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YPT教习剧场《流光如潮》演出,许瑞芳(左)与学童进行论坛。(Patrick Baldwin 摄 格林威治靑少年剧团GYPT 提供)
新西游记 新西游记

流光如潮 厝落定

参与英国格林威治靑少年剧团(Greenwich and Lewisham's Young Peoples Theatre, 简称GYPT)教习剧场的工作经验,让笔者深刻体会从事靑年剧场、儿童剧场是件极为任重道远的工作。但这项工作是需要文化、教育单位长期的关注;因为毫无商业取向的教育/社区剧场活动也必得在教育、文化体制的认可下,未来才有可能进入校园与社区实践的可能。

参与英国格林威治靑少年剧团(Greenwich and Lewisham's Young Peoples Theatre, 简称GYPT)教习剧场的工作经验,让笔者深刻体会从事靑年剧场、儿童剧场是件极为任重道远的工作。但这项工作是需要文化、教育单位长期的关注;因为毫无商业取向的教育/社区剧场活动也必得在教育、文化体制的认可下,未来才有可能进入校园与社区实践的可能。

一九九九年三月在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及台南文化基金会的补助下,笔者前往英国与格林威治靑少年剧团(Greenwich and Lewisham's Young Peoples Theatre, 简称GYPT)合作演出教习剧场(Theatre-in-Education,TIE)制作《流光如潮》Time and Tide Line并观摩GYPT的社区/教育剧场推广工作及其组织运作情形。该团长期从事社区/教育剧场工作,目前有专职人员十人,及约聘的戏剧工作坊教师五、六名,他们均以十分开放的态度,欢迎我参与他们所有的会议讨论、课程规划、戏剧工作坊,甚至包括年度计划及预算编列等;期间自GYPT同仁间学习到不少工作方法与态度,尤其是他们强调个人创意与团体互助协调的精神,令我印象深刻。不过此行最大的收获仍是参与了GYPT教习剧场《流光如潮》制作的演、教员工作,巡回东南伦敦十六所小学,演出三十四场,亲自体验教习剧场「互动技巧」的运用。

互动学习的《流光如潮》

《流光如潮》是采集体即兴创作的方式进行排演(注1),其间每日工作七小时,回家通常还要做些演员功课;而笔者则更要花些时间查阅字典,把当日排演时「说不轮转」的英文再重新补述做准备。但每天的排演却都是创意与挑战,默契在彼此的激荡中日渐形成。作曲家朱昻.欧各柏(Juwon Ogungbe)亦经常参与排演,并根据排练现况,即兴谱曲,让演员做不同的演练,包括歌唱与节奏的练习、声效呈现等;在朱昻.欧各柏的协助下,我还自创一段台湾味十足的词、曲于剧中演唱。

《流光如潮》的内容是针对伦敦日益增多的种族问题而制作,希望透过此作品让学生体会伦敦多元文化的现况及学习在不同族群间如何相互包容与沟通。作品是针对九至十一岁的学童所设计,故事借由同住一栋公寓,不同族群的三户人家的互动关系来探讨英国本地的族群认同问题。剧中我饰演刚到伦敦不到半年的华人母亲美仪及女儿华英两角色,剧中除了讲英文,也偶而穿揷台语、北京话。演出中我有两段与学生直接「互动」的机会:一为女儿华英因为同学/邻居丁(Dean)一句种族的玩笑而与他发生龃龉,参与的学生遂分为两组分别与华英、丁对谈,表达他们对此争吵的意见;另一则为学生上台与母亲美仪挑战做「论坛」(forum)(注2),向基于保护女儿而不欲华英再参加社区庆典筹备会议的「母亲」进行劝说,游说她让女儿继续参加活动。在巡演三十四场的演出中,挑战者上台的「论点」经常都不相同,自己便要学习备战,事先做好各种「应对」的准备,同时不忘「演」与「教」两种身分。每场演出结束,我们工作小组总会互相检讨个人台上的「问题处理」是否恰当,并互相给意见,同时对伙伴台上极佳的应对表现亦能给予相当的肯定与鼓励,团体工作默契遂能与日俱增,彼此的学习、成长亦在其中。

