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沃涅和勃艮第王子》中浪荡的勃艮第王子与美丽而痴愚的伊沃����有许多对手戏。(ODEON THEATRE DE L'EUROPE 提供)
艺术节 Festival 艺术节/瑞典

让人笑得开心的反讽艺术

欧洲第七届戏剧节揽胜

欧洲戏剧协会与瑞典皇家剧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办的「欧洲戏剧节」至今已迈入第七个年头。今年更有来自欧盟、苏联各国共计十多个演出团体共襄盛举,演出戏目从希腊战争到共产主义包罗万象,但内容与形式上的「戏剧性反讽」似乎是演出团体的共同主题。

欧洲戏剧协会与瑞典皇家剧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办的「欧洲戏剧节」至今已迈入第七个年头。今年更有来自欧盟、苏联各国共计十多个演出团体共襄盛举,演出戏目从希腊战争到共产主义包罗万象,但内容与形式上的「戏剧性反讽」似乎是演出团体的共同主题。

「北方威尼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在一位诗人眼里,这是一座充满水和孤独的城市。当我们把镜头推向气派不凡的皇家剧院,推近到那缺乏水域的浩瀚却可以容纳万汇的戏剧舞台,无疑可以给一个现代化都市的孤独增添几分群集的欢笑。

历史的景观

从一九九八年十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日,皇家剧院目不暇接的舞台景观──一年一度的欧洲第七届戏剧节,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带来了一阵阵欢歌笑语。戏剧节是由欧洲戏剧协会(The Union of European Theatre)和瑞典皇家剧院(Kungliga Dreamatiska Teatern)联合举办,参加本届戏剧盛会的,有来自德国、法国、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义大利、希腊、俄罗斯和东道主瑞典的十多家剧团。

演出的重头剧目,从题材展现的人类历史进程的角度来看,有希腊北方民族剧团(the National theatre of Northern Greece)演出的亚里斯托芬Aristofanes的喜剧《云》Cloud,瑞典剧团将这位「喜剧之父」的另一出喜剧与尤里庇底斯Euripides的悲剧揉成一体的《吕西斯拉特/米蒂亚》Lysistrata/Medea,柏林德意志剧团Deutches Teater演出的莎剧《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义大利剧团改编高多尼Goidoni的《一夫二主》Arlecchino, The Ser-vaut of Two Masters,罗马尼亚Bukarest剧团卓格拉夫Vlad Zografi的《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波兰科拉科夫Krakow星星剧团Star Teatr演出冈布罗维奇Witold Gombrowicz的《伊沃涅和勃艮第王子》Yvon-ne, The Prince of Burgund、德国另一剧团Dü seldorfer Schauspeilhous改编英国作家王尔德Oscar Wild独幕剧《莎乐美》(Salome, 1893)、法国民族剧团Theatre National de Strasbourg搬演的德国剧作家海纳穆勒Heiner Müller的《日尔曼人死于柏林》Ger-mania Tod in Berlin、法国Odéon, Théâtre de l'Eourope剧团搬演的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Brecht的独幕剧《婚礼》The wedding……。

多姿多采,新意叠出的场景,使得皇家剧院的舞台浓缩了整个欧洲的历史景观: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聚徒讲学的学校、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到文艺复兴的都市鄕野;十八世纪义大利的威尼斯风光、巴黎的繁华和圣彼得堡皇宫的气派、弗里德里希大帝统治下的普鲁士、二十世纪军国主义在德国的兴起、两次世界大战的烽烟,共产主义兴起的风波……,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到历史风云的变幻、从罗曼蒂克的爱情到剑拔弩张的拼杀……,真是世界大舞台,舞台小世界。

戏剧性反讽

本届戏剧节给观众带来的欢笑,最叫人印象深刻。也许是因为今年的节目以反讽喜剧形式较多的关系吧!反讽(irony)在现代文学艺术中极为流行;其最鲜明的特色,我认为一是意外性,二是对比性,简言之,反讽是两极对比造成的意外的审美惊奇。

