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陀劇場
-
戲劇
從IG走上舞台的「萬秀洗衣店」
2020年在IG爆紅的「萬秀洗衣店」,緣起於張瑞夫為自家開洗衣店的阿公阿嬤,以家中收洗但無人取領的衣物為他們打扮穿搭,拍照上傳,意外引發關注、甚至外媒報導。透過這些衣物,張瑞夫從阿公阿嬤那裡聽到衣服背後的故事,也因「萬秀洗衣店」,引來更多人的分享,他說:「我覺得萬秀洗衣店就像是個IP,它承載的是跨世代間的溝通,用不同方式和長輩對話,它也有著永續與循環的精神。」而與果陀劇場合作《8又四分之三號衣服修改舖》,則是透過舞台,讓萬秀洗衣店的精神能夠傳遞出去。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民間到機構的銀齡創作光譜
當高齡成為不可避免的常態,從個人以至社會,該如何重新看待老化的可能?而對當前的高齡世代,多在退休後才有時間探索自我,在此情景之下,「藝術」成為了一個有潛力的方式;「銀齡創作」開始進入策展與觀演者的眼界,藉之肯認長者生命價值,連結世代對話,並形塑新的藝術可能。 機構:從樂齡計畫到青銀共創 為回應高齡社會,國家兩廳院自2015年起逐步推動「Outreach樂齡計畫」,藉由講座、體驗活動與工作坊,邀請長者接觸藝術。並於2018年結合共融概念,邀請劇場、聲音、舞蹈等藝術家參與,並推出由13位55歲以上的素人長輩演出的《該我上場!》。進而在2019年與加拿大哺乳動物潛水反射反應(Mammalian Diving Reflex)合作,由創作者達倫.多奈爾(Darren ODonnell)重塑搬演《我所經歷的性事》,徵選6位65歲以上素人演員,以性為觸發,在台上談論生命經驗。2022年甫剛結束的演出《Wolves》蘇格蘭巴羅蘭德芭蕾舞團(Barrowland Ballet)台灣青銀共創版,亦在銀齡參與者,集結青年世代參與,共同對話創作。 從工作坊的認識自我、連結他人,到《該我上場!》以演出自我表達展現,更在《我所經歷的性事》聚焦在特定議題,將個人敘事的意涵範疇拉大,以個體故事微縮歷史軸線。2022年的《Wolves》更是進一步挑戰參演者,離開自我敘事,挑戰銀齡表演者的身體。編舞家Natasha Gilmore 長期與混齡族群工作,相信只要有跳舞的慾望,人人皆可站上舞台;而這樣的展演慾望,亦帶領樂齡長輩,體驗不同的生命狀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蔡櫻茹X旺伯
探尋生命的歷史,用陪伴搭建一個家
活化歷史(History Alive),為紐約Elders Share the Arts(ESTA)機構前執行長Susan Perlstein開創的藝術方案,2005年起果陀劇場與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共同主辦。其中,專案總監蔡櫻茹與參與者旺伯都是從專案前期及初始就已加入的成員。
-
果陀劇場、華山基金會聯手 《摘心米其林》「美味送愛公益套票」專案起跑
將在明年邁入35歲的果陀劇場,在「演出製作」與「戲劇教育」上,一方面吸納各界人才為表演藝術所用,一方面開設戲劇相關課程,傾全力為台灣劇場界創造源源不絕的生機,更持續通過戲劇,來實踐企業的社會責任。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改編」老字號新嘗試 「私閱讀」解構再重組
創立超過卅年的果陀劇場,以大量跨文化、跨媒介改編立足台灣劇場,歷年為數較多的是歐美改編與原創作品,而以東野圭吾同名小說改編的《解憂雜貨店》是其中的少數,卻也是營運長葉向華「心儀已久的對象」,在因緣際會下成局,一拍即合。而擔綱編劇的涂谷苹也是推理小說迷,試圖通過「先解構再重組」的過程,於小說的「私閱讀」後建構出劇場該有的戲劇行動,以在不特意設定特定時空下,跨越文化、地域的限制去感動觀眾。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後疫情」仍過於樂觀 須學習與病毒共處
存在主義的盛行來自二戰之後人活在這個世界的脆弱與孤獨,並對當時的文明世界重新理解;而COVID-19對於人類文明的衝擊,會否顯現在劇本、或其他創作、思想之上?在這之前,先會影響到世界經濟與政治的重劃,進而產生生存的惶恐、生命的重整,會否再引發另一種存在主義或虛無主義?