参与《流光如潮》让我深刻体会到教习剧场所引燃的激辩火花如何迸射出潜在的教育力量;例如《流光如潮》的「论坛」中,学生在向不能说著标准英语(native English)母亲角色的我进行挑战时,则不仅陈述了他的个人观点及意见,在态度上他亦同时学习了如何与新移居者(new comer)沟通,因为当我听不懂学生的表述时,我会要求他/她讲慢一点,或者重新敍述他/她的想法以让我了解。在这样的过程里,学生不仅「上台」取代原有角色,进行了一场「戏剧扮演」的论坛,同时了解到「新移居者」、少数族群的困境,教育目的不待教师课堂的说理言教便自然地完成了。记得有一场演出,一位略带口吃的学生上台与我挑战,他试著慢慢地将他心中的想法说出来,并鼓励「母亲」应该有勇气让女儿接受挫折。演出结束,该班导师非常激动地前来向我们致谢,同时吿诉我们,她很惊讶于那名学生能够上台挑战,因为他是这学期才从阿尔巴尼亚来的新生,学英文不到两个月,他能有这番勇气,是我们的戏给了他莫大的鼓励,让他渴望和一位新移居者的母亲「对谈」。还有一班级导师曾向我们表示,东南伦敦的族群问题非常严重,此剧藉著亲子关系,让学童透过白人父亲角色的「坐针毡」(hotseating)(注3),直接地向他提出忠吿,相信能给学生非常积极的引导作用,表达他们对族群和谐的看法。

教育/社区剧团

教育/社区剧团GYPT除了从事专业剧场教育外,也相当关注社区发展、种族等问题,在艺术总监贺薇安(Vivin Harris)的带领下,对于社区推展工作有更多不同的方向,目前他们尙且为难民规划不同的戏剧硏习活动。贺薇安肩负剧团艺术总监与教育总监二职,统筹剧团一切活动;行事作风又十分开放、民主,对于未来永远充满信心,以自身来实践「人本」诉求的教育/社区剧场理想。除了有好的领导人才之外,已成立三十年的GYPT,其教育剧场的理想也必得仰仗政府有计划的文化政策方有实践的可能。

多年来他们接受伦敦格林威治(Greenwich)与路易勋(Lewisham)两区区政府、伦敦自治区联合基金会及伦敦艺术委员会等单位的长期资助,遂能长期发展兼具艺术性与教育性(无需任何商业、卖点的考量)的教习剧场制作及社区教育剧场的推动。在这样的机制中,剧团团员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为理想打拼,虽然与其他行业相比,GYPT员工的薪水略显微薄,但养家糊口尙不成问题;而GYPT也依据学校的学期制每年有三次「假期」(复活节、暑假、圣诞节,各约三周)做为员工福利之一。GYPT的员工中仅一位未满三十岁,年龄在三十三岁至四十岁间的有三位,其余六位员工均为四十岁以上的剧团老将,他们将大半靑春奉献在教育/社区剧场理想上。

在台实践《大厝落定》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笔者将英国行的经验,为台南人剧团制作了第一出教习剧场节目《大厝落定》。该戏以台湾的族群议题为主题,藉著一名原住民公主月兰与其外省丈夫台生间的关系来探讨族群、认同的问题,戏的结尾亦安排了一场「论坛」,让观众有机会上台做挑战;《大厝落定》一共巡回了十所高中、大专院校,并于社区公演五场,邀请社区靑年参与,每场「论坛」的观众热烈参与、意见的丰富性,都再次地了解到教习剧场的魅力所在。

《大厝落定》的演出幸得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及教育部的补助才得以推展。由於戏剧教育尙未成为正规教育的一环,根据笔者这两年行政接洽的经验,一般教育单位、社区领导人,对于剧团的演出活动并没有太多的信任感与兴趣,除非活动是由公部门(如文建会、教育部、教育局等)主办,或者剧团愿做免费演出。

参与GYPT工作经验,让笔者深刻体会到从事靑年剧场、儿童剧场是件极为任重道远的工作,在台湾更有积极倡导的必要,这项工作是需要文化、教育单位长期的关注,才有实践的可能。未来深盼政府公部门的文化、教育政策能有更多永续的规画,让剧场工作者能更加无虑地规划未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毫无商业取向的表演艺术活动也必得在教育、文化体制的认可下,未来才有可能进入校园与社区,衷心期盼这一天的到来。

注:

1.《流光如潮》由Adam J. Annand担任导演,演教员有:Yolande Bastide, Simon Hut-chens及笔者。

2.「剧场论坛」(Forum theatre),是巴西导演奥古斯托波瓦(Augusto Boal)在其「受迫者剧场」(Theatre of the Oppressed)理论中所发展出来的剧场形式,亦是GYPT在创作上一重要灵感来源。「论坛剧场」的进行,通常会在剧情中让某一角色面临困境,以让观众有机会为此角的难题提出他们个人的看法,或者上台扮演此角色,借以验证这些意见付诸实行的可能性。

3.「坐针毡」(Hotseating),乃是观众在看过一段表演(不论是戏剧演出、说故事、或是角色引介)之后,可以直接与扮演者进行对话,问一些与剧中人物有关的问题。

 

文字|许瑞芳  台南人剧团艺术总监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