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北京

相關文章 42 篇
  • 2022阿那亞戲劇節海報。
    北京

    傳統鄉愁與烏托邦想像並存的北京舞台

    北京表演藝術的繁榮多元,創作力充沛,曾讓人希望無窮。可見的繁榮多元是野蠻生長的生態,專業、不專業的人雜處,各種出乎想像的商業模式,亂則亂矣,但讓人身處於活蹦亂跳的生命力之中。青年戲劇節、大學生戲劇節多是幼稚無章法的原創作品,但你面前的是無窮盡的年輕想法。表演藝術在北京是一個產業,有創作、製作、演出產業鏈中的各色人等,而且人力財力不斷投入。但疫情之前思想控制加嚴,再經過這3年疫情的折騰,現況已可謂一籌莫展。 位於王府井大街上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簡稱人藝)是北京戲劇傳統的基石,是表演藝術永遠的鄉愁。2021年9月,人藝所在的首都劇場東側的北京國際戲劇中心啟幕,說是首都劇場的延伸擴建,但一古典,一現代,頗有繼往開來,開拓新路之意。今年逢北京人藝70周年,期待新館新意,但仍只有線上直播經典,劇本朗讀這些引不起關心的活動,稍顯特別的是6月12日院慶日晚上直播70周年紀念版《茶館》。 相對於人藝保守再保守的鄉愁氛圍,離北京不到300公里海邊的「阿那亞戲劇節」則是烏托邦式的想像。孟京輝30多年來堅持的先鋒戲劇和自由精神在這裡得到無礙的展示:藍天大海的風景線,世界上最孤獨的圖書館,白色禮堂,遊輪劇場,中外導演多部劇目,環境戲劇演讀,與生態環境結合的「候鳥300」計畫一種生活與表演藝術未知結合的想像。可惜的是,因為疫情,6月13日宣布取消了今年的活動。 傳統的鄉愁與烏托邦的想像並存北京,不違和,因為生活裡就需要不同的心境。可惜的是,今年的北京到目前為止並不能讓我們想像太多。

    文字|王泊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 鼓樓西劇場發起的「1+1青年導演戲劇製造計畫」海報。
    北京

    鼓樓西劇場不畏疫情培育小劇場人才

    疫情的迭宕起伏,讓表演藝術吃足苦頭,創作力與演出活力大受打擊。稍好的時候,因為國際團隊進不來,市場對國內節目的需求大增,舞台表演似乎又見燎原之勢,可惜好景不常。按目前情況看來,今年能夠維持低度的演出質與量就不容易了。隷屬北京市政府的北京國家大劇院,今年4月雖仍照常推出主題定為「歌詠華章」的歌劇節,很明顯地是以中國歌劇為主,開幕大戲是10年前的舊作、原創民族歌劇《運河謠》,可以想見此次舊作新演居多。

    文字|王泊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 開心麻花磁劇場推出結合酒吧和戲劇的表演新型態。
    北京

    開心麻花首演酒吧沉浸式戲劇《芳心之醉》

    在疫情之中「開心麻花」最早返回工作崗位,這是民間劇團經濟壓力使然。然而1年多來,疫情仍然起伏不定,演出行業一直處於前景未卜的狀態,對劇團的經營非常不利。為了生存,求新求變或許正逢其時,受到沉浸式戲劇熱潮影響,開心麻花磁劇場(Stage One)推出結合酒吧和戲劇的表演新型態,確實讓人眼睛一亮,讓人期待能藉此找回年輕的觀眾群。

    文字|王泊
    第344期 / 2022年01月號
  • 陸帕執導及舞台設計的《狂人日記》演出海報。
    北京

    波蘭導演陸帕《狂人日記》完整版在北京上演

    波蘭導演陸帕(Krystian Lupa)執導兼舞台設計的《狂人日記》將於10月30、31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正式演出。

    文字|王泊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 「候鳥300」計畫特設的公告欄。
    北京

    孟京輝等大咖推出首屆秦皇島阿那亞戲劇節

    「候鳥300」計畫,300位藝術家用300小時進行最完整的表演實踐,自製海報和票券,宣傳、售票也成為表演環節,各種表演在小鎮隨處可見,讓觀眾以度假與流浪的心情浸入表演氛圍中。

    文字|王泊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北京國家大劇院最新售票頁面,可以從中清楚看出目前中國表演藝術市場內循環的態勢。
    北京

    胡蘿蔔與鞭子下,表演藝術的選擇

    對資源的過度競爭與爭奪,而非在創意與演出水準上提升的內耗。政府掌握了胡蘿蔔與鞭子,表演藝術已非何去何從的迷惘,而為是否靠攏的選擇了。認命或掙脫,中國的表演藝術碰到的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窘境。

