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丽安
-
特别企画 Feature
来自体制外的诤言
这群或曾参与官方或民间各种规画会议、或曾提供教学经验的民间教育工作者,从艺术教育活动的经验出发,提出对国教新制的看法,或可作为日后实际施行之参考座标。
-
特别企画 Feature
在艺术的空气中学习
近十年来在民间多位教育工作者努力推动下,以迥异于政府的体制外观点兴学,开创出一股新的教学观念和力量。教育部在研拟九年一贯课程时,也曾借助其教学及课程规画的经验。在这些学校里,艺术教育不是一门单独的课,而是如空气般随处存在且自然。
-
特别企画 Feature
建一座影像的秘密花园 追求创作挑战的黄浩良
黄浩良不过三十出头,却已拥有十余年的摄影资历及得奖记录。第一个拍摄对象就是表演艺术,从此没再回头,他特别喜欢拍摄新生代的作品,因为强烈的实验性、包容性和延展性最能与他互动出创作的火花。
-
特别企画 Feature
两台莱卡相机的故事 不按牌理出牌的谢安
对谢安来说,人生是不断地表达和选择,而摄影就是他选择的表达方式。基于对文化历史累积的认知,谢安放掉人人称羡的优渥工作,以三十三岁高龄投身表演艺术摄影,由吃闭门羹到今天受到表演艺术团体的肯定,一晃眼十余年。对谢安来说,人生是不断地表达和选择,而摄影就是他选择的表达方式。
-
特别企画 Feature
梵音颂歌,乐声荣耀性灵之主
宗教在音乐中或许不再独大,但仍存在著不可抹灭的位置。现代台湾音乐领域的创作者,宗教也常以「直接入乐」或是「间接影响」的方式出现于其作品中;如徐颂仁与金希文在创作上的精神引领、郭孟雍与佛结缘后的音乐之路,在在显现著世纪交替间,一片「价値重建、心灵回归」的潮流中,宗教在音乐创作上,展现著极大的发展空间。
-
名家访谈
林望杰领航的长远大计
经过一年的合作后,享誉国际的华人指挥家林望杰将带领国家音乐厅交响乐团往何处去?在质疑和赞美交杂声中,林望杰提出了他的感受与想法。
-
特别企画 Feature
移动的表演飨宴
在台湾,街头表演在种种不利条件下多半仍处于被动的受邀表演性质,然而只要他们的身影一出现,总是在人来人往的街上吸引路人的眼光,街头艺人以其专长,放缓人们急促的脚步,柔化脸上僵硬的线条,抚慰城市人疲惫的身心。
-
艺术之旅
纷战孕育出的马其顿
从西元前六世纪建立马其顿王国到今日,几经宗教变革与民族征战,这个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国家,虽然饱受战争的摧残,却在多种民族多元文化的冲击、融合下,发展出高度文化。
-
焦点
为下世纪流传美好声音
除了一系列音乐会演出,录音也是胡乃元现阶段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当音乐家越久,越淸楚即便穷尽一生,也不可能拉尽世间乐曲。因为,古典音乐曲目既深且广,一人之力断无法完成。因此,这几年无论是音乐会或是录音,都尽量专注在自己有兴趣的音乐。」胡乃元说。 在最新一张The Bygone Era的专辑中,胡乃元共演奏了理查.史特劳斯和康果尔德(Wolfgang Erich Korngold)的多首作品。横跨二个世纪的理查.史特劳斯,从十九世纪宫廷时代以伯爵、贵妇人赞助音乐,走到二十世纪初德、奥皇帝大力推动音乐的辉煌时代,但旋即又碰上一、二次世界大战,其经历以现代人观之,实在难以想像,反映在作品上自然丰富而多变。尤其是他在一九四九年去世前写的四首为声乐和乐团的作品,美得令人不敢相信这是历经二次大战后写出的作品。对多数国人而言十分陌生的康果尔德是维也纳人,可说是史氏的下一代,此次胡乃原以二人作品为专辑内容,用意在于将相差一世代的音乐配合,呈现出世代交替感。特别是康果尔德和理查.史特劳斯都碰到同样的问题──二十世纪开始出现大量现代音乐后,二人均被归为保守派音乐,直到数十年后,才以其雄厚实力再度得到大家认同。 提起理查.史特劳斯,国人大多并不陌生,不过,熟悉的可能都是大编制的交响曲或歌剧,如《唐璜》、《玫瑰骑士》等,此专辑收录的则是国人较不熟悉的降E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和五首艺术歌曲。胡乃元表示,以往在学校即接触过理查.史特劳斯的作品,但没留下太深印象,只觉得史氏作品非常激烈。直到几年前在纽约观赏《玫瑰骑士》演出,让胡乃元有另一层领悟。「当时,我才发现,史氏写给声乐的和乐团的并不相同,他太太是个女高音,很多最好的音乐理所当然的都写给了他太太。也让我回想起他的小奏鸣曲。小奏鸣曲是史氏比较早期的作品,但隐约可以听到日后《唐璜》及一些歌剧的来源。才明白原来他的小奏鸣曲也有二个不同层次。特别是钢琴部分,可以代表整个大型的乐团,技巧相当艰难,小提琴部分则是比较接近声乐的音乐。」 那次的歌剧经验,不但让胡乃元重拾小奏鸣曲,且一直想找机会录音,更开启胡乃元一探史氏其他艺术歌曲的兴趣。这一探,才发现史氏写的许多艺术歌曲都很美,短短的几分钟,就能将丰富的情感表达其中,初听时可能觉得平凡,但每听一次就会有不同的领会,是十分奇妙的聆听经验。但如何将声