至于反讽的分类,批评家一般将它分为情境反讽(situational irony)、视角反讽(the irony of the point of view)和修辞反讽(rhctoric irony)三类,除了与反语相近的修辞的反讽以外,情境的反讽和视角的反讽都可以包含戏剧性,因此这两者又可以统称为戏剧性反讽(dramatic irony)。

但是,这种分类的形态学,是从反讽的外部形态的角度着眼,因此,在我看来,如果从其审美的形态或审美的范畴的角度,则可以分为悲剧性反讽(tragic irony)和喜剧性反讽(comic irony)两大类,这两者也可以揉成一体。

情境的反讽是情节与发展剧中人的愿望适得其反的过程,对比在开端和结局中展开。当一个人想解决一个问题,他自己的抗争却反而拉紧了这种冲突,当他自己又浑然不知时,戏剧性便油然而生。可见戏剧性反讽往往将情境的反讽与视觉的反讽结合起来。在视角的反讽中,剧中人蒙在鼓里,而观众则经由作者透露的剧情或预先得到的介绍而发现了剧中人的可怜亦可笑情境和结局,因此或具有悲剧性,或具有喜剧性。

悲喜交融的情境反讽

希腊著名导演安德列奥斯Vosinas An-dreos执导的新编剧目《云》,为悲喜交融的「情境反讽」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范例。编导以现代手法来表现这出古典喜剧。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城邦的平民变成了西装革履的职员,剧中的苏格拉底变成了大博士。剧中的一位名叫菲狄庇得斯的靑年嗜好马术,导致他的父亲斯瑞西得斯债台高筑。在当时希腊的法庭上,被吿和原吿的辩论在审判过程中有相当大影响力。因此,这个父亲以为学会了诡辩术就可以在债务诉讼中赖帐,于是他把儿子送到苏格拉底的「思想所」去接受教育,结果儿子学成回家,竟然殴打父亲,而且用诡辩术证明了他殴打父亲是有道理的。

黑格尔从「绝对理念」的精神出发,把喜剧看作一方为主体的自我暴露和自我否定,即喜剧人物或喜剧现象的「自毁灭」。(注1)柏格森Henri Bergson在他的《笑──论滑稽的意义》Le Rive中把这种审美情境称为「倒置」;他认为,如果把某种情景顚倒过来,就可以得到滑稽场面,例如,挖了陷阱想坑人,结果自己掉了进去,常见的「贼被偷」的主题,都造成了一种「倒置」(注2)。黑格尔所讲的「自毁灭」和柏格森所讲的「倒置」,都是一种情境的反讽──喜剧性情境的反讽。

这种反讽是指喜剧丑角在作奸犯科时,早就潜藏著导致他出丑的因素,而他自己却浑然不知,因此同样含有视角的反讽,最后出于情节的逆转终于咎由自取。因此又是情境的反讽。中国人有句俗语: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在比喩意义上的这种情境要能成为喜剧性反讽,就得具备这样一个条件:必须是坏人或至少是动机不良的人搬起石头想砸好人的脚,结果砸了自己的脚,因此才好笑。如果是好人为了正义的目的搬起石头想砸坏人的脚,结果却砸了自己的脚,那就属于悲剧性反讽。同时,由于很难有黑白分明的好人坏人,因此,这样的反讽又很可能成为一种悲喜剧性反讽。

在《云》剧中,斯瑞西得斯想搬起诡辩术的石头打退他的债主,结果不但赖不掉债,还陪了学费挨了打,这种情节发展,无疑是典型的喜剧性情境的反讽。按照中国人的观点,欠债还钱,乃是天经地义的事。因此斯瑞西得斯赖帐的动机不良,结果作茧自缚。至于历史上的苏格拉底搬起「聚徒讲学」这块石头,原本是为了抨击盲目的信仰,追求智慧、传播新知识,结果被控为「渎神」和「腐化靑年」,带来悲剧性反讽的结局。亚里斯托芬笔下的《云》剧对苏格拉底扭曲丑化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所」最后被人家用火烧毁,这种情境的反讽,喜剧性色彩较浓。在新编的《云》剧中,对苏格拉底有了更多的肯定,丰富了悲剧色彩。

