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原音创作在二十世纪仍是实验性的音乐,但随著科技的进步,新的创作技法不断地开发,音乐的构思也随之变化。在全球各大学的实验室里,这种结合科技与声响的实验,持续地被作曲家运用在作品里,蔚为一股风潮。
「电子原音音乐」(electroacoustic music)不只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也是当前、甚至未来的新音乐/前卫音乐/学院派现代音乐的主流。英国作曲家/学者Simon Emmerson在 The Language of Electroacoustic Music 一书中也说过:「electroacoustic music 是西洋音乐在二十世纪中唯一真正具有原创性的进展」。可是我们竟然连个恰当的、像样的中文译词都没有。怎么回事?这里头有很复杂的原因。
必也正名乎
不用去翻字典或去找别人试过的译法:「电声音乐」,绝对是 "electroacoustic music"一词错误至极的译名!为什么?「电声」二字的确是对 "electroacoustic"—词的原始意义的正确译法。 "electroacoustic"为一物理名词,最早原意是指以电气方式发声,或以电气方式再现一切声音的录音纪录。因此,若引用这词的本义,那么我们一辈子听到的音乐,从巴赫到摇滚乐到排行榜流行金曲,绝大部分全都是「电声音乐」,因为除了面对面地听现场真人演出以外,我们听到的音乐全是出自再生音响的扬声器、耳机等 electroacoustic 电器。
然而让问题更复杂的是,部分现代音乐专家学者与创作者往往将 "electroacoustic music"定义为纯粹电子音乐及其一切的后续发展。这种笼统含混的定义其实也不完全正确,也就像单单地检视 "electroacoustic"这个单词的字根同样地毫无意义、毫无用处。
务实地来看,我们应该检视"electroacoustic music"一词作为一个音乐流派,一个乐类名称,到底今天的音乐圈如何具体地使用。明显地,在各种杂志、宣传、学术文字中,我们读到的 "electroacoustic music"全都是指以电子技术及效果处理原音(acoustic sounds)而作出的「正统」、「学院」的音乐作品。
再仔细研究世界上几个挂名electroacoustic music 的组织,比如,「加拿大 electroacoustic music 协会」(Canadian Electroacoustic Community - CEC),「美国 electroacoustic music 学会」(The Society for Electro-acoustic Music in the United States - SEAMUS),「德国electroacoustic music 学会」(Deutsche Gesellschaft fur Elektroakustische Musik - DegeM),英国的Electroacoustic Music Association of Great Britain,可以发现,它们的成员清一色全是当前各大学及学术机构的教授、研究员、研究生,及少数独立的严肃音乐作曲家。
因此,从这个名词的应用及更重要的实际作品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的结论是,"electroacoustic music"乃狭义地专指学院派作曲家以电子(electro)技术处理原音(acoustic)声响素材而作成的严肃音乐。
这个结论包含两个重点,第一是技术上的,即电子处理。然而在今天的后电子时代,没有音乐制作过程不用到电子技术。特别在个人电脑时代,一切电子技术又已全面电脑化;电子或电脑处理、硬体或软体处理、类比或数位处理的区别已难划分。也就是说,"electroacoustic music"的制作技术/工具与今天各类流行、半流行、不流行音乐的制作技术/工具大同小异;因此,这种特殊音乐类型的决定性特质显然不在于它的技术层面,而在于其美学态度及传播管道。换句话说,"electroacoustic music" —词的重点主要还是在「正统」、「学院」、「艺术」、「严肃」音乐这个面向上。
进一步说得明白些,"electroacoustic music" 是指以 "acoustic"(原音,非电子)的原始声音的录音为原料素材(乐器或非乐器的任何声音,自己或甚至别人的音乐录音),经过电子硬体或采样器或电脑软体的各种处理和调制/调变(modulation),再加以混叠而成的音乐。
而这「调变」就是它的关键!调变的基本手法有移调、反行、时値调变(拉长、压短),循环反复,剪接拼贴,及各种类比或数位的声音讯号处理。同样用一滴水声或一颗弹珠的蹦跳声,各作曲者用的调变硬体软体和技术方法,尤其是创作意向,可能有天壤之别,而风格及内容上无限大的变化空间,也由此而生。
相关的乐类
