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賴聲川

相關文章 104 篇
  • 《如夢之夢》在2021年話劇平均單場票房前10榜單、年度票房、場次綜合前10榜單中均名列榜首。
    上海

    演出市場年度報告指出女性為消費大戶

    近日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了《2021全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對疫情影響下的表演藝術市場發展和業績表現做了數據統計和分析,以演藝行業主要票務系統和劇場上報數據,對包括話劇、音樂劇、兒童劇、戲曲、舞蹈、音樂會、相聲、脫口秀等藝術門類市場進行分類盤點,並對2022年及其後趨勢提出新的預測和研判。 報告顯示,上海仍是中國最大演出票倉,全國市場排序前10名依次為滬、京、蘇、川、渝、浙、津、粵、陝、豫,這10區占據了全國65%的演出市場。全國1年的票房為140億人民幣,僅相當於美國百老匯1年的票房18.29億美元,整個演出市場稱不上繁榮。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的演出市場消費主力是18歲至39歲世代,在購票群體中占76%;而其中女性數量明顯高於男性,占比為66%。據近3年數據監測顯示,95後、00後消費者和女性消費者占比也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從演出門類來看,話劇最受歡迎,票房和場次分別占劇場類演出的30%和14%。其中賴聲川的《如夢之夢》在2021年話劇平均單場票房前10榜單、年度票房、場次綜合前10榜單中均名列榜首。此外,音樂劇在上海、北京、江蘇等地市場占比和票房收入中也接連超越其他傳統劇種,成為最有潛力發展的舞台藝術。特別是音樂劇女性愛好者呈現出的反覆「打卡看戲」的社交觀演模式,在同齣戲觀眾重複觀演率中,亦高居各類演出之首。這顯示了隨著經濟獨立和文化修養的顯著提高,具高學歷和欣賞力的知識女性圈層已逐步形成擴大,正日益成為演出市場消費大戶。 報告亦預期年末的劇場演出將迎來一批高質量的原創舞台作品,熱度居高不下的「沉浸式文旅+戲劇演藝」將受到更多投資者關注。

    文字|李翠芝
    第349期 / 2022年11月號
  • 陶傳正
    特別企畫 Feature 76歲,實業家與演員

    陶傳正:人的一生,可否做好不只一件事?

    人稱陶爸的陶傳正走進排練場,目光炯炯,講起話來中氣十足,隨時拋來笑料,讓人都要忘記他其實已七十好幾。 攝影的時候,他眼見一張沙發,便向攝影師說:「我擺個平時在家的姿勢給你看。」自在橫躺,聊什麼都像是在家,沒包袱。他說因為自己是企業家出身,經常有人要他演董事長,但在舞台上,他從沒一天把自己當董事長看,「特別是現在這個年紀,還要演什麼董事長?煩都煩死了。若是有人要我去演個瘋子啊、流氓啦,我可能還比較自在。」 等了半年的那通電話 陶傳正演出至今,累積作品無數,然而細細想來,最讓他過癮的仍是最初一頭栽進劇場的那段時光、與表演工作坊(以下稱「表坊」)作戲。 他年近半百踏入劇場,緣自當年妻子待的婦女團體籌備演出經典劇目《圓環物語》,當時他飾演其中一幕操著山東口音的老漢,「想說那個角色懂音樂、又滿嘴髒話,跟我很像啊。」語畢,哈哈大笑。沒想到那齣戲被賴聲川給相中,問他:「有沒有興趣跟表坊一起演戲啊?」就是這句話,讓他輾轉難眠,思索那是客套話嗎?還是真有此意?在乎得不得了,像是少女扯花瓣的愁容,數著他愛我、他不愛我、他「賴聲川說會主動跟我聯絡,等了一週沒電話,第二週也沒有,我想說算了,那果真是客套。結果大概隔了半年,那通電話打來了。」 等了半年的電話是《廚房鬧劇》的邀演,從此開啟表演生命。「第一次正式上台的時候,賴聲川可能擔心我會怯場,演出前還跟我介紹,說那裡是舞台啊、這裡是觀眾席看出去的樣子啊。演完後,他指著我說:『還裝哪?我看你一點都不怕』。」拐著彎誇他台風穩健。回想這事,他又格格笑著,說自己也不是天不怕地不怕:「後來跟著表坊,一年兩場戲,一齣戲演30幾場⋯⋯愈來愈少進公司,演到我老婆要翻臉,好可怕。」 那就是了站上國家戲劇院的舞台也不怕的陶傳正,只怕太太不悅。但嘴上喊怕,臉上寫的卻全是感激,直說當初是因為太太開始進公司管理,自己才能放手表演。 表演精采了人生下半場 後來,最廣受討論的「都市傳說」,是1995年在國家戲劇院演出《一夫二主》。「那齣戲後來引起很多討論,各種說法都有,但沒人知道到底發