此外,在布莱希特的《婚礼》中,情境的反讽也是悲喜交融,叫人笑得出眼泪来。婚礼描述一个经济拮据的小职员,为了准备婚宴自制桌椅家具,当宾客应邀出席婚礼时,餐桌顷刻之间脱榫松垮,杯盘破碎,撒了一地。新娘看出新郞如此穷酸,竟然当着宾客说:她已经与别的男人怀了「野种」,新郞尴尬不堪,怒火中烧,客人不欢而散。但喜剧结尾时,新郞和新娘又言归于好。该剧情节的发展一波三折,充满了意外的惊奇。

喜剧性视角的反讽

在视角的反讽中,观众比剧中人知道更多的讯息,使得观众仿佛有一种优越感,从而对误会叠出的剧中人的行为或语言感到滑稽可笑。

视角的反讽是莎士比亚的喜剧常用的手法。本届戏剧节上演的莎剧,只有德国柏林剧团演出的《仲夏夜之梦》,由朱根.戈斯Jürgcn Gosh执导。剧中的情侣为了逃避包办婚姻私奔到精灵出没的森林里。小精灵给人涂上的魔花汁液可以使人醒来时爱上他或她所见到的第一个人,结果闹出一系列误会,充满浪漫情调,叫人笑得开心。

义大利剧团演出的十八世纪喜剧天才高多尼的《一夫二主》,为本届戏剧节揭开序幕的开台好戏。剧情取材于当时流行的即兴喜剧(com-media dcl'ant),出于剧中人戴假面具,因而又称假面喜剧。而假面是最能掩盖一个人物的实际身份或真实面孔的,因此,在这种喜剧中,往往有丰富的视角反讽。此外,女扮男装或男扮女装,也是中外许多戏剧中常见的一种造成视角反讽的表现形式,由于人物身份的误会往酿出许多可笑的喜剧因素。如中国传统喜剧《凤求凰》、《风筝误》无不靠误会成戏。在《一夫二主》中,剧中的比特里女扮男装,去威尼斯找她的情人林多。他有时难免把两人的物件放错了皮箱,两个主人发现各自意中人的物件时,急于追问,而这个穷于应对的丑角,只好胡诌这是死人的遗物。最后双方发现大家都还活得好好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在这一条情节主线中,该剧还穿揷了两对爱情故事,尤其是丑角楚法狄多与女仆的爱情,有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情节。

《一夫二主》像高多尼的许多其他喜剧一样,在义大利由著名戏剧导演;一九九七年去世的斯特仁勒(Giorgio Strenler)作了精采的现代阐释,从而在欧洲剧坛获得了更为旺盛的生命力。

在《伊沃涅和勃艮第王子》中,伊沃涅原本是个又丑陋又痴呆的女子,但导演仍然选择了一个漂亮的演员。王子到处寻花问柳,由于阴错阳差,他向伊沃涅求婚,等到将她迎进宫中才发现真相。王子立即翻脸,但要把伊沃涅打发走也不容易。国王、王后和王子先后起了杀心,他们合谋设计,在宴会上以带骨的鱼肉梗死了伊沃涅,然后以隆重的国葬收场。伊沃涅使得意乱情迷的王子先是难以得手,旋即难以脱手,从而构成一种反讽的对比。他对伊沃涅的爱,纯属误会。这是一出典型的悲喜剧,揭露了封建宫廷惟虚伪的残酷。

最好的笑,应当让人们笑过几秒钟几分钟后,还可以玩味几十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欧洲第七届戏剧节的这些喜剧中杰出的反讽艺术,就是这样地既叫人笑得开心又余味无穷。

1.参见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84页。

2.参见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第57-59页。

 

文字|傅正明  文字工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