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雅歌实验小学,除了美术、音乐等独立课程之外,艺术也可以被整合在任何科目中。(林铄齐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特别企画/艺术教育的新启蒙时代?/对表演艺术纳入九年一贯国民教育课程的省思/民间兴学篇

在艺术的空气中学习

民间教学经验中的艺术教育

近十年来在民间多位教育工作者努力推动下,以迥异于政府的体制外观点兴学,开创出一股新的教学观念和力量。教育部在研拟九年一贯课程时,也曾借助其教学及课程规画的经验。在这些学校里,艺术教育不是一门单独的课,而是如空气般随处存在且自然。

近十年来在民间多位教育工作者努力推动下,以迥异于政府的体制外观点兴学,开创出一股新的教学观念和力量。教育部在研拟九年一贯课程时,也曾借助其教学及课程规画的经验。在这些学校里,艺术教育不是一门单独的课,而是如空气般随处存在且自然。

相对于由教育部所主导的教育政策和学制,近十年来在民间多位教育工作者努力推动下,将教育回归到以「人」为主体的思考方式,并以迥异于政府的体制外观点兴学,从观念上、法令上乃至于官僚系统上与中央形成抗衡,开创出一股新的教学观念和力量,这股民间教育势力不但逐渐受到大众肯定,对于近年教育改革的催化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份量。甚至,教育部在研拟九年一贯课程时,也曾借助其教学及课程规画经验。吊诡的是,这几所因教学成效卓著、教学经验丰富而为教育部援为参考典范的学校,如今虽拥有「实验学校」之名,但仍未取得教育部门正式认可。

到底,这些民间教育工作者所推行的教育有何特殊之处,以至于能超越法令,迫使教育当局以其为师呢?这点,单从课表是绝对看不出端倪的,因为有许多学校的课表和一般学校没太大区别。其实,说穿了,还是那句老话:「将教育回归到以『人』为主体的思考方式」,如此而已。以下,试就以艺术教育方式,一探各校的操作特色。其中,共同的特色是,艺术教育在此不是一门单独的课,而是如空气般随处存在且自然。

雅歌实验小学的整合式教育

雅歌实验小学走的是整合式教育,在此前提下,教师的训练以及对教材的掌握十分重要。校长孙德真表示,在雅歌一位合格的教师需经过至少一年的专业训练,每年教师也都会有各种研修机会,而对于教案的编写更是十分谨愼,孙德真不但会亲自修改,必要时还会录影,事后和老师观摩讨论。在艺术教育课程中,除了美术、音乐等独立课程,艺术可以被整合在任何科目中,因此上语文课时可以运用音乐的节奏、声调来丰富内容,数学课的四则运算也能以音乐游戏方式进行。「艺术有很多是属于视觉和听觉的,但长期以来我们习惯将它编成课本,如此一来就只剩下文字,其他的都不见了。统整的目的就在打破用文字学习的习惯,我们要培养孩子不依赖课本也能学到很多东西。」孙德真表示,放掉对文字的依赖,直接去感受、学习艺术,才能真正爱上它。

学校对于情境的营造也十分重要。「以学音乐为例,我们让孩子一起玩音乐,但并不一定每个人都要上个别课,不用强迫的方式,而是让他们在生活中有很多机会听到音乐,能和大家一起练习,孩子就会觉得音乐很好玩,很期待音乐课,加上同侪的相互影响,学习意愿会更强。根据我的观察,在雅歌上个别课的孩子都很快乐,不像坊间的音乐学习,让孩子觉得很孤单,因为那个音乐学习只存在于孩子和音乐老师之间。」

在艺术学习上,孙德真认为有三个十分重要的条件:一、目标明确:要先弄清楚「到底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二、高发展空间:在能力范围内给孩子最好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说,即便你是一个农夫,当孩子想学琴时,不会因为他只是个农夫的孩子,所以用五千元的琴就好,而应该是「我愿意相信我的孩子只要好好地学,他有可能成为世界一流的音乐家,因此,我愿意在能力范围内,做最高投资。」三、无条件接纳:当孩子尽力后仍无法达成,即便只能弹儿歌,仍然愿意接受。其中,以无条件接纳部分最难,也最容易被混淆,「现在所提供的环境对孩子没有全然地付出,也没有全然地接受。」