    文字|郝妮爾
    第349期 / 2022年11月號
  • 賴聲川說,《江/雲.之/間》想寫的不只是江濱柳、雲之凡的愛情,而是生命。
    戲劇

    填補江、雲的人生留白 賴聲川再寫生命與時代

    膾炙人口、演遍華人世界的《暗戀桃花源》,其中的戲中戲〈暗戀〉說的正是1949年從中國流離到台灣的那一代人的故事,賴聲川從此中發展出續篇《江/雲.之/間》,透過書信體為兩位主角寫出人生滄桑,除了邀歷任擔綱江濱柳與雲之凡的演員執筆寫「信」或提供意見為戲增添血肉,也透過九宮格的舞台,讓錯綜複雜的人物劇情在其中流動,更隱喻了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渺小與無奈

    文字|李玉玲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3/29
  • 《水中之書》中,主角是個快樂學講師,自己卻一點也不快樂。
    戲劇 表演工作坊《水中之書》

    在不快樂的地方 追尋快樂的真諦

    什麼是快樂?快樂從何而來?當人們遇到夢想幻滅、彷彿末日降身之時,無不如此自問。表演工作坊的《水中之書》從香港版、台灣版到現在的中國版,以不同的角色情節,探討快樂的真義。將在五月演出的版本由中國知名節目主持人與演員何炅主演,演出一個教授快樂學、自己卻不快樂的老師,如何踏上只屬於自己的心靈旅程、找到自己

    文字|陳茂康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 《寶島一村》
    焦點專題(二) Focus

    徒勞的追尋、還是不快樂的妄想?

    與「家」相關的作品,不論是要彌補修復家庭成員間的創傷與遺憾,或是意圖拆解團圓表象下腥臭不堪的內在瘡疤,其實都源自於「追尋一個家」的成敗,但對應於台灣社會的變遷歷史「家」如何從一個穩固地呼應著鄉土與國家的倫理集合體,逐漸鬆動瓦解,劇場創作者發展出何處是家、何以家為、何為家等等大哉問,「家」的追尋或許徒勞,「家」可能是讓人不快樂的妄想,但「家」依然可以讓人繼續想像

    文字|許正平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 第一幕第四場在怡紅院寶玉的夢境一景(香港演出)。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大觀園中的浮與沉 八十載一圓歌劇夢

    英語歌劇《紅樓夢》回鄉巡演之爭議與迷思

    從俄羅斯作曲家齊爾品邀請魯迅撰寫《紅樓夢》歌劇劇本為起始,到去年誕生於美國西岸的英語歌劇《紅樓夢》,可說是遲了八十年才圓了這場歌劇夢。該劇今年三月在香港藝術節亞洲首演後,隔半年後的九月終於回到《紅樓夢》誕生的中華大地,先在小說背景的北京舉行了中國大陸的首演,接著到湖南長沙、湖北武漢,共演出了六場,同樣大受歡迎,但演出前後也引發了大量爭議,從使用語言到內容架構,都引發討論。

