名人楼是一栋展览馆,展出早年生活的用品、工具、玩具、乐器和图片或照片。诚如创立者艾文说的,「除非了解我们的过去是怎么来的,我们根本不能珍惜今天的环境,或知道将来何去何从。」那一整间的乐器和民间乐人图片令人留连忘返,也显示了音乐在早期生活的地位。
《纽约时报》说这个博物馆「令人领略到一种生活的方式」。《洛杉矶观察报》则称它是田纳西州「最有力的武器」。难怪它虽然不闻名遐迩,也还是访客如流,一年四季皆开放,只关圣诞节一天。
秋季团圆节
对民间艺术,尤其音乐的爱好者来说,阿帕拉契博物馆的最大诱惑是一年一度的田纳西秋季团圆节(Tennessee Fall Homecoming),定于十月中旬举行,从星期三到星期天,但星期三是专门开放给学生团体、作为教育后代之用。除了一百多个手工艺品摊位和一些早年南方历史再现的帐棚之外,整个农场几乎是遍地音乐,有如蜂窝。原来各地英雄好汉全都齐集到这里会师奏乐。大会提供几个舞台作为定期表演,其实有的就在牛棚之前临时搭起。但更有趣的是「流动乐站」,即人们随地聚集就合乐,有坐有立,尽情陶醉于古曲老调之中。有一个这样的情景:一个路过的人不邀自来,取出提琴,半途加入,等到曲终才自报姓名,先来者也一一表示欢迎。
巡廻各「音乐站」,最常听到的当然是鄕村音乐和靑草音乐。上述的各种乐器都看得到。由于位处南阿帕拉契,所以阿帕拉契叨丝摩出现的机会尤多,包括教学的一角。玩具乐器如乐杓也有大人在玩。环顾一下,参与者男女老幼皆有,还有全家人人奏乐的。山坡上传来苏格兰风笛之声,羊棚前遇到北欧带键提琴,似乎加错了行列。总之,整个会场那种以乐会友,合乐齐欢的场面,令人感动。谁说美国没有民间音乐文化?
不可否认,这个博物馆的开设正如台中的九族文化村、彰化的民俗村等,有其观光营利的目的。但正如台湾的例子,它再现故旧习俗,带给人们缅怀过去的悠情,是应予以肯定和推介的。而其提供民间艺人欢聚合乐的机会,则更胜一筹。对于向往民间音乐的人,这个以乐为主的团圆节简直有如仙境。柯普兰(Aaron Copland)的《阿帕拉契之春》Appalachian Spring是美化了南阿帕拉契的芭蕾舞曲,亲临其境之后才体会到真正的阿帕拉契之音!
文字|韩国𨱑 美国北伊利诺大学音乐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