-
戲劇
點唱機與懷舊片的新製
形式上如點唱機般的《綠島小夜曲》像是部「新製」的「懷舊片」,取其氛圍與情節。但,懷舊片之所以懷舊,也在於拍攝、放映與再次播放的時間差所提煉的情感因素;若失去這些,會否只是一種「取其形」的複製?最後,這個時間點下的製作與播放,究竟是為誰而唱?為誰而播?
-
戲劇 果陀劇場《悲憫次神的兒女》
充滿聲音的寂靜 不發聲亦能相守
果陀劇場新作《悲憫次神的兒女》由資深劇場導演楊世彭執導,屈中恆與王曉書主演,這個曾為聽障女演員麥特琳奪得奧斯卡影后的劇本,描述聽障人與健聽人之間的磨合過程與愛情故事,楊世彭將以寫意舞台讓男主角的回憶流轉其中,且在視覺部分表現澎湃豐富的靜謐與喧囂的簡約。
-
焦點專題 Focus Q:後輩 林家麒 A:前輩 郭子乾
觀察、吸收、模仿 由外而內的修練心法
在舞台上、電視裡總是飽滿豐富、變化萬千的郭子乾,在劇場中每每令人瞠目驚豔、歎為觀止的林家麒,一拍即合地分享觀察模仿的心得、角色塑造的學問,也交換了不少演員心情與生活近況。讓原來顯得世故深沉的咖啡店角落漸漸明亮了起來,那股光亮來自他們發自內心對表演的熱忱,「喜歡演就不怕苦。」郭哥說,這是李國修老師手把手傳遞而來的熱能:「只要一朝踏上舞台,就會終生愛上它。」
-
焦點專題 Focus Q:後輩 黃迪揚 A:前輩 唐從聖
海納百川準備足 讓字字精煉有「效」
許多觀眾從電視模仿秀認識唐從聖,很少人知道他在錄影前如何在時間緊迫壓縮條件下改本、背詞,新生代黃迪揚從旁觀察,發現唐從聖作為演員,事前的準備功夫更是驚人,讓他戰戰兢兢視為偶像。兩人從劇場到電視多次同台,作為舞台上的喜劇搭檔,黃迪揚能進入角色又對外開放,即興反應快速接招也頗贏得從從讚賞。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藉戲劇與青春搭橋 不讓故事埋藏
由劇場工作者蔡櫻茹與果陀劇場共同推動的「活化歷史」計畫,帶領長者到國小校園述說人生故事,與孩子交流互動,一起演戲。藉由表演課,蔡櫻茹希望長者能願意分享一身寶藏,從親身體驗改編成演出劇本,了解自己進而表達自己。透過這個平台,老人家的智慧能傳承給下一代,甚至建立起濃厚的情感,蔡櫻茹說:「許多老人和小孩每年都回來演,就像看自己親生的爺爺孫女,他們也會跟我說自己家裡的八卦,誰誰誰又怎麼了,一同長大,一同老去,像家人一樣。」
-
即將上場 Preview 果陀劇場《純屬張愛玲個人意見》
用祖奶奶的話 演當代女子的「更衣記」
果陀劇場《純屬張愛玲個人意見》找來因犀利語言評點紅毯女星穿著走紅的部落客「個人意見」合作,打開張愛玲的衣櫃,循著《更衣記》的軌跡,書寫屬於這個時代的「更衣記」。內容取材張愛玲多篇小說的人物,以禮服、高跟鞋、內衣、名牌包、制服、新娘服等服裝配件對應,展示屬於當代女性的服裝政治學,看今日的女人,如何在人生的伸展台上,活出自我。
-
藝號人物 People 果陀劇場藝術總監
梁志民 七個「造鎮」版本 色彩愈淡情愈濃
受懷爾德原著《小鎮》啟發,果陀劇場藝術總監梁志民慢慢打造他心目中的《淡水小鎮》,前後共七個版本。梁志民說:「《淡水小鎮》對我而言已不只是一齣戲,而是果陀以及我的一部分。一部美國經典劇作,能和我生長的這塊土地如此緊密地融合,內化成為台灣的戲劇作品,這是無常人生裡最珍貴的因緣。」
-
藝號人物 People 資深演員
顧寶明 走在喜劇與悲劇的中間
很多人都是看著顧寶明演的喜劇長大的,他不過於戲劇化的喜劇特質,詮釋小人物的悲與喜,特別動人。曾經為了逃避父親的期望而想去跑船,後來卻因緣際會走上戲劇這條路,當年,在父親期望的眼神下,顧寶明看見自己性格上的扭曲與荒謬,走上了喜劇這條路,「因為荒謬,我看見:快樂的背後,不全然只有快樂。歡笑中也有悲傷,而悲傷自有來處。」
-
特別企畫 Feature 過來人經驗談
