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肇嘉滨路上的「真汉咖啡剧场」,是上海白领阶级夜生活的最新场所。(古今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特别企画/带艺西进,登「陆」不易?/大陆表演艺术市场概况

高潮迭起的梦幻战局

谈大陆都会区「三足鼎立」的表演艺术市场潜力

打开大陆的表演艺术地图,可以清楚地看到舞台表演艺术最繁荣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三个大都市圈:北方的京津地区、华东的沪宁杭和南方的珠江三角洲。它们好比大陆表演艺术市场的三根支柱,代表著不同的都市文化,构成了独特的演出生态。

打开大陆的表演艺术地图,可以清楚地看到舞台表演艺术最繁荣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三个大都市圈:北方的京津地区、华东的沪宁杭和南方的珠江三角洲。它们好比大陆表演艺术市场的三根支柱,代表著不同的都市文化,构成了独特的演出生态。

大约从九〇年代末起,表演艺术业开始在大陆成为一门赚钱的行业。经济的狂飙突进,带动了都会区新一轮的文化消费热潮。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剧团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数缓慢回升,舞台剧逐年摆脱低迷,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则连年刷新。一九九八年,大陆国内舞台演出达四十二万场,比上年增加七千场,观众有5.35亿人次,比上年净增七千一百万人次;二〇〇〇年,舞台艺术演出已超过五十五万场,观众达5.9亿人次。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在这些演出中,八成是商业性演出,这表示都市文化消费的活跃,正在悄悄改变演出生态。

京、沪、粤市场铁三角

目前,全中国表演艺术团体从萎缩时期的2,500个,增加到2,640个,演出从业人员有廿三万,打开大陆的表演艺术地图,可以清楚地看到舞台表演艺术最繁荣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三个大都市圈:北方的京津地区、华东的沪宁杭和南方的珠江三角洲。每年各省专业剧团约生产一百五十至两百出新制舞台剧,八成都在上述三个城市地带消费,它们好比大陆表演艺术市场的三根支柱,代表著不同的都市文化,构成了独特的演出生态。

被称为「金三角」的上海苏杭地区,其市场成长趋势最为惊人。从一九九四年起,连续六年的演出突破万场,江苏与浙江这两个老牌戏剧大省的演出也连年增加;三个省市的演出场次相加,总量近全国的三分之一,足见其影响力。如今,一年一度的江浙沪演出交流,被看作是全中国舞台剧演出的行情指数,常能吸引数百出剧目,成为全国性表演艺术界的盛会。

经济脉动刺激都会活力

以上海为中心,苏杭为两翼,华东地区从此确定其「龙头地位」,成为大陆全国表演艺术业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地区经济发展、民众消费力提高,和政府对文化投入与地方戏资源的雄厚,加速了表演艺术圈的复苏。上海苏杭等地越剧、评弹等地方剧种及海外巡演,独树一帜;在京津地区,传统的京剧和高水准的联合汇演最为兴盛;而广州、深圳等南方新兴都市,音乐剧等商业性歌舞表演,相对活跃。大陆都会区的表演艺术业,可以说在经历了整个八〇至九〇年代中期的滑坡后,正在悄悄爬升;观众开始涌入剧场,各类节庆演出不断,点燃了都市文化最高潮的亮点。

现代戏剧的演出,最能反映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风貌,因而在大陆戏剧表演界占有重要的位置。今年有三出舞台剧演出在大陆引起广泛的争议:张广天的《切.格瓦拉》,以政治抒情诗的手法,揭示了社会贫富差距的问题;百老汇版的《蝴蝶是自由的》,被媒体猛烈炒作演出中的火爆性爱场面;阿丁的《他和她的外遇》,内容直指婚姻破裂等家庭问题。有趣的是,三出戏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和广州,隐喻著不同城市的文化价値,而表演艺术作品也呈现不同都会核心的地域文化色彩;社会阶层的分化、性解放的思潮以及家庭道德的危机,便成为不同都会不同的关注焦点。

京沪两地表演各有特色

高水准的舞台演出,当属北京首屈一指。北京拥有全国数量最多、四十多个专业的艺文团体。去年演出总量达八千五百多场;虽然数量不及上海,但是其高水准的文化水准,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相比。北京有悠久的建都历史,是当今政治、文化的中心,而北京人继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很强,不爱追随国际潮流,并且以民族传统艺术演出为其品牌。去年,被视为京剧演出场所重镇的长安大戏院,一年演出416场,收入逾七百万人民币,成为全国最赚钱的剧场,而「北京人艺」推出一系列的「老北京风情话剧」则创造了年度最高票房。