    文字|王泊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融.藝」綜合藝術展中的一個場景設置。
    北京

    沉浸式劇場體驗蔚為流行

    因《不眠之夜》帶動的沉浸式戲劇風潮,讓表藝圈趨之若鶩。近期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推出的「展.演」環境劇場工作坊之「融.藝」綜合藝術展,讓觀眾直入到劇場各種空間去體驗「演出」的活動,明顯是受到「沉浸式戲劇」盛行的影響。

    文字|王泊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孟京輝首齣沉浸式戲劇《成都偷心》是中國規模最大的此類演出。
    北京

    空間、科技與沉浸式演出 表演藝術的新出路?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九月廿四日的會議「舞台表演藝術高峰論壇沉浸式的新科技為舞台藝術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邀請多個全球知名以AR、VR等新科技融入沉浸式演出的主創人員,分享結合內容創作與先進科技的經驗。沉浸式戲劇是除了音樂劇外最有可能產業化的戲劇演出形式,可預期的是,疫情後這會是中國表演藝術界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屆時中國各地出現多齣此類形式演出也絕不奇怪。

    文字|王泊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 「孟京輝在劇場」抖音首頁。
    北京

    報復式演出紛紛出籠 迎接復甦也需直面問題

    在防疫措施將入場觀眾人數由座位數的30%上調至50%後,許多劇場、演出單位摩拳擦掌,準備迎接復甦,開心麻花、孟京輝的蜂巢劇場都紛紛推出製作,孟京輝以「孟京輝在劇場」直播進駐抖音。但面對劇場須與觀眾同在的特性,線上演出只能是輔助工具,而當表演與人不能同在場,表演藝術何以為繼?現實是,如果無法創造出避險機制,表演藝術將永遠是最後復甦的行業。

    文字|王泊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 疫情再起,立基北京的開心麻花不得已從上海首推最受歡迎的劇目《烏龍山伯爵》開始復演。
    特別企畫 Feature 北京

    解封又再封 演藝寒冬穿越酷暑直入北極

    六月初,中國各地陸續解封,表演藝術逐漸重回生活的節奏中,北京的國家大劇院、天橋藝術中心兩個最具代表性的大型劇場有條件地開放,讓沉悶許久的人心有了盼頭。只可惜,新發地市場的群聚確診又把北京打回原形,北京演藝界的寒冬怕是穿越酷暑直達北極了。

    文字|王泊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 王翀的《等待戈多》網路直播演出海報。
    北京

    等待劇場重新開門 撐過疫情後誰能轉身重生?

    四月初,導演王翀的《等待戈多》在線上直播演出,將原劇的兩個流浪漢換成夫妻,讓荒誕沉浸於生活的瑣碎中,讓虛無沾滿了婚姻與過日子的現實,也更讓人懷念起劇場中的真實交流。在疫情中,無法演出的私人演出公司應聲而倒,只有少數幾家在產業鏈上占著比較特殊位置的公司則相對好過。但中國演藝市場龐大,容得所有人的轉身,所有人都在等待劇場開門,有些人準備好了大顯身手,有些人則是看準漲潮順勢跟進。

    文字|王泊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 NT Live在北京中間影院的海報。
    北京

    疫情蔓延時的生存之道 網路是表演藝術安身處?

    自新型冠狀病毒引爆疫情以來,北京的演出都宣告暫停,還沒看到舞台復工的跡象。在此非常時期,中國的國有院團還能有政府資源扶持,但民間機構與個人就只能自尋出路。不能在劇場演出,網路就成了舞台,國有院團已多年累積的作品推出「線上觀演」和「雲展播」,民間公司與創作者就只能利用網路資源開直播,塑造個人品牌,但表演無可取代的現場感,要如何成立?

    文字|王泊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
    北京

    天橋藝術中心慶祝四周年 開放劇場與大眾更親近

    二○一五年落成的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今年十一月歡請開幕四周年,這個以音樂劇演出為主力的劇場,年輕、沒有包袱、運作有彈性,可以說是北京表演藝術拼圖中最重要的一塊,有了它,北京可以毫無遺憾地接納各種不同的表演。營運管理頗受好評,票房成績也亮眼,四周年慶同時宣布將開放劇場之外、提供公眾非演出時間的藝術空間,也期待讓表演重回人們的生活日常。

    文字|王泊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 第二屆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的海報。
    北京

