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黑骑士》,威尔森与威兹(及布雷南)合作的《胡锡后传》更见洁净与升华,故事角色不只是正邪与善恶的二分,却来个扭转辩证,才让人更觉悲从中来。怪形怪相的角色都以己欲为道,在绚丽艳亮布景下狂欢作乐,欲望肆滥;胡锡与小儿却以最净朴的「人性」存在,承受生命的不幸。邪与善,正与恶,如何得解?
庄子曰:「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亚里士多德亦曾提出悲剧角色的命运「逆转」论。以相对作辩证,从逆流里奋斗,或许比顺流里发迹要来得深刻;但从欢愉里渗透悲哀,更见忧戚凄怆。
看《胡锡传》,总会想像胡锡是个愚弱的男子,一个被差遣的小兵,出卖身体作医学实验,神经错乱弑杀偷汉的妻子……。但这故事落在罗伯.威尔森(Robert Wilson)和他的音乐拍档汤姆.威兹(Tom Waits)的手上,便变成了《胡锡后传》Woyzeck After Geroge Buchner(注),由丹麦的「贝蒂.南森剧团」(Betty Nansen Theatre)上演一场狂耍的瑰丽悲剧,在不屑与之为伍的群众里,胡锡变成最有人性的「人物」。
威兹曾说过:「我喜欢用美丽的歌曲,来说可怕的事情。我们都爱从漂亮嘴巴里听到坏消息。」剧场里的乐队奏起音乐,演者与木偶猴子在大木马下逐一列席台前,如自报家门的唱著疾世轻曲,以巡游狂欢预告悲惨故事的来临……
Misery's the River of the World
Misery's the River of the World……
Everybody Row! Everybody Row!
(痛苦是世界的河流……我们高唱罢!)
最人性化的角色,也最不幸
《胡钖传》是布克纳(George Buchner)于一八三六年改编真人真事的遗作,章节的完整性与次序无法考证,却被誉为现代剧场的首部经典。「贝蒂.南森剧团」重新改编文本、重排序次,并增加新的角色如与胡锡及妻子玛莉各说各话的傻子,也加上了如胡锡不住向场外的热舞女子投以温柔和玛莉偷汉后的失神与张惶等情节,更凸显了胡锡故事里的非常欲望世界。
在一个个几何框框前,军官、友人、妻子、邻居与军乐队长等人,穿上不同色彩的衣裳,一张张白脸上胶著黑发,摆动僵硬的肢体逐场现身。相对于平实温柔的胡锡,他们阴阳怪气地说话,又或唱著诡异呢喃的乐曲,如同一个个性格扭曲的欲兽──一派霸气却又体弱的军官、一唱一和的连体怪侠医生、以冷傲冰霜作态且抛媚调情的妻子、尖声高歌说闲话的邻居……。没得到上帝赐福的小儿,就如父亲般梳一头自然短发,默不作声地走动;胡锡为军队工作劳碌奔跑,言寡智睿如乱世里的一道清流。在众人喧闹狂欢揭开全剧序幕之后,他已在营役奔跑,承受他人奇异的目光。最人性化的人物,却在世上承受最不幸的痛苦;怪不得全剧高唱:「痛苦是世界的河流」(Misery's the River of the World)。
怨世歌曲诠释不堪人生
威兹继《黑骑士》(Black Rider, 1991)及《爱丽斯》(Alice, 1992)之后再与威尔森合作,并与其妻凯萨琳.布雷南(Kathleen Brennan)共谱曲词,配合威尔森简约艳眩的剧场视觉,以诙诡阴郁却又轻快的怨曲,展现了一幕幕围绕胡锡的离奇场景。威兹一向善以沙哑而阴沉的嗓音,如怨世的酒鬼演绎活泼又狂野的乐曲。在《胡锡后传》里,这些夹杂钢琴、笛、风琴与吉他等的疾世怨曲,在一群风格化的角色诠释之下,更造就了不少忧惙的场面。「上帝不在了」、「不相信好人到天堂,事物归西都到地狱」……他们都在嘶吟欲望,也深谙邪恶宰世的道理;道德仁义算甚么,世事不尽如人意,寻欢作乐更释怀。那厢胡锡温柔地唱咏对妻子的深情,这厢军官隐约揭示玛莉的奸情时,旁人又无情地轻佻高唱。那时而活泼跳跃、时而宛若歌谣的唱曲,不但造就了演出的节奏,更突出了胡锡一生里的喜乐悲伤。
相对于《黑骑士》,威尔森与威兹(及布雷南)合作的《胡锡后传》更见洁净与升华,故事角色不只是正邪与善恶的二分,却来个扭转辩证,才让人更觉悲从中来。剧终时胡锡弑妻后自尽,傻子与邻居哄小儿入睡,又像预示了另一「人性」存在的伤痛。怪形怪相的角色都以己欲为道,在绚丽艳亮布景下狂欢作乐,欲望肆滥;胡锡与小儿却以最净朴的「人性」存在,承受生命的不幸。邪与善,正与恶,如何得解?
