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有一个说法:要知道这个城市多有钱,去看一场歌剧大概就可见一斑。(果陀剧场 提供)
回想与回响 Echo 回想与回响

西哈诺的大鼻子「嗅」到了什么

西哈诺有个大鼻子,他嗅到了诗歌的美与爱的真谛。观众也带著灵敏的五官来感觉西哈诺的魅力。而观众除了在视觉上了解剧情之外,也会期待在歌声里感觉到十七世纪的文化感情。

西哈诺有个大鼻子,他嗅到了诗歌的美与爱的真谛。观众也带著灵敏的五官来感觉西哈诺的魅力。而观众除了在视觉上了解剧情之外,也会期待在歌声里感觉到十七世纪的文化感情。

有马友友的巴赫无伴奏的户外转播、奥斯卡提名的电影上演,想要再引诱会出门看表演的人是需要花很多心思的。果陀剧场做出了西哈诺的演唱剧版本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一种「诱惑」。

法文的「嗅」与「感觉」是同一个字: "sentir" 。而台湾制作的十七世纪法国文豪英雄西哈诺的爱情故事这次开唱,让我们感觉到了什么?

通常,对已经存在的经典剧作,音乐只是担任辅助的工作,不然就是整个改成以「音乐」为主的戏剧,成为「歌剧」。也就是台上全部是受过严格训练的歌者来演唱,而且在正式演出之前,也都要固定上舞台肢体与戏剧表达的课程,这些训练,连合唱演员都要一起加入,因为整出歌剧是所有艺术的总结合,没有整体的平衡感,是很难表达出艺术本质的美。所以在欧洲有一个说法:要知道这个城市多有钱,去看一场歌剧大概就可见一斑。而歌剧发展到二十世纪末(我指的是在一直稳定发展的地方),观众的注意力,或者应该说是在商业媒体的考量下,使得现在很多的歌剧制作都只有写上导演与舞台设计的名字(或服装设计),因为其他的(如歌者),都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大概就没有什么太特别期待的了。

从麦克风传来的声音

在这次果陀剧场制作的西哈诺中,不但有演员开口唱歌(或者是应该说歌者开始当演员?),在角色方面也由一人饰演多角、两人饰一角的方式来呈现。基本上,因为故事被阐述得很淸楚,所以在角色的辨认方面对观众没有问题。事实上,在古典歌剧里也是有一人饰二角的情形,譬如莫札特的《费加洛的婚礼》(Le Zozze di Figaro)里的男高音就常是一人饰二角,不过是因为戏份太少才有这样的作法,不要忘了,莫札特是最会讨好歌者的作曲家,他的专长就是让每个人在台上都觉得他们很重要。

剧中西哈诺是由一位男高音与另一位演员担任,因为都是由麦克风传出来的歌声,所以在音量方面没有什么很大的不同,也是因为这个原理,三大男高音的音乐会才能一办再办,因为卡列拉斯再细腻的音色,从麦克风传出来,是绝对不会输给帕华洛帝或多明哥的。两位扮演西哈诺的演员在外型上的比例几乎是成对比,在音量方面是不用比较的,只是一个是训练专门在类似国父纪念馆这种场合演唱,而不需要用麦克风的歌声;至于对另一位就有一点不太公平的比较,因为实在避免不了让观众感觉到两人音质上的差异。所谓音质的差异就是他们的「起跑点」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个是古典音乐科班训练、加上原有的音乐训练,而表现出的音乐性,因而与另一位戏剧科班出身的演员有明显的不同。通常也会发生一种情形,就是后者希望可以唱得像前者,若再加上音域相同,就会让观众忍不住去比较。

在古典与流行之间寻求平衡感

女声的竞争就十分明显。因为在歌剧里面是很禁忌让两位外型、声音类似的女高音在一起的。(通常若有这种组合,这两个女人从舞台的化妆室就会开始抓头发打架。)在这场演出中,观众应该很明显可感觉到她俩相处还不错,但还是会很无情的对她们做比较。就像在选美比赛一样,在一群身高、体重相仿而又能歌善舞的美丽女子中,第一名还是只能有一位。在整出剧的最后,女主角需声泪俱下时,一位表现似乎很平淡,另一位不但听起来真的是鼻涕眼泪都流下来,而且观众心里还暗想:「西哈诺,你这个儍子,这么温柔的女性,你怎么忍心把她让给别人。」

有趣的是在节目单上,只有合唱团注有「声乐指导」,而几位独唱的角色却没有「声乐指导」。这一次演出既然以「演唱剧」为主轴,是否也应该要有一位(或数位)声乐与语言指导,以求当初想让流行与古典的声音有平衡的感觉。因为从麦克风里传出来的声音与原声是很不一样的,而观众除了在视觉上了解剧情之外,也会期待在歌声里感觉到十七世纪的文化感情。

西哈诺有个大鼻子,他嗅到了诗歌的美、爱的真谛。而观众也带著灵敏的五官想来嗅(或感觉)西哈诺的魅力。

果陀的尝试,令人欣慰。台湾艺术界之间的结合与互动,也是大家的梦。

(西哈诺敏感的大鼻子应该嗅到了吧!)

 

文字|佐依子  古典音乐工作者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