    不炫科技的科技藝術節 獨缺「內容」的演藝產業鏈

    由北京「中間劇場」舉辦的第二屆科技藝術節在九月舉行,在十一天裡演出五部戲,並穿插多樣活動,以「科技為線索,藝術為表達」為主軸,重點放在藝術本身而非炫耀科技,令人可喜。在數位科技廣泛運用的中國大陸,表演藝術產業也無法自外於趨勢,許多演出都大量運用科技展現驚人視覺,劇院、票務的經營管理也朝向電子化,但在逐利的同時,也得回歸初衷,表演的王道終歸是內容,科技再炫,重點還是藝術本身。

    文字|王泊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海報。
    北京

    聯盟十三城市資源 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登場

    之前總在跌撞中上場的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今年展現了不同以往的面貌,除了與北京國家大劇院合作引進俄羅斯著名的《安娜.卡列妮娜》,還從法國、立陶宛、比利時和巴西邀來四部前衛新作,也呈現來自國內各地的作品十六部,作品可看性也大為提升。青戲節更主動結合杭州、深圳、濟南等十三個城市的青年戲劇節,成立「中國青年戲劇聯盟」,加大了各地年輕戲劇人的交流互鑑,為未來戲劇發展培植更全面的力量作準備。

    文字|王泊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巴黎聖母院》將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演出,圖為該演出海報。
    北京

    音樂劇培訓基地揭牌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養成專業人才

    中國的音樂劇演出市場近幾年快速成長,國內外音樂劇演出蓬勃,但票房收益大的大都是國外劇目,國內自創與自製的能力明顯不足,因此音樂劇人才的培訓有其急迫性。日前以演出音樂劇為主的天橋藝術中心,宣布掛牌「音樂劇人才培訓基地」,將展開首期三年的培訓計畫:第一年將以製作人與舞台監督為主;第二年加入演員培訓;第三年將展開自製劇目,提供所培訓人才實踐的機會。

    文字|王泊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第八屆林兆華戲劇邀請展海報。
    北京

    「變與不變」為題 林兆華戲劇邀請展再出發

    以中國現代劇場大師、外號「大導」的林兆華為號召,突顯其選戲品味的「林兆華戲劇邀請展」,在停辦一屆後,今年的活動將在五月至七月重回北京舉行。今年邁入第八屆的林兆華戲劇邀請展,從二○一○年創辦迄今,從北京到天津,再從天津回到北京,舉辦歷程數來坎坷曲折,今年的主題是「變與不變」,聚焦於年輕新銳導演的作品,只邀了兩檔歐洲劇目,並由大導之子、既是導演也是演員的林熙越主導。

    文字|王泊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國藝基金2019年度藝術人才項目申報量與立項量比例圖。
    北京

    國藝基金運作六年成效有限 但盼接地氣培養人才

    二○一三年年底成立,二○一四年四月啟動的中國「國家藝術基金」,於三月中發布了二○二○年各個資助項目的申報指南解讀。發展迄今雖然質疑非議不斷,但其對於整個中國演藝產業的影響力可說是逐年遞增,但因其資源大部分投入國有院團,並堅持「主旋律」,在藝術原創上的影響有限,但仍有少數資助有利於演藝生態與人才培養,令人期待資源分配者能更接地氣,把政府資源引導到需要使力的地方。

    文字|王泊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 舞蹈家侯瑩
    北京

    民間力量崛起 期待二○一九看到希望

    雖然北京二○一八年演出市場官方數字仍然漂亮,但從藝術和產業發展的角度來說,其實一八年是停滯,是低谷,甚至可說是乏善可陳。二○一九年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七十周年,可想見「紅色」主旋律當道,審批的鞭子和藝術基金的蘿蔔肯定會把創作引向此處,但民間的力量仍讓人看到希望,在劇場、現代舞等領域,藝術家的堅持讓人看到星星之火在未來點燃的可能。

    文字|王泊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第五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海報。
    北京

    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 承繼傳統的創新

    繁星戲劇村主辦的第五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自十月下旬至十二月下旬舉辦,此屆以「融」為主題,彙集京、崑、越等跨越地域的代表性劇種,演出創新傳統的十八齣劇目,並結合了繁星戲劇村既有的當代藝術資源,策劃了「對戲展」,用當代藝術形式呈現中國戲曲文化。這個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在中國算是獨一無二,的確為小劇場戲曲這類型演出有推廣助益,但策展概念上還看不到突出的個性,令人期待其未來的轉變。

    文字|王泊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123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青年為何出走,藝術何以介入?

    從藝術文化「社區總體營造」到「青年村落文化行動」的地方觀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回家的理由

  • 新銳藝評 Review

    Super背後那些媽媽們想說的話

    評余彥芳《四媽俱樂部》
  • 北京

    沉浸式戲劇在主旋律的另一端召喚疫後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