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社區劇場

相關文章 22 篇
  • 山東野表演坊團長尉楷(左至右)、斜槓青年創作體林謙信、朱怡文、周韋廷
    特別企畫 Feature 尉楷X朱怡文X林謙信X周韋廷

    山東野表演坊X斜槓青年創作體 我們在地方做戲,也期待不只是「在地」!(上)

    離開台北,我們對劇場的想像是什麼? 這些在地創作、或現地創作其實是多元且繽紛的,可能在非典型空間中,例如廢棄大樓、原民部落、市場等,可能需要遊走與參與,可能是在地故事,繼承地方紋理。當這樣的「多元」成為必然,它就真的是多元嗎?我們對在地創作與地方劇團會不會需要更多想像空間? 我們從學校的戲劇專業教育開始思考,透過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對「社區劇場」、「教育劇場」這些有別於其他學校的訴求,重新思考畢業後的學生回到、或是來到「地方」如何進行創作?這次邀請到山東野表演坊團長尉楷,以及斜槓青年創作體的朱怡文、林謙信與周韋廷,四位畢業自臺南大學的學生,回頭檢視自己的教育背景,回應到現在的創作模式,乃至於整體生態。

    文字|吳岳霖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 山東野表演坊團長尉楷、斜槓青年創作體林謙信、朱怡文、周韋廷
    特別企畫 Feature 尉楷X朱怡文X林謙信X周韋廷

    山東野表演坊X斜槓青年創作體 我們在地方做戲,也期待不只是「在地」!(下)

    離開台北,我們對劇場的想像是什麼? 這些在地創作、或現地創作其實是多元且繽紛的,可能在非典型空間中,例如廢棄大樓、原民部落、市場等,可能需要遊走與參與,可能是在地故事,繼承地方紋理。當這樣的「多元」成為必然,它就真的是多元嗎?我們對在地創作與地方劇團會不會需要更多想像空間? 我們從學校的戲劇專業教育開始思考,透過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對「社區劇場」、「教育劇場」這些有別於其他學校的訴求,重新思考畢業後的學生回到、或是來到「地方」如何進行創作?這次邀請到山東野表演坊團長尉楷,以及斜槓青年創作體的朱怡文、林謙信與周韋廷,四位畢業自臺南大學的學生,回頭檢視自己的教育背景,回應到現在的創作模式,乃至於整體生態。

    文字|吳岳霖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 鍾達成創作的《根》將在台灣上演。
    特別企畫 Feature

    穿梭在柳暗花明之間

    新加坡的華語戲劇近十年來發展蓬勃,類型包涵原創現代劇場、華語音樂劇、偶戲與社區劇場等,團隊也積極與觀眾互動以培育觀眾,並致力於演、編、技術等人才的培育。但面對新加坡逐漸趨向單一語言(英語)的社會環境,華語劇場團體也產生了危機感,他們自問:什麼是新加坡華語劇場?我們的定位是什麼?沒有了華語劇場,我們還是「新加坡劇場」嗎?華語劇場接下來​​的前景如何?透過創作,他們持續回答這個問題

    文字|梁海彬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題報導 Feature

    生活化的藝術 尋訪台灣的表演場地

    早期的台灣廟埕上爲作戲酬神搭建起的野台,往往即是主要的「表演」場地。民國六十八年,是台灣表演生態上的一個轉捩點。政府爲推動文化建設,於各縣市陸續興建文化中心,有了較舒適的空間及較專業的硬體設備,而所謂「表演」,則從野台的節慶儀式過度到「休閒、藝術」的觀念。然而把表演場地視作「文化中心」的同義詞也漸成僵化的觀念,小劇場工作者爲賦予「表演」更活潑的形式,開始在街頭、河濱、廢墟中、遊行隊伍裡,「拖拉庫」上進行一場文化運動,擴大了民衆對「表演」的看法以及場地的視野。近年來,政府於各鄕鎭大力推動「假日文化廣場」、「社區劇場」、「民間劇場」等,即是利用民衆平日自然的聚會之所,鼓勵社區居民全面參與文化活動,讓表演成爲生活化的藝術,讓藝術的生活化爲表演創作注入活水。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期 / 1993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逆旅》之旅

    《逆旅》原本稱作《靑春逆旅客家行》,這部戲的完成和差事劇團長久在美濃進行社區劇場的硏習相關,「靑春」和「客家行」似乎都難免讓演出拘泥於某種範圍中,故改以《逆旅》做爲戲的名稱。《逆旅》是從一個旅人的凝視拉開戲的序幕;這齣戲將持續差事劇團的風格,穿梭於記憶與現代社會議題之間。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59期 / 1997年11月號
  • 「喜臨門生命劇場」希望透過劇場活潑的媒介,重燃老人對生命的積極感。
    現象視察