频繁的国际艺术交流,则赋予大上海地区不可动摇的文化中心地位。去年,这座城市迎接了 149个海外文艺团体,总计演出283场,使得上海观众平均每一天半就能欣赏到一出来自国外的表演;密集的海外节目,迅速地将上海的表演艺术推向国际舞台。例如罗大佑演唱会、景观歌剧《阿依达》以及国家级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举办,都在塑造上海「文化码头」的形象,使之不断成为国际重要演出的首选之地。

港粤一带著重本土休闲

上海人对自己的地方文化有怀旧情结,越剧、沪剧、滑稽戏和评弹等江南地方戏,只要掺入一些现代化的改编,就能赢得本地观众的支持;十六家国营舞台剧团,每年制作将近五十出各类剧目,东西交融中培养了数十万高素质的艺术专业工作者和观众族群。

广州虽然是南方演出重镇,但与京沪地区相形之下,因国家级艺文院团少,文化资源弱,尚不足以称为「文化」中心。但就一座典型的消费城市而言,它的市场仍能吸引国外重要节目前往演出。九〇年代初因受港台娱乐综艺的影响,表演艺术业一直惨澹经营。以「飮茶看电视剧」为特色的市民休闲,具有强烈的本土化倾向;例如偏爱粤语的文化环境,盛行小型的商业演出,以及芭蕾、话剧与音乐会等,使得小众艺术流行,并逐渐成为华人流行音乐的圣地。一九九八年,「中国戏剧精品展现」等传统演出的兴起,代表了当地观众对传统民族表演艺术的渴望。

都会特质塑造京沪文化

从地域文化透视这些主要都会的表演艺术市场,各有其脉络。京味的北京,典雅华贵,但商业性演出不多;海派的上海,广纳百川,但在水准影响上,尚不及北京;岭南的广州,新潮前卫,但当地舞台剧的原创能力,明显不足。有趣的是,地域文化的差别影响了演出的流动与交融;如九〇年代中期,北京、上海的现代戏剧形成一股「双峰并峙」的格局。京派注重实验前卫、色彩浓郁,海派侧重写实,强调情境氛围及与观众的交流,风格趣味相异。从一九九六年开始,北京的现代戏剧连年南下上海演出,成功地打开市场,造成「北戏南热」的现象。

舞台演出逐渐集中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显现了都会市场主导著表演艺术界的发展。以京沪地区为例,北京的演出市场象征著以评奖为中心的官方口味,能营造表演节目的「虚热」;像文化部的「文华奖」、中国剧协的「梅花奖」等,每年吸引各地大量的剧目进京表演。而上海的「国际艺术节」以及「白玉兰奖」,也逐渐受到全国表演艺术界的瞩目。政府奖项的设立,大大刺激了舞台剧表演的景气;就京沪两地的演出市场而言,每年外地来访的剧团占近半数,足见其对全中国市场的影响。从中外艺术团体频繁造访的情形来看,上海与北京对海外表演艺术节目造成的「市场磁吸」作用和「窗口效应」,是广州等其他城市远所不能相比。

大陆的舞台剧盛行两种都会表演艺术制作型态:一种是大型制作,相对则是「小剧场」艺术,这象征两极的制作规模,正引导著都会区主流戏剧的制作潮流。在北京、上海苏杭地区投资数百万的演出,不断成为媒体瞩目的焦点。一九九八年,上海地区出现以剧目公司的形式推出新版越剧《红楼梦》的制作,斥资三百万包装,以三组卡司形成豪华阵容,综合国乐和交响乐两种乐团伴奏,于上海大剧院首演,开创了近年来戏曲界大制作的先例,轰动全中国,还引发学术界对传统戏曲如何现代化包装的激烈讨论。