    文字|周凡夫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賴聲川 柏克萊大學戲劇博士,以集體即興創作帶動國內劇場的蓬勃發展。現任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敎授,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近期重要編導作品有《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賴聲川──我們不止需要國家劇院一個「巨蛋」

    在台灣看戲的感受,跟在其他地方很不一樣,整個社會像一個大家庭。我們不是單看某人的演技或舞台效果,而是一個家庭中有人要説話了,大家一起來聽、來共同討論。精緻的演出自有其絕對的價值(如《推銷員之死》),但總像透過橱窗看展覽。前幾年受歡迎的戲都是能提出生活在台灣的態度,而又有藝術價值的。看戲變成很多家庭的日常活動,觀衆跟著這些戲一起成長,這些戲也幫忙塑造了台北人的意識。以後要了解這個時代的人如何生活,可能戲劇創作可以找到許多答案。 前幾年創作環境出奇地好,只要有作品,都有機會發表,不論大小劇場,觀衆都非常支持。如今客觀條件日臻完備,文建會的補助條例、國家劇院的實驗劇展可見政府已經拿出了誠意,問題是場地荒阻滯了生機。大、小劇場都日益減少,國家劇院檔期供不應求;一向是舞台劇最重要場地的藝術館又改變作法,不受理七天以上的演出(週六要給票友唱戲),使得專業演出無法進駐。我們不止需要國家劇院一個「巨蛋」,不論藝術人口、國外交流、以及國内的創意呈現,至少還需要十個劇場的發展空間。 (閻鴻亞 採訪整理)

    文字|閻鴻亞
    試刊號 / 1992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舞台與人生的鏡射

    一九八五年,表演工作坊推出創團作《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這是導演賴聲川把陽明山的家當成排練場,花了七個月時間和兩位演員共同發展出的經典之作。演員之一的李國修,在那之後另創屏風表演班,而另一位演員李立群,則開啟了與賴聲川長達十年的合作,成為舞台上的最佳拍檔,幾乎賴聲川早期的經典作品,包括《這一夜,我們說相聲》、《暗戀桃花源》、《台灣怪譚》、《紅色的天空》,都有李立群的參與和創造。 卅年後,物換星移,表演工作坊將重心移往中國,在上海徐家匯商圈有了一座專屬表坊的劇場「上劇場」,賴聲川的作品在中國卅個城市上演,李立群則轉往電視圈發展,少有舞台劇演出。兩人最後一次合作,是一九九五年《一夫二主》,分道揚鑣的原因,據說是賴聲川跨足電視圈,李立群對此舉頗有「異議」,因而暫止了合作。這一暫別,就是廿年。 新作《冬之旅》在賴聲川「三顧茅廬」下,兩人再續戲緣。巧合的是,這部中國劇作家曹禺之女萬方的劇作,講述的正是兩名久別重逢的摯友,步入暮年後,坦然面對曾經的背叛與傷害。時間,讓人寬恕,也讓人雲淡風輕。賴聲川說:「工作上意見不合,並沒有影響我們的感情,廿年來還是有聯繫,互相關懷,也曾討論過合作,一直到《冬之旅》才真正落實這個想法。」李立群則更淡然:「廿年,就和昨天一樣,沒有想像的那麼遙遠。」 《冬之旅》除了是賴聲川與李立群久別重逢的舞台聚首,更是賴聲川首度執導大陸劇作家作品,並由「北京人藝」成立後第一批主要演員藍天野參與演出。北京人藝象徵著中國話劇的不可動搖的傳統,和賴聲川擅長的「集體即興創作」的路線大相逕庭。賴聲川坦言,初期排練確實發現有一些困難,兩個體系表演方式有很多不同,彼此融合,確實要花一點時間,「藍天野代表的不只是個人的才華與魅力,而是整個北京人藝的傳承。」 李立群說,藍天野是他表演上的教科書,是中國劇場的某種源頭。兩人的表演背景,面對劇本和角色的方法,雖有差異,卻能在排練過程中,把那個不同愈拉愈近。「我感覺到他也在做這件事,就是讓兩個不同的背景更相同,可以在這個故事中被承認。」如此的摸索、探詢與靠近,正也呼應了《冬之旅》兩個角色,相互尋求理解的可能。於是,《冬之旅》這個劇本,像是命定般,巧妙地把賴聲川、李立群與藍天野三個人連結在一起,同時,也讓戲裡戲外,舞台與現實,如同鏡射般,呈現出人生的真實溫度與色澤。</