种籽学苑:从创作中发现自己

相较于雅歌实验小学的概念式教学,种籽学苑和森林小学呈现的是另一种风貌。种籽学苑苑长李宜珮表示,种籽并无纲目式的艺术教育理念,但有个特色是「在这儿生活的人都可以去找和环境对话的语言,然后机动调整,透过多元的方式,让孩子的价値观不再是单一角度,而是多样化,并且在多样中,逐渐汇整成他的自我。」种籽开过美劳、表演、肢体、手工艺、吉他、吟唱等课程,学校拥有一个剧团,孩子们会自己写剧本、排戏、演出。李宜珮表示,种籽的艺术教育重点在于让孩子透过对不同媒材的接触,和老师提供的较有弹性的课程范畴、创作向度的规画里,去发现自我和媒材、创作方式间的呼应关系,从中发现自己。每年,种籽还设有文化日,以某一个地区或国家为主题,各学科配合这个主题进行相关教学活动。此外,种籽十分重视情境教学,例如,前阵子请人到学校整地修剪树木,留下大量成人眼中的垃圾,但却是孩子搭盖秘密基地的重要媒材,在搭盖的游戏过程中,美学中的媒材运用与美学观点尽在其中。

森林小学:开放式的创作路线

森林小学的艺术教育保有非常大的弹性空间,以舞蹈而言,绝对看不到舞蹈老师在前面带动跳,舞蹈老师王碧如表示,当初在课程设计时,便决定舍弃传统舞蹈课由老师教肢体的模式。在这儿,老师不会有任何的肢体带动,或说要孩子们的腿举多高,身体弯到什么程度等要求,走的是完全开放式的创作路线,所有的东西都是孩子的,都是自创自发的,以即兴创作为主。有时也会结合其他学科,作合科教学活动。例如,有一年将舞蹈与绘画结合,孩子们在庭院中舖满白布,用身体沾颜料作画;前几年流行原住民舞蹈时,森小的舞蹈课就是请小朋友自创民族,创造该族的历史,寻找该族的文化特色,最后根据其特色编出该族特有的舞蹈。

除了特定的艺术课程,艺术也存在于各种学科中,负责语文课的萧惠卿就曾多次利用艺术元素于课程中,例如,让孩子选读一篇文章,然后用不同形式描绘,可以是绘画、新诗、散文等;或是挑选一篇适合演出的文章,改编成戏剧由孩子演出,都有助于孩子吸收、理解课程内涵。但无论形式为何,萧惠卿强调,在运用合科或统整概念教学时,老师间的关系必须十分紧密,相互支援,整体教学的互动才能达到效果。

全人教育实验学校: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在四所实验学校中,雅歌、种籽和森小都是以国小孩子为主,全人教育实验学校则比较特殊,招收对象是从十岁至十八岁的青春期孩子为主。

全人校长程延平十分反对传统看待艺术的角度,即:「认为艺术是在培养一种优雅的气质」或「从事艺术的学习可以成为一种很好的休闲娱乐」,他认为,在人的发展里,可能最重要的是「创造力」,艺术教育重点也应该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程延平认为艺术有三个目的:一、对自己内心的深刻挖掘: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内在需求,如何将之呈现出来。二、对世界的了解和诠释:透过艺术媒介,如色彩、肢体与空间、肢体与音乐等形式表达出来。三、和人深层的沟通:艺术必须使用一些约定俗成的语言才能沟通,一个色彩、一个身体的舞蹈、一个结结巴巴或具有文学性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要沟通的那种内心的苦闷、不满或愤慨,而随著我们对世界不断有新的认知,便必须不断追求发展新的沟通语言。

因此,全人的艺术教育课程显得十分有趣。例如音乐课,是从大伙共同打造一间标准音响室开始,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让孩子体验哪些声音是扁的,哪些听来尖尖的。然后,每个孩子带一片CD来播放,从中认识不同的音乐类型。而生活中各种音乐的相关讯息,也是课堂上讨论的重点,例如在看过电影《乐士浮生录》Buena Vista Social Club后,孩子会问:「人怎么可以这么快乐?」、「他到纽约怎么居然没有自卑,他是从古巴来的耶!居然还可以在那cha cha cha。」

四所实验学校的艺术教育中,明显可见其对教育的共同理念──「让人发展出更多的可能性」,在九年一贯课程的设计里,能否达到这个理想呢?

 

特约撰述|钱丽安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