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商業劇場

相關文章 18 篇
  • 冉天豪與陳午明
    特別企畫 Feature

    冉天豪X陳午明

    在音樂劇填滿每個週末的這個季節,藝術總監冉天豪所領軍的天作之合劇場《飲食男女》圓滿落幕,該作三度重演票房依舊亮眼;活性界面製作創辦人陳午明引進的外百老匯第二長壽的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以下簡稱《LPC》)在去年連推30場後,今年初更破天荒挑戰半年150場的表演。 問陳午明為什麼如此勇敢,他笑著透露:「關鍵之一是,天作之合劇場透過《飲食男女》的演出明白地告訴大家:『這齣戲我賺錢了!』」回首過往,2007年對兩人都是關鍵的一年。那年,冉天豪受邀創作《四月望雨》,推算音樂劇的市場可能性,恰逢今年這齣戲也將再次上演;巧合的是,那年也是當前話題正熱的LPC首次在台灣亮相。 相隔14年,兩位舊識的工作分別從創作、演出,慢慢跨足策略經營,摸索的路途似乎也像商業劇場的開發那樣膽大心細。幾十年來,各階段的嘗試還在進行中、問題也還在觀察著。如今一個走原創、一個引進版權,幸虧兩位藝術家都有一套行銷哲學,否則就像他們說的:「理想都講到天邊了,現實要怎麼辦?」

    文字|李秋玫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 開心麻花出品的第二部話劇電影作品《驢得水》海報。
    北京

    從商業戲劇到IP產業 中國演藝行業的市場思維

    商業劇場蓬勃到一個程度,演藝公司可以申請上市,這樣的模式是台灣表藝圈難以想像的,但中國的表演藝術市場的確如此展現了產業的規模。而一源多用的IP產業形式也能讓非商業戲劇開拓新路,如去年就有兩部在劇場演出口碑極佳的劇目也拍成了電影,一是黑色喜劇《驢得水》,一是饒曉志的《你好!瘋子》,後者甚至擠入賀歲檔期,這樣的發展似乎讓人看到了表演藝術產業化的希望。

    文字|王泊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 硏討會中出席者踴躍發言情形。
    現象視察

    催生一場硏討會

    要了解此次硏討會的緣起始末,就不免會把焦點集中在此次擔任承辦單位的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本刊訪問到系主任廖美玉與籌備委員馬森詳盡地描述了催生的過程與其對此次硏討會的觀察和回應。

    文字|方靜琦、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第78期 / 1999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商業劇場的戰鬥位置

    一九七四年,發跡於日本六○年代的前衛小劇場運動,被歸類為「戰後第一世代」的日本演劇大師蜷川幸雄,在社會運動挫敗與反動風潮消退,小劇場與觀眾漸行漸遠之際,選擇了向商業劇場靠攏。蜷川的「轉型」曾招致日本戲劇界激烈的批評,有人說他已是無路可走,然而鮮少人理解,此舉並不意味著背叛或倒戈,反而是他堅持前衛理想的全方位探索。事實上,他以小劇場的顛覆美學衝撞、破壞既有的價值觀,從商業劇場的通俗性中尋找充滿生機的全新形式,打破主流與邊緣的絕對美學體系論斷。 我們也許可以這樣解讀,對蜷川來說,從小劇場到商業劇場,並非對於主流體制的臣服,亦不是美學路線的差異,而是戰鬥位置的改變。一如蜷川在他的自傳中提及:「如果觀眾席當中有一千位年輕人的話,他們的身上就會有一千把刀子。我必須帶著具有一千把刀子的分量,來創造我的舞台。」戲劇學者林于竝觀察,在六、七○年代的日本小劇場裡面,每個觀眾的眼睛都是一把刀子,而蜷川就是帶著這些刀子般的目光,進入了商業劇場。 商業劇場,說穿了就是「通俗性」,它所建構出來的表現方法,來自於觀眾的感受與審美經驗的最大公約數。蜷川的戲劇作品,就是將「通俗性」發揮到極致,而創造出來的全新美學。例如,蜷川風格的莎劇,就是將歌舞伎、能劇等風格化的表演程式,充分混用在西方經典的搬演中,同時在舞台、服裝、音樂與導演方法的高度渲染下,竭盡所能地要將觀眾捲入其中。此舉的目的,林于竝分析,無非是讓原本屬於「西方正典」的莎士比亞,更接近當代的日本的觀眾。 蜷川坦言,他內心常常湧現一股破壞的衝動,而這股潛伏的破壞慾望,就像是自我顛覆的革新力量,在舞台上不斷尋找新的形式。比方在他的導演生涯中,共執導過十六齣莎劇,每齣戲隔幾年就會重新搬演,而每次演出並非舊作重製而已,而是徹底的摧毀與再生。光是將在台灣上演的《哈姆雷特》,就已搬演過七個版本,每個版本都是全新的組合與詮釋。即將迎接八十大壽的他,近年還推出「莎士比亞卅七部作品全上演」計畫,創作力著實驚人。 繁複多變的場景、目不暇給的視覺、精準如音樂的節奏、場面調度與聲光變化的緊密扣合,再加上明星卡司的加持與專業團隊的大手筆製作,蜷川的舞台藝術,總是讓人驚嘆不已。商業與藝術如何平衡?在蜷川的劇場裡,我們看到實踐的可能。或許,更讓人折服的是,走過半個世紀,蜷川依然像當年「安保

