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节目的安排上,我们可以淸楚看到这是按照道教「洞经」科仪的演出,只要乐声扬起,一种说不出的气氛立即感染全场,大家似乎已忘记是来听音乐的,当潜心进入纳西古乐朴实无华的乐声中,只觉整个身心受到一股难以言喩的洗涤。
纳西古乐是云南省丽江县纳西族保存传自中国的一种古老音乐,一九八四年由纳西族的学者宣科和毅庵等古乐演奏家整理重建,成立「丽江中国大硏纳西古乐会」,并于一九八八年对外公开演出后,才逐渐为外界所知。纳西古乐虽然古老,在台湾,听过并看过他们演奏的人却不多,当表演工作坊邀请「纳西古乐」来台北演出,并标榜有「最古的乐曲、最古的乐器、最老的乐师」稀世三宝的招牌时,立即吸引大家的注意,不同领域的人都想一窥纳西古乐的奥秘。
古乐由来
纳西古乐包括「白沙细乐」及「洞经音乐」(节目单称《丽江洞经音乐》)两种型态。「白沙细乐」是纳西族的传统音乐,相传十三世纪元世祖忽必烈远征大理,路过丽江时,赠给纳西族土司木天王的,此后就在纳西族民间流传。「白沙」在丽江县北部,是古代纳西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细乐」是前人对这种音乐的称呼,指乐队中没有刺耳的打击乐和粗犷的管乐而言。《丽江县志》记载民间每于奠期中请乐工在灵堂奏「细乐」,是以节目单介绍白沙细乐为纳西族民间大型风俗性的「安魂乐」,并指与江南丝竹、西安古乐、新疆木卡姆齐名。现在纳西族民间已无完整的「白沙细乐」乐队,只有少数学习过部分乐章的中年人散存于各地,在当地搜集到保存至今的曲调仅有《笃》、《一封书》等十首乐曲。
「洞经音乐」源于汉族的佛教和道教丝竹乐,约十五世纪传入云南,并遍及全省。纳西族的洞经音乐使用乐器有笛子、伯伯(芦管)、琵琶、二簧(似京胡)、中胡、小三弦、音锣、钹、铃等,音乐兼有汉族及纳西族特色,用于民间婚丧活动或文人自娱。节目单介绍「洞经音乐乃往日士林藉道教仪式所做的礼乐活动,兼有儒门敦睦人伦及道家颐养身心的功能,明淸以来风行于中国各地文化阶层。因其主要用于谈演道教经典《玉淸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简称洞经)而得名。」「是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经纳西族木氏土司从中原一带引进的唐代道教经腔《广成南韵》与宋元雅集型儒家细乐的有机结构体。」
烛光映照乐师入场
音乐会的安排颇见巧思,首先是舞台前沿放了一排低矮宽圆的白蜡烛,音乐会开始前,只见两位身著纳西族传统服装的小姑娘手执长棍,用前端的火苗一一点燃每一根蜡烛,嬝嬝的烛烟升起,微微晃动的烛光,将现场带入一种朦胧神秘的气氛。舞台是阶梯状的设计,有五层高,每一层并排五到七、八个不等的位置,舞台上左右和中间各放有三、四个门一样大连排对称的屛风,每个屛风的中央箝一个纳西族的圆形图案,屛风旁挂有璠,舞台背景的正中挂文昌帝君的像和一幅对联。
演奏人员在观众的鼓掌下陆续进场,原来阶梯状的位置是按照年龄来分,当后排的位置坐妥后,只见几位年纪看起来最大的长者由年轻姑娘搀扶入坐,此时立即引来更大的掌声,所谓最老的乐师,指的就是这个。
宣科的主持是纳西古乐演出中不可缺的灵魂人物,他诙谐又自傲的口吻,和以一种少数民族讲述汉文化时没有顾忌的开放态度,让观众相当能以轻松学习的心情来欣赏这场看似严肃的音乐会。为让人对纳西古乐悠久的历史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体认她的宝贵,在演奏前,宣科介绍,纳西古乐是中国古老的音乐,其中保存了中国唐宋元明以来的一些词牌、曲牌,这种型式的音乐约在明朝嘉靖年间传到丽江,由于丽江对外接触较少,所以相当完整的保存下来,他并强调,因为纳西古乐完整的保存下来,现代人才有机会再听到这些古老的中国音乐。宣科开宗明义的介绍纳西古乐属于道教的科仪音乐,一些中国古老曲调只有在纳西古乐还找得著,在第一首乐曲《八卦》,这种自豪即充分展露。宣科说,《八卦》全名《紫薇八卦舞曲》,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二月为新建道宫「太淸宫」的落成而御制的两首法曲之一,其中一首著名的法曲《霓裳羽衣曲》,九百年前已经失传,另外一首,就是《紫薇八卦舞曲》,现在还保存在纳西古乐。
古乐队型