-
焦点
室内音乐的实验剧场之旅
在「胡乃元以乐会友」系列之中,从与大型交响乐团协奏,到小编制的三人室内乐形式,可一窥音乐展现的多种风貌。其中,二场室内乐地点选在实验剧场,而非大家所熟悉的演奏厅。
-
特别企画 Feature
音乐无国界
鄕愁,对现代音乐人来说并不担心,最起码对梅哲、樊德生、安德石与马大卫而言,台湾就如第二故鄕,他们在台湾工作、生活,让「音乐」没有国界。
-
特别企画 Feature
山上孩子的家
能舒服的在家中行走坐卧,并且以小孩的安全与需要为考量基点,是马大卫与萧静文对家的需求;他们不将工作内容收入家中,要将家还原到最单纯的状态,一个休息、放松的空间。
-
台北
站在世纪末回首西方打击乐的发展
相较于传统东方打击乐器的悠久历史,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中,打击乐一直居于陪衬地位,直到二十世纪初,当传统古典音乐发展到极致,再也无法让作曲家及听众得到听觉上的满足,打击乐才逐渐受到重视。一九三一年,理工出身的作曲家华瑞斯(Varese, Edgard 1883-1965)写下第一首纯以打击乐器为主的作品《电离》Ionisation,全曲共使用三十五件打击乐器,由十三位打击乐手共同演出。在这首作品中,传统作品中被强调的旋律、音高都不再是主角,音色的调配成了乐曲构成的最重要质素,预示了西洋音乐发展上的重要改变。 但第一个专业打击乐团则在三十年后才成立,地点在法国史特拉斯堡。六个受过正统古典音乐训练的乐手,抛开传统的束缚,在布列兹建议下,于一九六二年正式成立史特拉斯堡打击乐团,并以演奏、发扬打击乐为创团宗旨,三分之一世纪走来,为其谱写作品的作曲家不计其数,如:梅湘(Messiaen)、克瑟纳基斯(Xenakis)、史托克豪森(Stockhausen)、阿贝吉斯(Aperghis)、Serocki、Dufourt、Donatoni等。一九八一年,该团更成立史特拉斯堡打击乐学校,培育打击乐人才。其后,各地陆续成立打击乐团,其中法国史特拉斯堡打击乐团、瑞典克罗玛塔打击乐团(The Kroumata Ensemble)、加拿大芮克斯打击乐团(Nexus),以及匈牙利阿玛丁达打击乐团被称为四大打击乐团。 PAS年会饭店敲响 和为传统音乐所设计的音乐节相比,专为打击乐的艺术节仍是少数,多数仍附属于一般音乐节内容中。其中,以国际打击乐艺术协会(Percussive Arts Society, 简称PAS)最广为人知。 位于美国的国际打击乐协会每年固定召开的年会(Percussive Arts Society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是打击乐界的年度盛事。这个PAS当初只是美国中西部几个打击乐家及团体,每年固定聚会一次,彼此交换、讨论打击乐的各种问题的会议,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俨然已成了世界打击乐中心。每年光是世界各地前来硏习、演出的打击乐相关领域人士便多达数千人之多,加上专程赶来的行家、及当地的观光客,常将年会场地挤的水泄
-
台北
击乐声震北中南
一九九九年,世纪末的最后一个夏天,当整个社会弥漫在一片「世纪末」不确定因子的氛围中,「一九九九台北国际打击乐节」早已好整以暇地端出十个国家共二十场演出的丰盛击乐大餐,以蓄势待发之姿,迎向打撃乐的新世纪。
-
焦点
关于齐玛曼的二三事
得到鲁宾斯坦相赠演出时必戴的金扣子,不仅象征齐玛曼的传承地位,更使他对演出的呈现抱持更加谨愼严格的态度。
-
十年演艺
新观念、新作法的音乐十年路
一九八七是台湾音乐界整体生态起变化的一年。在国人期待下,耗资七十四亿台币兴建、拥有一流设备的国家音乐厅及戏剧院落成启用,大量国际级艺术家、团体相继来台演出;新一代音乐家在学成回国后,一改以往单打独斗的演出方式,纷纷组团,以各种不同的演出型式加入音乐战场,并以新观念、新作法来推动、经营乐团,为音乐环境注入一股新力。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菲利普.格拉斯来台日记