注:
丹麦「贝蒂.南森剧团」《胡锡后传》于二○○○年首演。本文所述的《胡锡后传》与附文所述的《伽利略》均为英国伦敦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er)的国际剧场系列(BITE)节目之一。
参考网址:
「贝蒂.南森剧团」(丹麦):http://www.bettynansen.dk/
罗伯.威尔森:http://www.robertwilson.com/
汤姆.威兹:http://www.officaltomwaits.com/
巴比肯艺术中心的国际剧场系列(英国):http://www.barbican.org.uk/bite/
延伸阅读:
本刊第64期,鸿鸿〈黑骑士的奇幻之旅〉,p.72~78,1998年4月。
文字|魂游 表演/媒体文化研究及创作人
顺流.逆流?
玛丽.齐玛曼与菲利浦.格拉斯的歌剧《伽利略》
看伽利略的生平,会想像他是个不惧强权、追寻真理的科学家,不但发明了天文望远镜,也勇于发表被视为异端的科学理论,遭致众叛亲离。这故事落在「古德曼剧团」(The Goodman Theatre)和菲利浦.格拉斯(Philip Glass)、玛丽.齐玛曼(Mary Zimmerman)的手上,就成了一个倒置叙事的歌剧《伽利略》Galileo Galilei(注)。
歌剧由伽利略晚年双眼失明,守在天文望远镜旁反思一生而开始,一直逐幕倒叙:在其女儿主持的修道院前忏悔撤回地球绕太阳而自转的理论(而非如教会支持的地球中心论)、女儿写信给他支持鼓励、面对教宗的指控、高峰时所写《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作中人物栩栩如生地讨论和示范自由落体和地球自转的道理、年轻时与后来成了教宗的Barberini结成友好、在教堂看见摇摆的灯火而按著女儿的脉搏测数钟摆的周期、年少时向女皇呈上他发明的天文望远镜等场景,最后回到孩童时看父亲创作歌剧(伽利略父亲Vincenzio Galilei乃早年歌剧的始作俑者之一)作终结。
格拉斯也曾经与威尔森合作《爱因斯坦在海滩上》(Einstein on the Beach, 1976)。歌剧《伽利略》简洁的音乐里,谱上了从历史文献(如教会对伽利略的判词、著作、给女儿的书信等)想像而来的曲词,演者高低错落的歌唱,场景也加插了不少钟摆、物体自由坠落与星际宇宙的意象,甚至是变化投影于布景的曲词画面。故事的倒叙至一场忠仆被主人刺瞎双目的「歌剧中的歌剧」(Opera within the Opera),作为整出戏形而上的终结,如追索伽利略在科学与宗教信仰、生存与知识追求之间的奋斗坚持。只是一味地倒退,却使歌剧的呈现显得单调隐诲;失去相对的顺行,逆流的生命反而缺乏了激荡。当逆流来得顺溜无碍,平淡无常,伽利略穷其一生的反省和挣扎又如何凸显意义呢?(魂游)
注:《伽利略》于二○○二年首演。
参考网址:
「古德曼剧团」(美国):http://www.goodman-theatre.org/
菲利浦.格拉斯:http://www.philipglass.com/
延伸阅读:
1.本刊49期,余怡菁〈极简领航者,前卫开创号──菲利浦.格拉斯〉,p.4~8,1996年12月。
2.本刊51期,特别企画「菲利浦.格拉斯」,p.44~53,199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