两极化制作规模渐流行

大制作、高投资成为京沪舞台表演热卖的焦点。近年来,两地对于演出的投入,形成竞争的态势:北京在太庙演出实景歌剧《杜兰朵》,上海就在容纳八万人的体育场内搬演歌剧《阿依达》;上海这回演出了轰动一时的全本昆曲《牡丹亭》,北京就推出昆曲歌舞剧《贵妃东渡》。这些演出投资都在三百万元以上,阵容庞大不在话下,每次制作都汇集国内表演艺术界的高手,为这门行业带来了空前的人气,各省竞相效仿;例如江苏无锡投资三百万排锡剧《珍珠塔》、浙江京昆剧院在杭州排旅游京剧《东坡宴》。由于苏杭两地的大制作,仍无法全然倚赖当地的市场,因此整体定位以「都市文化旅游」为方向,以吸引邻近地区的观众。「大型制作」的出现,对营造大都市文化有重要的实质意义;这不仅代表了京沪当局渴望重塑城市文化形象,同时,也是中国表演艺术舞台日益迈向国际化的象征。

北京成功地尝试了「大型制作」的运作经验,创造了「新京派的戏剧模式」。以连本京剧《宰相刘罗锅》为代表的新戏曲,成功地赢得了票房,显示其独占鼇头的姿态。这些豪华演出采用了流行娱乐艺术的制作理念:例如高额投资大型化制作,其投资标准大约在人民币三百万元左右;寻求与传统戏曲结合的创作手段;充分利用名人效应如张艺谋、魏明伦、马兰、余秋雨与姜文等参与演出;运用商业化包装、媒体炒作以推广票房等。

首座民间咖啡剧场成立

小剧场等现代化商业戏剧的成熟,代表了都会表演节目的活跃。一九八九年、一九九四年和二〇〇一年,分别是中国小剧场表演的高峰期,观众人数逐年增多。京沪舞台上的小剧场演出,从话剧开始向歌剧、音乐剧等表演类型演变,形成京沪文化夜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以现代戏剧为例,每年两地演出剧目将近三十出;原先上海的制作水准不及北京,但今年上海出现了国内首座专演现代戏剧的「真汉」咖啡剧场,形成了国家剧院和民间剧场并存的格局,演出场次已有超越北京的趋势。

北京的小剧场表演风格多样、思想前卫,且个人实验色彩浓厚,因而成为青年时尚的消费热点。例如北京的孟京辉、张广天和林兆华等名导演,都有相对稳定的观众群;他们的作品如《盗版浮士德》、《切.格瓦拉》和《等待戈多》(国内译《等待果陀》)等也屡屡成为文化界解读城市青年世代的标本。上海的小剧场表演,一向以贴近现实、表达城市白领生活的感受为主,尤其以诠释西方作品见长,以《留守女士》、《WWW.COM》和《情人》为代表;而全国唯一的一家民间职业剧团「现代人剧社」,也相对活跃。

审美观与消费力的差距

国家级剧团流行大制作,民间独立制作人偏好小剧场,这是经营法则不同的需要;「大制作」和「小剧场」的共存,代表了大陆都会表演艺术业两极的制作型态。基于不同的文化心态和城市消费水准,相较之下,北京人对豪华演出的热情,远远超过上海;而上海对精致演出的钟爱,令北人汗颜。

从文化消费的角度来看,北京的演出规模较倾向于「大型制作」,但偏离一般北京市民的消费能力;例如「三大男高音」演唱会,最高门票每张达二千美金,事实上北京市的消费与文化审美水准并不一致。北京市每月每人平均收入与表演节目消费金额之间的比例过高;一般来说,美国与日本的比例在百分之五以内,而北京则高达百分之廿。北京的观众群有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中央各大机关的政府官员、文化演艺圈以及高收入阶层是市场主体观众,对高水准的国际演出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因此影响了低收入的普通市民阶层,使得他们迷信知名度与高票价的节目品质,盲目追求奢华的演出,形成北京特有的文化心态。

观赏小剧场为格调艺术

上海的「小剧场演出」,非常接近一种鸡尾酒式的「格调艺术」,逐渐深入市民的生活。目前安福路的现代戏剧表演,和大剧院的芭蕾舞与交响乐一样,已经形成季节性的演出,成为市民经常性的消费。据保守估计,传统舞台剧的固定观众在五千人左右,而每年小剧场表演吸引的观众人次有数十万之多,这是以白领阶级职员为代表的中产阶级在上海迅速崛起的结果。近千座咖啡馆、小型酒吧和剧场,构成夜上海迷人的风景;具有消费能力、知识学历和艺术修养的城市新青年,把进剧场看戏当做对当代精致生活品味的追求。甚至连昆剧、越剧与评弹等传统戏曲,也以这批青年观众为观赏族群;上海京剧率先向全国喊出「走向青年」的口号,体现了对都会市场的迎合。