《八卦》在谈演《洞经》科仪时,于「开经」使用,先是一段《启鼓三通》的武场击乐后,乐队才开始演奏。纳西古乐的队型颇为有趣,除了打击乐器是对称的放置(大锣在舞台右侧,大鼓在舞台左侧),其它乐器的位置几乎没有一定章法。譬如琵琶有七、八把,前面第一排老先生和后排差了一段距离的年轻人都在弹奏,而没有放一起,这完全没按照一般乐队将相同乐器放在一个声区的通则,除了前后所提依照年龄大小排列;另外,音响「合理性」的配制似乎也被忽略,一眼望上舞台,三十多人的乐队,弹拨就占了一半以上(主要为琵琶,其次为三弦),笛子、拉弦反倒不多,和一般乐队强调弦乐完全不同,这大概和道教音乐本身属于开放的民间系统有关,一般民间道教乐队都没有严格编制,可以任选乐器自由加入。
在《八卦》整个乐队开始演奏时,才恍然大悟,原来纳西古乐是齐奏形式,这时前面所提编制和配器的问题影响就不大,难怪宣科要和观众声明,我们不是「团」,我们称为纳西古乐「会」。全场十首乐曲,《八卦》、《十供养》、《淸河老人》属于洞经音乐的「经腔」曲目,《八卦》用于「开经」,《淸河老人》用于「收经」,被放在一前一后,《十供养》用于供养礼时,唱词可随供养品的变换而异。《浪淘沙》、《水龙吟》、《山坡羊》、《一江风》属于洞经音乐「细乐曲牌」,可塡词唱奏,《浪淘沙》于「十供养」礼的「香供养」时演奏,《水龙吟》于「十供养」礼的「水供养」时演奏,《山坡羊》作为起始部份的「上香迎神曲」,《一江风》作为最后部份的「送圣曲」使用。这七首洞经音乐都是乐队齐奏,《偈子》为半念颂的赞颂词,唯一一首白沙细乐《笃》是竹笛独奏曲,另外还安揷纳西族及藏族民歌演唱。
疏空乐音铮铮钻心
从节目的安排上,我们可以淸楚看到这是按照道教「洞经」科仪的演出,也让我们明了纳西古乐其实就是道教的科仪的音乐,难怪只要乐声扬起,一种说不出的气氛立即感染全场,配合精心布置的舞台,和仪式化的演出,大家似乎已忘记是来听音乐的,当潜心进入纳西古乐朴实无华的乐音中,只觉整个身心受到一股难以言喩的洗涤,竹笛独奏曲白沙细乐《笃》的原意就是这么说的:洗净你的灵魂。
纳西古乐由于是齐奏性质,弹拨乐器占了主要部分,演奏手法不复杂,因此曲调比较平直朴素;同时没有低音乐器,旋律性的弦乐器也少,整个音响在弹拨乐器不停铮铮的弹奏中,有一种疏疏空空和无始无尽的遥远感,刚开始会觉得单调,反复聆赏后,一种单纯的趣味反而会逐渐升起。这种感觉放在竹笛独奏曲《笃》的旋律中又是一番新味,它的线条完全和所谓汉族竹笛吹法不同,一般汉族笛曲感情色彩较浓,曲调优美,转折较多,欣赏者可以激起对应的情绪,白沙细乐的《笃》却是另一种空灵的感觉,细细幽幽的笛声,仿佛想钻进内心深处。
纳西古乐使用的乐器中最特别的是琵琶,宣科打趣说纳西古乐会有一把明朝传下的骨董琵琶,是他们最老的一件宝贝,每次练习完,他就要将这把琵琶藏起来避免遗失,其它的琵琶都是按照这个样式重新作的,仍保有古代四相六品的形制。宣科的博学与幽默还不时为进行中的节目增添几许生意,为了让几位外宾也能了解纳西古乐,宣科不忘用英语再简单介绍一次,同时为凸显他们有最老的乐师,还请几位八十多高龄的长者向观众致意,宣科说,在他们这一团,五、六十岁都还算是小老弟,更不用说年轻一辈的。
整场音乐会欣赏下来,由一开始的陌生,到后来的心领意会,对纳西古乐的好奇逐渐平复,走出音乐会场,余韵犹存的心情下却夹杂些许感慨,一来赞叹只有二十多万人口的纳西族竟愼重保存下如此特殊的中国古乐,二者在宣科等学者有意识的重新组织下,这个宝贵的资产得以新的生命重新展露,甚至推向国际舞台,并获得大家的尊重与注意,一个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尙且能做到如此,反观有更丰厚音乐资产的台湾,却没有将这些历史资产发挥最大的功用,使得社会一般人和其它国家不知道我们也有许多値得骄傲的宝藏。纳西古乐来台表演,很多人都表现出高度的兴趣与关注。其实台湾有许多传自中国古老的音乐,譬如南管,本身就是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她悠久的历史渊源和艺术价値丝毫不减纳西古乐,但受到的关注却不多,一场纳西古乐演出,可以唤醒大家对古文化的注意,但活生生就在我们身旁的南管,却不见得引来大家的注目,如果台湾有更多有心人士,像宣科一样,将他硏究的音乐重新组织整理,并赋与时代新生命,相信我们将不再对历史陌生,也会更淸楚历史传承的意义。
文字|许克巍 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国乐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