帶著熱情與堅持 踏上劇場創業的第一哩路
投入劇場的創作令人著迷,但如何讓這樣的過程持續下去?於是,年輕人燃燒著熱情創辦了劇團,一個創作的基地,一個實現夢想的空間但造夢不易,維繫更難,在台灣的環境下,多少劇場青年來去,多少表演團隊起落,過來人分享經驗:帶著熱情勇於上路,但也要隨勢而變,永遠要努力充實自己,創作者也要有經營者的思維
-
即將上場 Preview 趙樹海重登舞台 與屈中恆等尬戲
《搶錢的世界》 犀利揭露資本主義遊戲
果陀劇場新戲《搶錢的世界》是美國劇作家傑瑞.史德勒的得獎劇本,以幽默、風趣的筆觸,犀利描繪真實社會企業幕後鬥爭史。該戲將由楊世彭執導,並邀來暌違舞台多年的趙樹海演出,與屈中恆、劉亮佐、郎祖筠、呂曼茵同台尬戲。
-
即將上場 Preview 果陀劇場創團作 廿五年後重裝再搬演
阿爾比新版《動物園》 探討人際隔閡疏離
當年果陀創團推出阿爾比的《動物園的故事》,一舉成名深獲回響;四分之一世紀過去,導演梁志民再以此劇為劇團慶生,演出阿爾比親自改寫的○八年版本,以兩幕戲營造對比;並由實力派演員金士傑、顧寶明、姚坤君擔綱主演,令人期待。
-
這樣過日子
金士傑 從孩子身上讀到戲
遠在木柵僻角的星辰社區並不好找,計程車司機白轉了幾圈,嘴裡叨念著藝術家是群與世隔絕的怪人。在午後的霏霏細雨中,終於沿著坡地爬進社區的最裡處,按了電梯十一樓。一開門,穿著派大星粉紅色卡通T恤與短褲的金士傑站在門廊邊。他像是昨日才見過面般說聲「來啦」,回身又去探看孩子,一邊閒聊近來的身體狀況與推拿師傅。 金士傑的家,找不出一絲遠離俗塵的隱者氣息。如同任何一個小家庭可能會擁有的住宅風貌,不致過分廣闊的坪數,堆滿了各式各樣的家用品,書籍、雜物、兒童用品,一隻貓。老婆忙進忙出,屆滿周歲的雙胞胎在房裡發出孩童特有的嗚嗚聲。 這一年來每逢遇到金士傑,他總是滔滔不絕地說著自己的育兒經。他是那種被新生兒填滿全部生活重心的新任父親。無論在劇壇中的地位再令人景仰,當孩子抱在手中,他流露出的是眼神裡驚人的慈愛,以及與孩子們互動時忘情的天真。在人生跨入耳順之年之際,這位歷經角色淬練的戲劇大師,也許已經找到了一種外人難以體知的,獨具隱密與高度的圓滿。
-
上海
MIT滬地有聲 看台劇正流行
上海的歲末演出黃金檔期,卻正是「台風」狂吹,包含表演工作坊、屏風表演班、果陀劇場、相聲瓦舍等劇團接力演出,且多是商業邀演、售票演出。除了果陀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是翻譯劇本,其他幾齣都與懷舊、兩岸分隔等的歷史滄桑符號有關,透過劇場,中國的觀眾也閱讀了台灣的過去。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上海京劇院《曹操與楊修》、果陀劇場《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七月的台北很「上海」!月初上越,月底上京,都是名角掛帥,帶來劇名如雷貫耳的傳統劇目,其中最吸引我的,還是問世已近廿三年的「新」編經典《曹操 與楊修》。重看《曹楊》,在為台上的故人(尚長榮的曹操、何澍的楊修)喝采之時,也難免撫今追昔吧。怎麼搞的?有人、有錢、有國勢之後,中國大陸的戲曲新 製,見其大而不見其偉大,偏叫《曹楊》所勾掘執政者與知識分子的那塊心病,古來常新。 從《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首演時,我就「想」看了,想看兩個演員在話劇舞台上「演」一晚上,如何不顯空洞、不勞煽情地面對逐漸凍結的身子,以及死亡,即使原著十分動人,即使金士傑師百煉成精,這難度還是高到令人好奇。幸好有四度加演,我終於不會錯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