目前,两岸表演艺术界的对话失衡,而两岸的文化交融呈现一面倒的趋势;大陆赴台的演出,无论在规模与气势上,都远远超过台湾赴大陆的表演。据公开的统计数字显示,一九九九年以前,大陆总计通过二百多个文化专案,有二千多人赴台表演,而一九九九年则突破三百项,计有三千多人次;二〇〇〇年通过三百三十个专案,计有三千六百多人次赴台演出,其中大部分为戏曲表演,尤以京、昆剧为最多,而从台湾赴大陆演出的主要是演唱会的流行歌手,代表台湾本土艺术的表演更是少见。撇开政策因素不谈,两岸文化交流中的舞台表演艺术,其实还没形成真正的互动。

上海、苏杭地区,因台商投资移民的涌入,出现了「台湾热」,但还看不出对大陆表演艺术业的影响;与影剧界的活跃相较,台湾舞台剧对大陆国内演艺市场的冲击,还有待未来观察。不过,越来越多的台湾演艺圈经纪人抢登上海滩,已经引起关注;今年以来,这种发展趋势更为迅猛。据本地媒体近日披露,杜又陵、苗秀丽、杨治修、苏瑞煌、吴淑惠、夏玉顺和齐秦等人,已经在上海成立经纪公司,组成联盟,准备进军大陆市场。

一面倒的两岸文化交流

自八〇年代以来,大陆国内对港台地区的演出市场一直有著莫名的期待;香港娱乐电影与台湾流行歌手对大陆流行文化的传播,影响深远。去年,罗大佑首度在上海举办演唱会以及全中国的巡演计划,成为近年来大陆文化界最轰动的事件。对大陆都会观众而言,香港的红勘体育馆一度是流行歌坛黄金岁月的象征;他们对台湾演唱会与流行音乐剧等传统演出型态,兴趣浓厚,但对台湾现代戏剧的了解,几乎空白。

由于被视为台湾现代戏剧的先驱之一,赖声川的舞台剧在大陆已有相当的名气。一九九八年底他执导的北京版《红色的天空》,集结了林连昆与唐纪琛等名角,在上海、北京等地演出,票房满座率极高。一九九九年,他在北京成立「表演工作坊」办公室,推出讽刺爱情舞台剧《他和他的两个老婆》,但是该剧在大陆国内的演出场次并不多。今年,赖声川在北京人艺小剧场与中央戏剧学院学生合作,推出曾在台北演出的超长版舞台剧《如梦之梦》。赖声川不像做演出,反倒像戏剧教育的启蒙者,对学生与观众传达个人的戏剧理念,而不在意从演出中获取票房;他的「集体即兴创作理论和实践」,以学生为听众,眼光相当深远。

融合两岸华人创造商机

今年初,果陀剧场首次进军大陆,在两岸的演出交流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蔡琴主演的音乐剧《天使不夜城》,在上海、北京等地成功演出,这是标准的台湾音乐剧,以完全中文的国际制作标准,首度「登陆」亮相。北京著名独立制作人谭璐璐负责策划该剧在大陆的巡演,开创了两岸表演艺术界合作模式的尝试。果陀剧场一直试图创立中文音乐歌舞剧作,在大陆获得相当的共鸣;一九九九年以来,上海、北京与深圳等地创作了风格各异的十出音乐剧,这样的创作高潮至今还在继续;以音乐剧作为都会表演艺术型态的代表,实已成为大陆文化界研究的重点和试图突破的领域。台湾有专业水准的创作技术、国际化的制作模式,以及大量的明星资源;大陆内地有丰富的题材、广阔的市场和低廉的成本,两岸表演艺术界结合这方面的合作,最具潜力。

无论是赖声川舞台剧的普及,还是果陀剧场音乐剧的巡演,两岸城市间的演出交流,都只是刚刚开始,还有更多的理念需要沟通和商机需要把握;加入WTO(全球贸易组织)后的大陆表演艺术业,将面对更激烈的全球性竞争。无论上海、北京还是台北,表演艺术界将无法持续观望这场竞赛或自此缺席,应该不断合作、慢慢交融,才能成为主流。

 

特约撰述|古今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