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戏曲表演务求不愠不火,以「炉火纯青」为理想境界,但是现在中国的戏曲表演可能受样板戏的影响,却普遍地在洒狗血,不止演员洒狗血。此次苏昆的六场演出,即使在情绪比较高昂的《荆钗记.男祭》、〈哭魁〉、《琵琶记.饥荒、吃饭》等戏中也没有过火的表现,仍保持昆曲优雅的表演传统,相当难得。
江苏省苏昆剧团
2001年11月22〜25日
《钗紃记》、《白兔记》、《永团圆》、《满床笏》与《琵琶记》
这是一个坚持传统,决不哗众取宠的剧团,是一个缺少名演员而有许多年老演员的剧团;这样的剧团,我们担心他的票房会很差,没想到越演越盛,不只中老年观众叫好,许多年轻人也说好,最后一场《琵琶记》竟满座,有些观众在门外买不到票,进不了场。
中国戏曲一片改革声中,各剧团争相求新求变,似乎以不像自己的剧种,甚至不像戏曲为能事。江苏省苏昆剧团自一九五六年成立以来,在顾笃璜的艺术指导下,坚持苏州昆剧的传统。在文武场方面,大陆各戏曲团体都不同程度地走向民乐化,扩大乐团编制,苏昆仍保持传统的编剧与风格,场面只要六、七人,管乐有曲笛和笙,弦乐是提琴(又称提胡)与曲弦,合称文场四大件,设四名演奏员;武场有鼓及小锣,设演奏员二人。鼓师兼拍板,大锣、钹及其他打击乐器由文场人员兼,唢呐由司笛、笙者兼(因为吹唢呐时,通常笛、笙不吹;敲大锣、铙钹时,文场不奏)。有时加阮咸、琵琶、双清等乐器,此次加弹阮咸一人。打击乐都是轻击,演奏员绝无强烈晃动身子,卖弄技巧的情形。提琴如泣如诉,非二胡所能取代。乐队烘托剧情,绝不突显自己;没有锣鼓喧天的吵闹,只有典雅的剧场气氛。顾笃璜认为只有这种昆剧的场面,完成了戏曲从野外艺术走入室内剧场艺术。也有观众表示「苏昆这样的场面只能在小剧场,不能走向大剧场。」但细腻典雅的昆剧原就是适合小剧场的,没有必要在大剧场演出;就像适合小众欣赏、修身养性的乐器──古琴,不必在大厅广众演奏一样。
内敛优雅的昆曲传统
昆曲又称「水磨腔」,其歌唱「清柔而婉折」。咬字吐音要「头腹尾音之毕匀」,「启口轻圆,收音纯细」,苏昆演员追求这样的唱法与风格,绝不卖弄个人嗓音与肺活量。所用语言是带有苏州语言特色的中州韵(丑及下层人物则用「苏白」),不像上昆等剧团渐向「普通话」靠拢,失去了苏州昆剧语言的特有趣味。
旧时戏曲表演务求不愠不火,以「炉火纯青」为理想境界,演员过火的炫耀技巧,过度的夸张动作,叫做「洒狗血」,是被认为不雅的;但是现在中国的戏曲表演可能受样板戏的影响,却普遍地在洒狗血,不止演员洒狗血,文武场也洒狗血。此次苏昆的六场演出,即使在情绪比较高昂的《荆钗记.男祭》、〈哭魁〉、《琵琶记.饥荒、吃饭》等戏中也没有过火的表现,仍保持昆曲优雅的表演传统,相当难得。
感情戏应见发挥
六台戏中有四个叠头本戏(串联原剧本主要折子为一个完整故事的本戏)。《钗钏记》 学自宁波昆和永嘉昆的老艺人,宁波昆与永嘉昆节奏较快,朴实而富庶民情味,由苏昆演员演出,既不失生活化的趣味,而仍有苏昆的典雅。陶红珍演婢女芸香,〈相约〉中芸香的天真活泼而不脱稚气,〈讨钗〉中与皇甫老夫人争吵相骂,又怨、又恨、又急,〈大审〉中的少女纯朴而正气凛然,都演得淋漓尽致。
自一九九一年以来,陶红珍与龚继香的〈相约〉、〈讨钗〉,笔者看过许多次,都是很愉快的经验。〈大审〉中,周继翔饰钦差李若水,颇有大臣气度。此本戏联缀〈相约〉、〈讲书〉、〈落园〉、〈讨钗〉、〈小审〉、〈大审〉六折,剧情完整,简洁俐落,是成功的串本戏。只是在〈讲书〉折末尾,韩时忠劝皇甫吟不要去赴约,皇甫也决定不去,皇甫走后,韩时忠一段自白:「这那里是陷阱,分明是一段美情,待等中秋夜,假扮皇甫吟前去赴约,……只是代劳而已。」把后面剧情预先告诉观众,减损戏剧性,只觉噜嗦,宜删去。