    美國社區劇場聯盟簡介

    美國社區劇場聯盟提供社區民衆優質的娛樂和知性的刺激、挑戰與機會,並促使居民成爲其社區中改善生活品質的貢獻者。

    文字|林偉瑜
    第78期 / 1999年06月號
  • 「烏鶖」在新竹縣北埔鄕,帶領民衆互動的情形。
    南部劇場

    「烏鶖」的社區劇場實踐

    或許有人會問:「妳們搞劇場的做這些幹嘛?」作爲一個社區劇場工作者,在劇團成立的第一年實驗中,我們深深自省,「劇場」技巧無疑是我們易於掌握和操作的工具,然而,「社區」卻是一個永無止盡的學習場域,它的複雜性與多樣性遠超乎想像。

    文字|賴淑雅
    第79期 / 1999年07月號
  • 差事劇團團長鍾喬
    藝號人物 People 差事劇團團長

    鍾喬 走入民眾 走回自己

    長期從事民眾劇場工作的差事劇團團長鍾喬,在這一條路上不斷地透過實踐與反思,從與亞洲各國的民眾劇場連線,因體會到亞洲各國社會的多樣性,而將關注拉回情境相似的「東亞」,更在九二一地震後參與台中石岡的社區劇場推動,由此確定了與在地社區結合的工作路線,從台西村、美濃等地,與民眾一起工作,讓民眾透過戲劇,發出聲音。七月底應邀至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演出的《回到里山》,鍾喬表示這是通過黃蝶翠谷及美濃反水庫運動的跨境地景、歷史脈絡與精神,運用儀式性的身體,製造一場文化行動。

    文字|吳思鋒
    第272期 / 2015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活動看版

    一九九九台灣現代劇場硏討會

    一九九六年五月文建會曾主辦了「一九八六-一九九五台灣小劇場硏討會」,引起許多回想與討論;今年三月文建會再度舉辦「一九九九台灣現代劇場硏討會」,並將由成功大學中文系承辦。 此次硏討會討論的重點將以社區劇場、兒童劇場及專業劇場爲主題,由各個學者及相關領域人士發表論文及舉辦座談。會場外並將展出各劇場活動紀錄,包括錄影帶、照片、服裝、燈光作品等資料;除此之外,還有戲劇展演活動,開放民衆觀賞。此次主辦單位並將錄製整個展覽活動與展演成果,以作爲往後成立「現代劇場資料中心」的基礎。 (本刊編輯 祁雅媚)

    文字|祁雅媚
    第75期 / 1999年03月號
  • 社區劇場中,田調工作是不可或卻的。
    台前幕後

    美濃.老街.社區劇場

    社區劇場的發生開始於民衆對社區議題的關切。在作者最近與美濃當地人所進行的社區劇場活動時,社區與他們關心議題之間的關係,似乎在劇場中浮現出較淸楚的脈絡。

    文字|鍾喬
    第52期 / 1997年03月號
  • GYPT敎習劇場《流光如潮》演出,許瑞芳(左)與學童進行論壇。
    新西遊記

    流光如潮 厝落定

    參與英國格林威治靑少年劇團(Greenwich and Lewisham's Young Peoples Theatre, 簡稱GYPT)敎習劇場的工作經驗,讓筆者深刻體會從事靑年劇場、兒童劇場是件極爲任重道遠的工作。但這項工作是需要文化、敎育單位長期的關注;因爲毫無商業取向的敎育/社區劇場活動也必得在敎育、文化體制的認可下,未來才有可能進入校園與社區實踐的可能。

    文字|許瑞芳
    第88期 / 2000年04月號
  • 南風劇團的《邪說》
    回想與回響 Echo

    台上大車拚 台下談南台灣戲劇觀摩展話外話

    由於「社區劇場」概念模糊,南台灣戲劇觀摩展的各個團體,希望藉著「外台北劇場」之名,重新被定位。

    文字|許瑞芳
    第55期 / 1997年06月號
  • 烏鶖社區敎育劇場在「社區人.社區戲」社區敎育劇場人才培訓計畫中,授課情形。
    南部劇場

    社區劇場的另途思考

    一個不以演出爲主的劇團,沒有導演、演員、編劇、技術人員,只有幾位集劇場訓練、社區/社會工作、公關等任務於一身的團員;藉著劇場工作坊的形式與地區居民交流、互動,在短短年餘的時間內,足跡遍及台灣並在今年「第二屆現代劇場硏習會」中備受注目。

    文字|林偉瑜
    第79期 / 1999年07月號
  • 台北市大安區「民輝環保劇團」是由民輝里與民炤里組成的「民輝社區發展協會」所成立。
    現象視察

    社區的劇場實驗

    目前台灣對於社區劇場的窄化觀念是我們至今難以衝破的藩離。這些窄化觀念不外是將社區劇場功能化、業餘化、以及過度渲染的集體化,換言之,許多人提及社區劇場不免聯想,它必須從事社區服務,如環境保護、關心受虐兒、獨居老人、甚至流浪狗等不屬劇團的工作;這些狹隘觀點極大地限制了社區劇團體的發展空間。

    文字|林偉瑜
    第78期 / 1999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被迫的喜悅心情