    文字|黎家齊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 左起:賴聲川、藍天野、李立群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廿年,沒有那麼遙遠

    由中國劇作家萬方編劇、台灣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賴聲川導演的《冬之旅》,去年在中國首演。故事講述:兩位經歷文革的好友,暮年重逢後如何面對曾經的背叛與傷害 戲裡,是兩位老友(藍天野、李立群飾演)的重逢;戲外,也是賴聲川、李立群闊別廿年的重逢。不同的是,戲裡衝突,戲外則是「什麼都不必說」的和諧。《冬之旅》來台演出前夕,忙著中國新戲首演的賴聲川,埋首文字堆校訂新書的李立群,隔空筆談,一九八○年代兩人在台灣劇場並肩作戰的往事,又清晰回來了。李立群說:「廿年,就和昨天一樣,沒有想像的那麼遙遠。」

    文字|李玉玲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 中國資深演員藍天野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中國資深演員

    藍天野 演一生精湛好戲

    今年已經八九高齡的藍天野,是第一代《茶館》的主角演員,塑造了經典角色「秦二爺」。多年在北京人藝舞台上揮灑一身好演技,藍天野也是重要的導演與書畫家。退休多年後他重返舞台,導、演功力依舊,並邀請劇作家萬方為他量身打造《冬之旅》,兩小時演出絲毫不見疲態,明年還希望演一齣好戲慶祝九十大壽。說藍天野演了一生精湛好戲,一點都不為過!

    文字|趙建新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這樣藉由單旋律的進行,而又能充分暗示複音線條的對位性極作,與林懷民在《水月》中意圖呈現的舞台景觀可以說是第一
    特別企畫 Feature

    巴赫的台灣跨界經驗

    巴赫不常旅行,只有很難得的機會才步出中北德一帶,巴赫迷應該都會記得他爲了聽柏格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的管風琴音樂,跋涉五百哩的軼事。當年這位上帝忠實的僕人,應該沒有想到:文化與傳播科技的巨大拉力,遙遠如台灣竟也在三個世紀後,屬於全球性的巴赫狂熱中自動歸隊。 巴赫無疆界 應該感謝馬友友,自從他拍了《馬友友的巴哈(赫)靈感》 之後,巴赫不僅活在誠品書店、廣告配樂中,還不小心地成爲本地「巴哈與巴赫」譯名之爭的箭靶;巴赫不僅受音樂家青睞,其他表演藝術領域更不遑多讓,十五年前賴聲川剛執導藝術學院戲劇系,就以即興創作的方式「玩」過《變奏巴哈(赫)》;林懷民九八年的《水月》更是以太極導引與巴赫首度對話。也許是個巧合,適逢巴赫逝世二百五十周年之今年,至少就有劇場工作者魏瑛娟、傅裕惠、石吉智不約而同地在其作品中「植入」巴赫,「巴赫無疆界」,至少在台灣就是。 台灣一直有一票熱愛巴赫、喜歡以巴赫妝點作品的劇場人,這應該是個事實。巴赫器樂作品的純度與繁複的對位與織體(texture),經常在戲劇文本之外,反而相對地呈現了客觀的效果,任意掬取巴赫片段,都可能意外帶來的張力;導演傅裕惠就不諱言,巴赫的音樂很「好用」。十月才結束演出的《她的小說,我的故事》裡,女主角擬仿瓊瑤小說片段裡對愛情的癡癲,傅裕惠用巴赫《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與類似文武場的現場節奏演出,形成「平而且均勻」的素雅與磅礴擊鼓聲交織的內心戲,傅裕惠以不斷續織的分解和弦(broken chord)音形來對比女子表述愛情時內在指涉「辭窮」的窘迫;然而愛情的發情作用藉由女主角「喃喃」自白呈現,傅裕惠則以音樂來「嘲笑它」。 一邊抬腿一邊聽巴赫 相對於傅裕惠在使用巴赫音樂時強烈的戲劇企圖,魏瑛娟就顯得「輕鬆」許多。魏瑛娟的巴赫靈感是從蒙得里安(Piet Mondrian)的畫作而來,其構圖中透過簡約線條與純粹色調所流露的「客觀宇宙」存在,經常令她聯想起巴赫的音樂。而視覺與聽覺圖像式的吻合,也就使得魏瑛娟時常期望將巴赫「借」到劇場來。 在排練《2000》時,魏瑛娟是讓演員「一邊做抬腿動作,一邊聽巴赫平均