Electroacoustic音乐与其他常听到的乐类名词,如具象音乐、电子音乐、电脑音乐、声音艺术等等有极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有相当大的重叠和交集,但其实又各有不同的侧重。在此急需先了解 electroacoustic音乐与这些绝对相关又常相混淆的乐类名称间之区别:它与正统「电子音乐」(electronic music)的区别在于,电子音乐不用外界的 acoustic 原音作音源,只用合成器,或是波形产生器发出的纯电波震荡,但是,两者的后期调变及混音等加工方式可以是完全相同的。
「具象音乐」(musique concréte)与electroacoustic音乐两者间有极大的交集,后者包含大部分的前者。而它们的区别在于:具象音乐注重以大段的原始录音为音乐中心,不一定要掩饰原始材料出处,反而著重于聆听人们周围的各种声响和由其组合拼叠而生出的趣味,调变和混音在具象音乐里占次要地位;而electroacoustic音乐则可能会把原始材料变化到你完全听不出是 acoustic 而误认为是纯电子音乐的地步。另外,具象音乐里,原音素材通常由作曲者亲自录集。因为具象音乐对作曲者和听众来说,都是极注重「听」的过程,不像 electroacoustic音乐,重点往往是在「玩」声音的调变。
「电脑音乐」(computer music)注重软体的程序(algorithm),或是控制下的偶发(indeterminacy/aleatory),或是创新的控制介面(alternate controllers,如感应手套、红外线遥控、温度光线距离运动压力等感应控制器),或是现场演出乐器与电脑软体间的互动(如现场小提琴的声音接收后再即时输入电脑经处理后再混入全局)等等。然而绝大部分是利用电脑加以数位讯号处理(DSP: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或合成而作出来的 electroacoustic音乐,也可称为电脑音乐;在这时两者互通、同义(圈内人常简称作ea/cm:electroacoustic /computer music)。
"Electronica"(半流行电子音乐)可能很流行、很舞曲、很ambient(注1),虽然electronica 的边缘也包含了小部分半学院/跨学院创作者的作品,但整体来说,不论听众层和作者层都是相当不同于electroacoustic音乐的。
「声音艺术」(sound art)应该是最广义的听觉艺术的总称,其内容和创作法包罗万象。相比之下 electroacoustic 音乐较为学院、较保守,狭窄得多。
现在应该说明的是,「电子原音音乐」也不是 eletroacoustic music 一词的妥切译法。虽然它可能是与今天 electroacoustic music一词的实际用法/实质意义最接近的,但笔者认为我们对eletroacoustic music 一词的中译宁可从缺,留白。说、写、读都没有认真地「听」来得重要。
聆听的艺术
五十年前起开发的「具象音乐」所领导的音乐大潮流,无疑是人类音乐史上最重大的突破,它冲破了几千年来人们把听觉艺术全权交给人造乐器作为唯一美学及情感代理的狭境。此一新潮流的表层意义可说是大幅地扩展了人类音乐表现的宽广度,而在更深层意义上,它其实彻底改变了人的聆听态度。
而 electroacoustic 音乐作为一种经过具象音乐的洗礼而再回头走向传统音乐的艺术形式,可以说是在学院的「体制内」改革成功。它的内容不见得一定要像传统现代音乐那么抽象冷酷,它可以感人,可以富戏剧性,也可以有很强的叙述性。它本身所蕴含的音乐可能性是无限的。
不过人们刚开始接触到 electroacoustic音乐时的第一个反应往往是:只是一堆声音嘛!这就好像说「传统音乐、流行音乐只不过是一堆音符嘛!」一样地肤浅荒唐。传统音乐就是音符的艺术,现在/未来音乐也就是声音的艺术。现在的新音乐当然是讲求音色变化(而非音高变化),讲究聆听(而非演奏),这其实也是西洋艺术音乐从魏本(Anton Webern )一直到Penderecki的路线往下的一贯发展,并无突兀。原理就是这么简单,而艺术本体却是那么复杂!幸好,electroacoustic 音乐比起其他较保守老旧的学院派现代乐来说,听起来可是容易多了。就是凭直觉欣赏,或说是感性也没错,更何况它表现的内容可能本身就较活泼有意思。
我们听听过去这五十年来的electroacoustic 音乐大师的经典代表作品,比如:武满彻的 Vocalism:Ai(1956)及《水之乐》(1960);Iannis Xenakis 的 Concret PH(1958);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的《少年之歌》Gesang der junlinger(1958)及《世界国歌》Hymnen(1967);Jean-Claude Eloy的《乐之道》(1978);佐藤聪明(Somei Satoh)的 Mantra(1986),等等。这些音乐的撼人境界及美学思想都不是以音符为本位的传统作曲法可以梦见的。