    抱著被迫的喜悅的心情,我經常會有一些意外的發現,有些發現還能澄淸自己的錯覺。一個硏討會的成功,不是只求答案,而是能夠激發辯論,提出値得深討的問題、分享經驗和「英雄所見略同」的發現,或是因挑戰而互相認識。

    文字|吳靜吉
    第77期 / 1999年05月號
  • 社區劇場訓練讓社區居民在劇場中盡情釋放肢體。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讓居民自在發聲

    長期從事社區劇場工作的劇場工作者賴淑雅,從創立「烏鶖社區教育劇場劇團」到「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一路推動台灣的社區劇場。不同於專業戲劇表演或戲劇社團課程,社區劇場更重視民眾參與的過程,期望增進社區民眾自我覺醒的能力,讓社區劇場成為凝聚意識的發聲平台,揉合在地原生文化,匯流關注公共議題的能量。

    文字|朱安如
    第209期 / 2010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缺席的社區

    面對地理性的社區意識的缺席,文建會如果還以地理的觀念來思考、營造社區意識,失敗是必然的:以空中架樓的思考模式來解決空中架樓的現象,無異自我解構。

    文字|紀蔚然
    第83期 / 1999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來不及謝幕 配樂家史擷詠辭世

    【台灣】 來不及謝幕 配樂家史擷詠辭世 得過三座金馬獎、兩座金曲獎,為《唐山過台灣》、《滾滾紅塵》、《阿爸的情人》、《魔法阿嬤》、《波麗士大人》等作品配樂的作曲家史擷詠,於8月22日中午因心肌梗塞引發多重器官衰竭病逝台大醫院,得年53歲。 父親是民族音樂學及作曲家史惟亮,但史擷詠卻與父親走不一樣的路。從電視、電影配樂到廣告歌曲配樂,從舞台劇、音樂劇配樂到遊戲配樂,麥當勞第一代到第十五代的廣告,還有《天下無雙》、《鐵血三國誌》等電玩近五千部的作品,幾乎每個台灣人都聽過。近年來更投身於電玩交響音樂會、組織台灣電影交響樂團,並且創下電玩音樂入圍金曲獎的紀錄。 有心血管病史的他,8月19日晚間在中山堂指揮台灣電影交響樂團演出創團音樂會「電影幻聲交響SHOW」時,身體不適但仍強撐指揮至結束,回到後台旋即倒下,經過兩天與死神拔河仍挽不回性命。來不及謝幕、走得匆促,讓痛失英才的藝文界不勝欷噓。(李秋玫) 「周先生」舞團於北美館星光夜演出 台北市立美術館週六星光夜,每週六延長開放至夜間八點半,期間所有展覽免費參觀,同時規畫主題式創意表演與演講活動,提供觀眾難得的美術館參觀經驗。其中,「TFAM畫像劇」系列節目自去年推出後深受好評,今年特別邀請編舞家周書毅和「周先生」團隊創作全新舞碼《重演》,結合空間與裝置,與國家文藝獎得主林璟如的服裝視覺,為美術空間創造多樣性的藝術交會。演出於9月10日和10月6日兩天舉行,詳情可參北美館網站:www.tfam.museum(鄒欣寧) 「舞躍大地舞蹈創作比賽」報名將截止 由文建會所屬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主辦「2011年舞躍大地舞蹈創作比賽」,報名將於9月8日截止。今年邁入第十二屆的「舞躍大地」,多位舞蹈創作者如譚惠貞、魏光慶、蔡彗貞、鄭宗龍、林文中、陳武康、黃翊、蘇威嘉等,皆曾參與此創作大賽而嶄露頭角。今年的比賽不分舞蹈類別,參賽者不分國籍年齡,參賽隊伍在三人以上、廿人以下,報名

    文字|耿一偉、本刊編輯部
    第225期 / 2011年09月號
  • 《羅梅洛總主敎的生死與不朽》在紐約中央公園演出。
    美國

    麵包.傀儡.劇場:全人類的生活必須品

    「縮短城鄕文化差距」,「培養社區生命共同體意識」,「人親、土親、文化親」,這些最近熱門的政治文化口號,反映了我們生活在台灣「寶島」的焦慮,直指三、四十年來我們的忽略、短見、工作過度和心不在焉所積累下來的社會痼疾

    文字|鍾明德
    第14期 / 1993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從「民心劇場」談起

    我們今天的社會應有盡有,但是却没有一個專供演出舞台劇的劇埸。像台北這樣的一個大都市,擁有如許多的高等學府,竟不能支持一間小小的劇場,也竟不能和美國今天的一個小鎭相比。我還能説什麼呢?

    文字|姚一葦
    試刊號 / 1992年10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新銳藝評 Review

    再不換氣就缺氧

    評四把椅子劇團《呼吸》
  • 戲劇

    《和合夢》 以沉浸式展演回應酷兒想像

  • 舞蹈

    離開殿堂,由你自己發現耀眼

    2023艋舺國際舞蹈節
  • 其他

    輕鬆投件拿10萬! 廣藝「雲舞台獎」盼成為表演藝術線上化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