    文字|黃俊銘
    第96期 / 2000年12月號
  • 表演工作坊編導賴聲川
    藝號人物 People 表演工作坊編導

    賴聲川 說故事卅年 還要繼續說下去

    這是一個從卅年前說起的故事,故事的起點的是一個客廳,從一個導演與兩個演員開始「表演工作坊」走過卅年,創辦人之一的賴聲川說:「曾經,創作幾乎是我生命中唯一的追求。慢慢的,我已經做了很大的轉變,看清在生活中修行,才是生命終極的目標和意義,所有的藝術創作也是從生活的修行中發展出來的。六十歲的我,可能有一種更包容的心在看待一切吧!」夢和人生都如戲,而他則是個傳遞故事的人,也會繼續說下去

    文字|李玉玲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絕世小丑

    丑來囉! 順著觀眾的笑聲 我們看到台上小丑耍寶逗樂,好似無憂無惱 只是小丑下台 一樣要面對柴米油鹽 一樣要經歷起起落落的人生 陳勝在 明華園的當家丑角 只要一上戲 整個舞台都發亮 他在家族劇團中,是最晚開竅演戲的一個孩子 是怎麼繼承了父親的丑戲才華 又如何成為劇團名列藝術殿堂的功臣? 倪敏然 曾經是觀眾無人不曉的喜劇天王 「七先生」的形象深入人心 歷經十年沉寂 才又在賴聲川的相聲劇中找到舞台的第二春 他是如何走過人生的起起落落? 又如何面對重新開展的演藝人生?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38期 / 2004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喔,戀人啊!

    春天,是戀愛的季節 舞台上,搬演著戀人的故事 你會看到 愛情可能美好、也可能只是慾望的外衣 也說不定只是自以為是的虛擬實境 那來自四百年前 為情而死、為情而生的杜麗娘 牽著柳夢梅的手 在全本《牡丹亭》裡打造白先勇的青春夢 而十八世紀的愛情劈腿族唐‧喬望尼 就要在賴聲川與簡文彬的魔法召喚下 穿上時尚華服,魅惑二十一世紀的男男女女 當然更不能忘記,屬於此時此刻的 e化時代數位戀曲 指尖輕敲下《Click,寶貝ㄦ》 虛實之間,愛情的字典裡可還有「永恆」二字? 舞台是紅塵的的鏡子 戀人啊 你看見了多少熟悉的身影?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36期 / 2004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如夢之夢A Dream Like a Dream

    這場夢來自菩提迦耶的一場奇妙的領悟 一個下午迸發出的連鎖思緒 讓賴聲川疊疊套套地 用劇場演出了七個半小時 的《如夢之夢》 《如夢之夢》第三度搬上舞台 國家戲劇院的空間被全面改造 將有每場八百多個、約有七千多個觀眾 有機會經歷這場穿越時空、故事接連著故事的奇異夢境。 賴聲川為何造「夢」? 這次又將如何造「夢」? 這次的特別企畫將為你「戲」說從頭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48期 / 2005年04月號
  • 2003年作品《亂民全講》。
    藝號人物 People 「藝術」與「修行」孰輕孰重?