《白兔记》是清代戏曲班社「江湖十八本」常演剧目之一,各剧种也常演出本戏或折子,可见其剧情颇受观众喜爱。此次演出串〈养子〉、〈上路〉、〈送子〉、〈出猎〉、〈回猎〉五折为一本,各折多依旧曲本演出,剧情顺畅;但剧中李三娘、岳夫人、刘知远父子心情的矛盾、感情的冲击都未得充分发挥,也因此未能深刻地感动人。李三娘在得知咬脐与其子同年,又来自丈夫投军之处,是否应有些激动,有更多的感情表达?而不只是木木地说自己的凄苦。岳夫人在得知丈夫竟另有妻儿及咬脐郎回猎不认她为亲娘时,竟都没什么惊愕、激动、矛盾的表情和言语, 很轻松地接受儿子与「前妻姊姊」,颇不合情理,也失去感动观众的机会。咬脐回猎,与父亲的对答,也应有更多的冲突、矛盾与激情。王弘芳在剧中未能有充分的表现,实在可惜。窦公在〈送子〉中的身段与语言都很有趣味,颇得掌声。
多有谐趣,情韵深长
《满床笏》之得名,是因为剧中郭子仪花甲寿辰,七子八婿皆至,奉觞上寿,笏堆满床。所以「人家有喜庆事,以梨园侑觞,往往以〈笏圆〉终之。」(兪樾《春在堂随笔》)台湾的乱弹戏也以本剧中的〈卸甲〉为吉庆戏(台湾多称「扮仙戏」)。但此次演出,郭子仪的戏全部删去,只演龚敬纳妾事,实应用另一剧名《十醋记》为宜。剧情多谐趣,柳继雁饰师氏,虽年过六旬,宝刀未老,声音清亮,唱念做表不愠不火,恰到好处。当年她与张继青齐名,后来成立南京分团、江苏省昆剧院,张继青到省会南京,演出机会较多,扬名天下; 柳继雁则仍留苏州,外地观众难得看到她的表演,此次的演出,可见其功力,观众大为赞好。周继翔饰龚敬,虽有大将风度,但扮相太老,声音暗淡,常唱不上去,让观众感觉「这样的老人还可以娶妾吗?」尤其饰其妾萧氏的王芳扮相是那么年轻亮丽。剧末,师氏把丈夫推入房内与萧氏圆房,自己则陷入矛盾、痛苦的情绪,柳继雁做表颇令观众动容;但最后痛哭一声,就不好,既破坏原有的气氛,也破坏剧情,在房外大哭一声,岂不要让龚敬与萧氏跑出来?
最后一场《琵琶记》串联〈南浦〉、〈饥荒〉、〈辞朝〉、〈吃饭〉、〈请郎〉、〈花烛〉六折。 最令笔者感动的是〈饥荒〉、〈吃饭〉二折,杨晓勇(饰蔡父)、吕福海(饰蔡婆)将感情推到极致,极感人,而能恰到好处,一点也不滥情。上昆的〈吃糠、遗嘱〉是在笔者敦促安排下编排出来的,首演就在台北复兴剧校中正堂,后来又在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与新象文教基金会的策画下巡回台湾十余个高中、大专演出,得到观众的赞赏与感动,也赚了许多人的眼泪。上昆的演出与此次苏昆的演出相较:上昆计镇华、张静娴、张铭荣的先天与后天条件均非苏昆的杨晓勇、陈滨、吕福海所能及,但苏昆此次的表演,感情掌握得恰如其分,饱和而不溢满;情韵更深长,更令人回味。
方向正确,独树一格
〈辞朝〉前半出自「议郎蔡邕启」至「激切屛营之至」,用了几个唐宋大曲曲牌,旋律简朴,与一般曲牌不同;开场时黄门官的长篇念白,称〈黄门赋〉,要口齿清晰,一气呵成;〈请郎〉、〈花烛〉是过去富贵人家结婚唱堂会戏的开场戏,可以看到古代婚礼的盛大仪式,三出都是很有特色的戏,苏昆演员也都不辱使命。但是这三出戏冗长而缺乏戏剧性,对于剧情的流畅和开展是有妨碍的。偶一观看,颇饶趣味,但如果每次演《琵琶记》都保留这三出,恐怕观众会觉得疲倦。
这一场演出,在〈请郎〉、〈花烛〉结束:妻子在家受苦,父母双亡,蔡邕入赘牛府,享受荣华富贵,而结束本剧;对于剧情不熟悉的观众,恐怕很难接受。这台戏应注明《琵琶记》上本或《琵琶记》折子戏,以免误会。
苏昆六场演出在台湾观众的掌声中落幕了,他的成功在于了解自己的条件,掌握正确的艺术方向,走出自己的特色!但是苏昆「继」字辈演员已步入老年,「承」字辈大多年过半百,「弘」字辈还有十余年的黄金生涯,如何扎深功底,在美丽的年华中发挥灿烂的艺术生命,値得深思;苏昆更应积极培养下一代,永续典雅的苏州昆剧的艺术生命!
文字|洪惟助 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