开场。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日,暖冬的午后,记者们群聚亚都饭店二楼,等待美国Minimal Music大师菲利普.格拉斯的现身。 转悠。 新象工作人员正商量著是否该上楼请格拉斯,祇见格拉斯已身著休闲服,手叉裤袋,一派闲适的转下楼来。 落座。 面对大批摄影记者此起彼落的「卡嚓」声,微笑配合的格拉斯透著几许无奈与无措。 切入。 记者们的话题围著Minimal Music、格拉斯的创作理念、和其他艺术型式合作的经验打转。 二十世纪已经过去了。 格拉斯说,对他而言,在一九九三年时,二十世纪便已过去,公元二千年祇是个数字罢了。九三年,在音乐发展上起了根本性变化,不祇是技术层面,而是全面性的剧烈变革,新世代、新型式作曲家纷纷冒出头,将音乐带往另一个世纪,另一种思考空间。 和听众形成互动。 从十八岁开始弹琴,格拉斯自承直到近年来才真正领悟到「绘画是视觉的、舞蹈是动的、诗是说的、而音乐是听的」的涵意,意即,当你在弹奏时,要听到自己弹的,因为听众是听到你弹的,这才是和观众真正的交流。 毎一次都是再创作。 而演奏者如何去弹同一首曲子二、三十次,格拉斯认为每次演出均不同,因为很多演奏细节都是偶发的,如力度、速度、音乐线条的质感等,因此,真正的音乐会不是再制造而是再创作。 最幸福的事。 每天早上六点起床,作曲,没有记者会、晚餐,是格拉斯认为最幸福的事。 序曲。 电影《失去平衡的生活》Koyaanisqatsi伴随著格拉斯的音乐,拉开二十一日下午于师范大学的格拉斯座谈会序幕,这场由亚洲作曲联盟中华民国总会举办的座谈,原希望能藉格拉斯在音乐创作及与其它艺术合作的经验,与国内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界人士做广泛的经验交流,遗
-
焦点
揭起东欧神秘面纱 音乐之城布拉格
布拉格,一个覆盖著神秘面纱的纱的都市,在共产制度崩解后才逐渐为世人所知。其实,在整个欧洲音乐史中,捷克扮演著举足轻重的角色,不但有丰富悠久的音乐发展,更培育出无数音乐人才。
-
焦点
歌剧演出在台湾
七〇年代尾,当台北还没几个标准的演出场地时,台北市立交响乐团便在台北国父纪念馆搭起布景,以中文唱起雷昻卡伐洛的二幕歌剧《丑角》,将这个以往祇能借由七十八转唱片听到的洋玩意引进台湾,从《丑角》、《茶花女》一路唱到今年的《飞行荷兰人》,场地也由克难的国父纪念馆、台北社教馆,到标准的国家戏剧院。而台湾省立交响乐团也从民国七十年开始不定期于全省巡回演出歌剧。 有趣的是,在这短短十余年中所演出的歌剧,不论是在首善之区的台北,或是离岛的澎湖,均吸引了一定比例的观众;而比对台北市立交响乐团和台湾省立交响乐团所演出的剧目及方式,也可看出其不同的思考设计及目的。 国际化是北市交在推出歌剧的重要考量,因此,在每次歌剧演出时,均邀请一定比例的外国歌者与国内歌者搭配演出,借由这些长期于世界各地演出歌者的经验及知名度来提升、促进歌剧的演出水准,并和国内歌者形成互动,另方面也提供国内观众国际级的歌剧欣赏机会。而在指挥人选上,亦多会搭配一位新锐指挥,以培养新指挥的歌剧指挥经验,现活跃于国外的靑年指挥家吕绍嘉、胡乃元都曾经指挥过市交的歌剧。另,市交所制作的歌剧均祇于台北定点演出,一般每出歌剧演出四至六场不等,分A、B卡司轮流演出。 和市交的国际化相比,省交的制作重点则在于华人歌剧人才的培养,及促进歌剧的普及化。因此,在歌者的遴选上,是以邀请海外华人与培养国内歌者为主,以提供华人演出歌剧的机会。和市交的定点演出不同,省交除早期三出戏采定点演出外,其余均做全省巡廻演出,以将歌剧此一外来剧种普及化。 在剧目的选择上,北市交和省交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品味。义大利浪漫派大家普契尼和威尔第的作品显然是北市交的最爱,在演出的十八出歌剧中普契尼和威尔第的作品便各占了四出,其中更各有一出重复演出;另外,比才的《卡门》和雷昻卡伐洛的《丑角》也分别二度演出,显示了北市交对戏剧结构强、歌曲优美歌剧的偏好。中国歌剧的演出则祇有民国七十四年的《西厢记》。 轻松、通俗、故事性,并兼及中国作品推介则是省交选剧的主要考量,莫札特(《魔笛》、《试婚记》)和威尔第(《茶花女》、《弄臣》)各有二出戏演出,其余如胡伯定克的《糖菓屋》亦是轻松通俗易懂的作品。在中国歌剧演出上则有民国七十九年的《天山云雀》、八十年的《第一百个新娘》、以及八十二年的
-
特别企画 Feature
幕起之前
每天能与心目中的艺术家偶像面对面一起工作,相信是人人羡慕的,但是半夜接机,演出前恐出纰漏的压力,却是一般人难以想像。两厅院十年来幕后的精采故事一点也不输给台上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