    賴聲川與修行

    賴聲川跟佛法修行的淵源很深,從學生時代就開始接觸藏傳佛教,他跟家人也都浸淫在宗教的心靈修持中。 採訪進行的當下,賴聲川的大女兒賴梵耘正在印度修行,賴聲川每天要跟她通電話,關心女兒做了甚麼樣關於生命的功課。約訪的前一個禮拜,賴聲川的妻子丁乃竺也開始閉關,這是他們很早以前就安排好的心靈活動。 於是每天早晨賴聲川起床後,在廚房做了早點,送到起居室樓上的工作間陪丁乃竺吃早餐,跟她聊聊每天領悟的心得。「我每天偷偷地把我太太的修行心得記錄下來,要等她出關了再給她看,」賴聲川露出了喜悅的笑容侃侃談著夫妻共同的心靈成長。 賴聲川也透露了最近妻子丁乃竺的大姊往生的過程,給他的人生體驗帶來的影響。我才猛然驚覺賴聲川家裡其實有一個簡單素雅的靈堂,奠祭著剛過世不久的親人,一切卻顯得那樣平靜祥和,似乎親人的過世並沒有擾亂了這個靈修家庭平靜的生活。 丁乃竺的大姊同樣也虔心修行,一個人在美國奧勒岡州的小木屋閉關了十四年,沉浸在全然的孤獨當中。過年前夕她回到台北,住在賴聲川和妻子的家中;有一天她說要好好睡一覺,就在睡夢中平靜地離世。賴聲川說到這段過程,語氣中透著一種孺慕,也帶著一種對於崇高修行境界的嚮往。 世界 在創作的低潮 藝術與修行已經成為賴聲川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兩個部分。以前的賴聲川會去想,到底「藝術」與「修行」孰輕孰重?二十多歲的時候他堅決認為藝術最大,因為讓「內在」更豐富也是為了讓「作品」更豐富。現在他的看法則顛倒過來,認為「作品」只是一種外在的呈現,可有可無,重點還是在內心的「修行」。「如果有一天我不再做戲劇了,其實觀眾應該為我感到高興!」賴聲川平靜地談論他的修行與生活。 處在塵世的紛擾與靈修的沉靜之間,賴聲川以往總是很小心,很少把自己修行的感想跟心得放進戲劇中,但是對於個人在生命歷程中的處境,關懷卻是始終沒變過。二○○○年的作品《如夢之夢》,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賴聲川終於將他對人文的關懷及宗教哲理的思考融合,在七個多小時的演出中找到一個與觀眾溝通的介面,原先擔心長度、題材會與觀眾產生疏離,最後這些顧慮都因為演出的成功而一掃而空,賴聲川對於這方面嘗試的信心也因而增加。 說到這幾年的戲劇創作

    文字|李俊明
    第136期 / 2004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百年孤寂》《女人皆如此》

    就像《春之祭》之於舞蹈、《尼貝龍根指環》之於歌劇,《百年孤寂》也是讓劇場導演又愛又懼的偉大挑戰。Baboo的導演作品向來有濃濃的超現實意味,處理起「波赫士」、「卡夫卡」或「愛因斯坦的夢」這類題材特別有趣,《百年孤寂》原著豐沛的靈感想必也能激出火花。加上各路演員眾星雲集,有如台灣小劇場的點將錄,精采可期。 賴聲川曾將契訶夫《海鷗》移轉到老上海,《如夢之夢》中唯妙唯肖的氣氛營造更是讓人津津樂道,這次他將莫札特《女人皆如此》再度搬到同一時空,想來豈不就像讓張愛玲小說的俗世男女,唱起了義大利文?除了舉世難遇的獨特風味,賴導演向來犀利的情感觀察,也可望在這齣歌劇中大加發揮,必能打破認為《女人皆如此》膚淺牽強的傳統迷思,還莫札特一個公道。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及電影導演

    文字|鴻鴻
    第156期 / 2005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歡慶20 兩廳院二十歲了!

