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等待一份具领导地位的剧场刊物出现,我们选择了先行制作一份雏形版,至少在这个剧场刊物的真空期,提供空间渠道给观众写下剧场二三事,并为剧场工作者提供沟通及理解的机会。
我把手上的第一百期的《表演艺术》杂志从头翻阅数回,始终无法在「寻找百分百的表演杂志」特别企画中找到任何有关香港出版物的介绍文字,顿然失落。再深想,我们香港又出现过什么表演艺术类杂志,値得邻市台北艺术圈参考借镜?也正是因为香港表演艺术类杂志的缺乏,自去年十二月起,我们自资出版了一份名叫《(墙/场)外音》的剧场刊物,希望能够在众多表演艺术范畴中,至少为香港的戏剧活动留下一点点记录。
先在此声明,《(墙/场)外音》只是一个雏形,剧场刊物未成气候的一场前戏,我们没有受过正式的戏剧训练,也没有计划或能力为本土剧场制造一份如《表演艺术》这样具代表性的刊物。然而,我们希望鼓励更多观众、读者提起笔杆,摘下对于剧场内外的种种感觉,交给我们,让我们把它印刷出来,到达更多人的手中。我深信,廿一世纪的印刷媒体,大概仍会传播著一种纸墨的气味,把写字者与阅读者奇妙地联系在一起。
剧场刊物的真空期
近年,香港在这方面较具规模的刊物有《越界》及《打开》,虽然他们在内容方面各有取向,但最后都因为种种原因停办了。此外,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香港分会)与湾仔剧团都曾经制作每月出版的会员通讯,把该月在各报章杂志上的剧评文章剪辑起来,加上少量原载稿件,成为一份剧场评论参考范本。即使湾仔剧团的《剧讯》创刊至今达十三年之久,但最后都是不敌资金的问题,紧接著评论家协会的会讯,于去年十二月出版了停刊号。从比较乐观的角度来看,则有香港中文大学的「香港戏剧工程」,先后于一九九八年及二〇〇〇年下旬出版了两期《香港戏剧学刊》,收集一些原创剧本、舞台设计服装设计图片及较具学术、理论性的专业文章。虽然从第二期开始,《香港戏剧学刊》已有计划每年出版两期,但是读者常因它的探讨主题与学术性内容,而将它归类为书籍,而非一份杂志。此外,《青年人双周刊》亦于每期腾出一至两版位置,刊登年轻剧评人及读者投稿的剧评文章。虽然《青年人双周刊》能够吸引剧评新秀发表作品,但碍于它缺乏对剧场文章的发展定位、以及它在美术排版方面的先天失利,《青年人双周刊》始终未能成为剧场界备受肯定的定期刊物。
接著就是我们的《(墙/场)外音》。
我曾在无数剧场谢幕时听到演员恳求观众写下对演出的意见。我在想,多少剧场刊物先死而后生、先生而后死,然而剧场工作者依然处于这样无奈的位置,为观众的一点意见而著急,继续这些治标的谢幕劝谕。与其等待一份具领导地位的剧场刊物出现,我们选择了先行制作一份雏形版,至少在这个剧场刊物的真空期,提供空间渠道给观众写下剧场二三事,并为剧场工作者提供沟通及理解的机会。那怕我们缺乏编辑杂志的经验,香港始终需要一份这样的刊物,即使这份刊物只是暂时性、过渡性的。
请容许我在此推销一下这份《(墙/场)外音》吧!《(墙/场)外音》英文名称为VOICE OVER,其实是借用了电影的技巧「画外音」与画面的关系,来形容剧场和剧场评论的交流状况。我们在试刊第一及第二期中加上副题,为「未定位剧场刊物」,旨在告诉大家,只要与剧场有关的,都可以在这里出现。我们透过征稿启事、征文运动、「小剧场爱评论」计划(注),不断鼓励读者就剧场的各种事情各种感觉写下文字。我们本是一群热中看戏、讨论戏的朋友,我们的动机其实最浅白不过,就是希望读者能用文字思考剧场。我们当然欢迎剧场评论,但第一步,我们希望更多人愿意使用文字,表达对剧场的种种想法。如果这步走对了,剧场评论便会自然出现吧!曾经有读者查询投稿文章字数上限,我们的答复是:「你只管写,我们无论如何也刊登出来。」我们投资的,只是一点耐性,听听读者有甚么话要说。我想,这就是现时报章杂志不能做到的。
对华文表演杂志的期待
在这两期试刊号当中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我们有很多文章都有谈及台湾的剧场经验。我想,无人能够阻止香港观众对台湾剧场的钟情及仰慕,至少,《表演艺术》在颇艰难的环境下都生存到第一百期,《破》又凭免费派发这模式成功经营下来,反观香港现时也有类似《破》的英文杂志HK、BC Magazine 及24.7,都是以介绍香港即将上演的音乐、舞蹈、展览、剧场、电影节目为主,并附有城中高级餐厅的推荐介绍。但是,我们要那么多英文杂志干嘛?况且,这几份刊物始终是在消费主义大前题下的印刷品,并未有迹象为香港文化艺术留下笔墨。
此外,香港艺术发展局于今年四月推出「杂志委约计划」,用以资助有经验人士出版文学杂志。然就其申请指引所言,似乎是项计划并非为表演艺术而设,到底获资助的刊物将会有多少篇幅预留给剧场,此刻犹是未知之数;况且,在艺术发展局的定义中,表演艺术评论是否归类为文学作品,仍是最大的疑问。
说到底,在可见的将来中,我们仍然看不见有任何主导性的剧场杂志或刊物的冒起,至于《(墙/场)外音》,在六月出版的试刊第三期后能否生续下去,仍然是个问题。直至现时为止,我们并没有为《(墙/场)外音》的市场问题动过脑筋,在试刊第三期后,我们必需努力考虑如何生存下去,至少要定下固定的出版日期,我们才能尝试靠广告或赞助维持免费赠阅。我必需承认,在这份《(墙/场)外音》中,的确反映了我们对香港剧场文化的单纯及无知,所以,我们亦同时在等待另一群更有经济更有热诚的人,把本土剧场刊物搞得更好。
无论前面的路是怎么样,像《(墙/场)外音》这样幼嫩的刊物,极需要像《表演艺术》这样资深的前辈提供意见及支持,好让华文表演艺术类刊物能够健全地发展下去,打破「在停刊的烟硝中」(《表演艺术》第一百期语,或如咱们香港的俗语「买少见少」)这个文化宿命。
谨代表《(墙/场)外音》工作人员感谢《表演艺术》在邻岸炽热地照耀著。
注:
「小剧场爱评论」是一个由《(墙/场)外音》策划的单元,用以鼓励观众写下对剧场演出的感受。《(墙/场)外音》会联络有戏上演的团体送出小部分门票给我们的读者,有兴趣索取门票的读者必需承诺在看毕演出后提交一篇不少于四百字的文章,刊登在下一期《(墙/场)外音》内。这样一来,剧团达到宣传的效果,我们亦鼓励了读者写剧场评论,最重要的是,一些较小型的戏剧演出可以借此听到更多的评论声音,作为演出的总结及检讨。
文字|庄国栋 香港《(墙/场)外音》发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