除了这些现代经典之外,若想亲耳具体了解当下全球 electroacoustic 音乐的现况,最方便的入门唱片莫过于美国音乐家 Naut Humon主编的大型选辑A Storm of Drones: the sombient trilogy(美国 Asphodel 公司一九九六年出版),其内容包括各音乐先进国家的学院、非学院及跨学院代表作曲家的作品。更多的代表性实际作品可以在加拿大的 empreintes DIGITALes 唱片公司及法国具象音乐研究所(INA/GRM)的出版品中听到。
今与昔
过去数十年中,electroacoustic 音乐主要在亚、非、印以外各地的学院圈内运作。早期只有全球少数几个大型电子音乐研究室才能提供稀有器材供极少数学院菁英进行创作的情况,这种状况在个人电脑开始普遍时出现大幅扭转,全球各主要大学音乐系纷纷成立electroacoustic 音乐创作中心。目前electroacoustic 音乐重心分布于欧洲、加拿大、美国、南美洲、北欧各国、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音乐院系。其普及情况是我们国人难以想像的,尤其是中南美洲各小国对于electroacoustic 音乐的研发特别带劲,比如二〇〇一年的「国际电脑音乐学会年会 ICMC2001」就在古巴举行。
这类狭义的 electroacoustic 音乐长年来一直在学院内部封闭地发展。因有各种大型的国际性比赛、奖赏、会议,加上校内师徒相授,倒也能在学术圈内部做到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然而在Xenakis、史托克豪森与Eloy 等大师退去之后,本来一直走在前卫艺术最尖端的 electroacoustic 音乐,今天却冷却下来,大部分作品今天是出自大批的学院教授、硏究生兼作曲家之手。这种与艺术前线脱节的特殊生态造成为了参赛获奖、为炫耀繁复技术而创作出十二分钟长度之八股作品。在这类作品中我们实际听到的结果往往是分不出国界,分不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曲与曲之间差别的类同性作品。这以加拿大、美国、法国的学院作品为代表(如 empreintes DIGITALes 唱片公司的出版品)。这类 electroacoustic音乐不再走在原创艺术前缘;虽然它已成为国外现代音乐作曲系教学的主流,成为全球各作曲大赛的主要乐类,但它其实已沦为博物馆音乐。这种学院派作曲可说继十二音音列走入死胡同后,又进入另一危机(或同一危机?)的现代音乐。
当下与未来
然而electroacoustic音乐在今天及未来真正的重要性,在于它正在学术圈以外快速地发展、四面扩散。Electroacoustic 音乐的尖端技术及手法在近年早已大量普及并深入各类音乐核心,包括流行音乐。不只是从美国的 Cher到俄国的 Alla Pugacheva 等歌星的流行金曲,更在于横跨严肃与流行音乐的乐人Matmos 等的受欢迎而被认可。像采样器音乐、turntablism 唱盘音乐也就是使用具象声音处理最浅显的例子。(注2)
今天最原创的新音乐,真正的先锋(前卫之意,Avant-garde)音乐艺术,就是那种介乎学院electroacoustic 音乐、具象音乐、电脑音乐、即兴音乐、声音艺术之间说不清楚,却听得一清二楚的东西。像当前各大主要前卫音乐唱片厂牌如:英国的Touch,德国的Mille Plateaux,奥地利的Mego,法国的Sonoris,日本的 Digital Narcis,爱尔兰的Fallt,美国的Ground Fault,等等之类的作品中,所呈现的就是统合学院内外、音乐语言及表现力大幅度扩展的样貌;而推动这整个历史洪流前进的关键,说穿了,也就是electroacoustic 音乐。
延伸聆听与阅读:
A Storm of Drones(3-CD compilation, Asphodel, 1996)
http://www.empreintesDIGITALes.com
http://www.electrocd.com
http://www.ina.fr/grm
http://www.computermusic.org
http://www.icmc2002.org
http://www.fallt.com
前味音乐电台 http://www.subborg.com
前卫音乐网 http://www.sinologic.com/newmusic
姚大钧,〈新新前卫电子音乐剖析〉,《摇滚客》复刊第二期。台北:水晶有声出版,2000。
Simon Emmerson, ed. The Language of Electroacoustic Music. London: Mcmillan,1986.
注:
1. 一种流行于九〇年代的舞曲风格,其特色在于放慢舞曲的速度,并与环境的声响融汇在一起。
2. 关于学院派 electroacoustic 音乐的重大影响及贡献请参见拙作〈新新前卫电子音乐剖析〉。
文字|姚大钧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