    青春正盛的兩廳院,如何立足亞洲,放眼國際? 本刊特別專訪藝術總監平珩,並深入探討大陸、新加坡劇院現況 為讀者帶來第一手觀察,剖析兩廳院在亞洲劇院中的競爭優勢 二十年來,百萬觀眾見證了無數場表演的感動 這台前台下,幕前幕後,各自精采 且讓藝術家朱宗慶、賴聲川、漢寶德、雷驤告訴你,他們與兩廳院的共同回憶 歡慶二十,兩廳院為觀眾帶來與世界同步的藝術能量 莫努虛金、菲利普.格拉斯、鈴木忠志、碧娜鮑許等大師,齊聚兩廳院。 本刊嚴選今年度十大重頭戲,要你好看! 乘載著文化藝術的夢想,領著表演環境向前翱翔 如果兩廳院的過去,你還來不及參與,現在,你可以更靠近它一點!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69期 / 2007年01月號
  • 對賴聲川來講,藝術跟修行一直是拉鋸戰,有時候它同時進行,有時候它會扯來扯去。
    特別企畫 Feature

    穿越道場與劇場,展開賴聲川的創作地圖

    賴聲川,開拓劇場荒蕪年代的先行者。從《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暗戀桃花源》、到《如夢之夢》,他創造無數華文戲劇經典,讓許多觀眾得以透過他悲喜劇形式交疊,繁複並置的舞台框景中,進入華麗璀燦,卻時而令人低迴深思的劇場景觀。 賴聲川,篤信密宗三十多年的修行者。從《僧侶與哲學家》、《証悟的勇氣》到《快樂學》,他翻譯佛學哲思相關書籍,頓悟生命、生死的無常,在修行中放下藝術的自我,在藝術中照見修行的靈光,他的作品出入俗世與宗教哲理之間,風格儼然,獨樹一格。 二十多年來,賴聲川一直行走在修行與創作的平行路上,逐漸地這兩條道路產生了完美的交集,由西藏佛教曼達拉圖延伸的「旅程」複式結構出發,完成了賴聲川創作生涯的顛峰之作,以環形劇場演出的《如夢之夢》。內容與形式、修行與創作,於此合而為一。 《如夢之夢》之後,賴聲川又將往哪裡走? 《如影隨行》將帶你穿越道場與劇場,重新發現──賴聲川與他的創作地圖。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80期 / 2007年12月號
  • 當《如夢之夢》變成另一場夢時,看到的是作為史詩的時代意義,還是當代的另一種價值?圖為《如》劇在烏鎮戲劇節演出劇照。
    新銳藝評 Review

    給/不給《如夢之夢》一個名字?

    《如夢之夢》在失卻名字的同時,也被刻意地安插了一個固定的名字(沒有名字有何不可,我們可知五號病人的名字?)。湖裡的自己逐漸模糊,觀看過後的人們不再能夠去塑造、去凝練,不管給與不給這個名字,《如夢之夢》的重演可能就此被僵化,作為史詩的也僅有形式。

    文字|吳岳霖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123456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劇(曲)

    紙風車《哪吒鬧龍宮》 1月13、14日兩廳院藝文廣場免費觀賞

  • 戲劇

    走進一場噩夢,再一起甦醒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藝術的產地,8位在地居民街訪(上)

  • 新銳藝評 Review

    集體「母性」與個體「女性」

    評余彥芳《四媽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