    文字|黎家齊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 新改建的歌舞伎座。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明星就是王道 劇場變身「遊藝場」 日本的商業劇場探秘

    日本商業劇場最大的特色之一便是「必須先有主角!」說穿了,商業劇場本身就是為了「主角」而存在,擔任主角的明星演員要具有吸引觀眾入場看戲的神奇魅力,也決定著舞台的成功與否。而另一方面,商業劇場多是由大型的演出公司主辦,使用大型劇場、長期不休息的演出檔期,加上把演出的場地打造成「大型綜合遊藝場所」,吃喝玩樂的設施應有盡有,讓觀眾在「追星」過程中還能感受到戲劇的魅力,同時也能夠在觀賞過程裡完成「綜藝娛樂」的遊樂饗宴。

    文字|李建隆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 2003年英國國家劇院藝術總監崔佛.南指名蜷川幸雄,執導莎士比亞劇作《泰爾親王佩利克爾斯》。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當東洋浪捲西方 衝撞中的官能饗宴 蜷川幸雄劇場成功術

    蜷川幸雄執導的作品範圍廣泛,從希臘悲劇、莎劇、現代戲劇到日本古典劇作家皆有涉獵,他在以西方為底的劇本上,加進日本傳統元素,強烈的視覺效果與巧妙運用的音樂牽動著觀眾的神經,看戲猶如經歷一場官能的饗宴。但蜷川的成功絕不只是賣弄異國情調與感官刺激而已,仔細閱讀原典,思考台詞,尋找表達的形式和語言,擅用演員的特質,激發演員的潛力,共同開創新的境地,或是蜷川持續成功的秘密。

    文字|沈亮慧、Seiji Egawa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 《羞昂App》的秒殺搶購,購票的多為宅女小紅的「OL」粉絲。圖為該劇宣傳照。
    焦點專題 Focus 尋找看倌,「客製化劇場」可能嗎?

    觀眾面目難明晰 「想像」中且戰且走

    對台灣劇場界來說,雖有某種程度的「分眾」設定,但觀眾面目仍無法清晰明辨,在表演藝術製作人與行銷者的眼裡,「觀眾」究竟仍是一組「假設」,直到演出現場才「驗明正身」的過程。而觀眾與作品這組想像的過程,確實能被掌握或操作嗎?

    文字|林人中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九一一事件後,外百老匯推出以九一一消防隊員為題材的感人劇作《哥兒們》,還被拍成電影,圖為該電影的宣傳DM。
    特別企畫 Feature

    戲,仍然要繼續── 看「九一一」後的百老匯劇壇

    不說大家可能不相信,事實上,九一一事件發生後,百老匯只停步一天半,在當時的市長朱利安尼一聲令下,各劇院立即在九月十三日便重新開張,務必讓百老匯劇場生生不息地搏動下去。

    文字|陳煒智
    第139期 / 2004年07月號
  • 《看見太陽》的四個主角都各有其聲音的特質,並都能將每一支曲子發揮得淋漓盡致。
    回想與回響 Echo

    《看見太陽》驚鴻一瞥後的雜感

    《看見太陽》就每一支歌曲而言,不管是作詞或作曲,都能充分發揮出該有的能量。然而,以作品整體的連貫性而言,卻有不足之處,這可能是這出歌舞劇較需努力的地方。劇場製作是一種合作發展的過程(collaborating process),要靠創作團隊其他成員的提醒、腦力激盪或是專業上的貢獻一齊配合,才能完成衆多細節的規畫。

    文字|馬天宗、白水
    第93期 / 2000年09月號
  • 位於肇嘉濱路上的「真漢咖啡劇場」,是上海白領階級夜生活的最新場所。
    特別企畫 Feature

    高潮迭起的夢幻戰局 談大陸都會區「三足鼎立」的表演藝術市場潛力

    打開大陸的表演藝術地圖,可以清楚地看到舞台表演藝術最繁榮的地區,主要集中在三個大都市圈:北方的京津地區、華東的滬甯杭和南方的珠江三角洲。它們好比大陸表演藝術市場的三根支柱,代表著不同的都市文化,構成了獨特的演出生態。

    文字|古今
    第105期 / 2001年09月號
  • 演過多齣歌舞劇的演員王柏森(前左)表示歌舞劇中的歌唱和舞蹈、台詞和表情等等,都是透過劇中「角色」的穿針引線,才得以緊密結合在一起。
    現象視察

    土法煉鋼做中學 從歌舞劇中的演員表演與訓練談起

    人才的限制可說是國內音樂歌舞劇(以及商業劇場)發展的重要瓶頸,國內劇場敎育體系內,幾乎沒有在「歌」、「舞」、「劇」這三個介面間作接駁和匯整,加上目前劇場硬體條件無法及時配合、製作/創作群的美學視野還待增廣開拓、評論家及觀衆的鑑賞標準與史觀極需建立的大前提之下,台灣商業歌舞劇場的體制建立目前似乎只能靠每一次推出新作的歷程中學步行走。

    文字|陳煒智、白水
    第87期 / 2000年03月號
  • 表演工作坊的觀衆成長以上班族爲主,紀慧玲認爲這與中產階級的興起是同樣的訊號。圖爲表坊去年的作品《絕不付帳》。
    特別企畫 Feature

    通俗引領風騷,百花可能齊放 台灣劇場的市場現況與未來趨勢

    週休二日的實施、休閒風的興起,改變了觀衆的看戲心態,也影響了劇場的流行類型;在長期觀察劇場的記者眼中,「類型化」、「品牌化」、「偶像化」與「創作與行銷並行」將是劇場未來趨勢,而通俗路線仍會是觀衆最愛。

    文字|莊珮瑤、白水
    第76期 / 1999年04月號
  • 蔡琴(圖左)在《天使不夜城》中有出色的演出。
    戲劇

    台灣商業劇場的新契機 評《天使不夜城》

    從電影搬上舞台的作品,基本上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商業性,如此才足以支撐「搬上舞台演出」的效果。果陀所選擇的費里尼《卡比利亞之夜》,雖然不是一部大多數觀衆都熟悉的電影,但是苦命又樂觀的妓女和落魄夜總會主持人之間沒有結果的戀情,卻具備了音樂歌舞劇必要發展的可能情節。

    文字|施立、果陀劇場
    第74期 / 1999年02月號
  • 「一九九九台灣現代劇場硏討會」論文發表現場。人物(左起)馬森、貢敏、石光生、吳靜吉、董健、田本相。
    現象視察

    背負與跨越 一九九九台灣現代劇場硏討會之後

    當我們目睹且參與了台灣現代劇場在二十世紀末最後的一場硏討會之後,即便許多要求與期待硏討會修正改進的聲音此起彼落──諸如硏討會的主題分類與命名、論文的蒐集對象與順序安排、論文講評人與發表者組合的適當性,甚至是論文發表與講評討論互動交流的時間分配等技術細節等等;然而,也肯定了劇場/戲劇活動在台灣的歷史價値體系上需要不斷地被重新思考的事實。

    文字|方靜琦、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第78期 / 1999年06月號
  • 名著改編的法語音樂劇《小王子》相當成功,2007年時曾來台演出。
    焦點專題 Focus 他山之石觀察—歐美篇

    歷史傳統歧異 國家支持、商業走向各自風華

    依循著各國政經歷史文化的發展,歐美各國的「定目劇」也有不同的定義與經營路線。在歐陸德法兩國,公立劇院歷史悠久,各省藝術中心更有獨特發展特色,其定目劇多為該劇院精采劇碼重演,甚至重製新詮。美國則是商業劇場掛帥,只要票房長紅,定目劇可以一演多年。英國則介於上述兩者之間。

    文字|白斐嵐
    第232期 / 2012年04月號
  • 韓國《亂打秀》也曾應邀來台演出。
    焦點專題 Focus 他山之石觀察—中韓篇

    國力推助韓流強力催送 中國崛起市場引人垂涎

    這幾年來,新崛起的東亞國家積極整合各方文化勢力、串聯藝文活動與娛樂產業,也為這些現代化亞洲國家帶來全新的劇場面貌。其中早早打起文創大旗的韓國,與經濟蓬勃興起的中國,在定目劇演出方面都有引人注目的發展。

    文字|白斐嵐
    第232期 / 2012年04月號
  • 果陀去年的《西哈諾》成功的吸引了許多劇場常客與一般觀衆一起走入劇場。
    劇場對談

    台灣有沒有商業劇場?

    所謂商業,它應是組織健全,財務健全,人事健全。我們自己都很淸楚知道自己根本組織上就不成立。更何況大環境也不健全 李國修(屛風表演班藝術總監) 到底是創作者引導觀衆,還是觀衆引導創作者?這牽涉到創作者良心問題。到底你是要迎合觀衆,還是提升觀衆品味? 梁志民(果陀劇場藝術總監)

    文字|鄭志偉、許斌
    第40期 / 1996年02月號
  • 1983年在東京帝國劇場演出的《近松心中物語》改編自歌舞伎,舞台設計爲著名朝倉攝。
    蜷川劇場

    蜷川的現代劇場之路

    從小劇場運動到商業劇場,並不意味著蜷川幸雄的倒戈,反而是他堅持前衛理想的「全方位」探索。從通俗性中尋找到充滿生機的新形式,使他成爲享譽世界的劇場大師。

    文字|王墨林
    第6期 / 1993年04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