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音乐展法兰克福乐器展,在今年三月间不只吸引了1465家厂商参展,同时还在会场颁发德国乐器奖与法兰克福音乐奖。(Messe Frankfurt 提供)
艺知平台

奖多金也多,艺术一片蓬勃

德国表演艺术奖概观

根据波昂文化研究中心两年前出版的艺术奖手册所载,德国艺术奖的数目高达三千一百零九个,内容涵括艺术的多个领域;发出的奖金总额高达台币十八亿元,足以说明艺术奖在德国艺文生活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根据波昂文化研究中心两年前出版的艺术奖手册所载,德国艺术奖的数目高达三千一百零九个,内容涵括艺术的多个领域;发出的奖金总额高达台币十八亿元,足以说明艺术奖在德国艺文生活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每天打开德文报纸的副刊(Feuilleton),首先映入眼帘的常常是某艺术奖得奖者相关的报导与评论。如果想要近一步深入了解,翻开由德国联邦文化新闻事务专员署(注1)所赞助、波昂文化研究中心在两年前所出版的艺术奖手册第四版(注2)来看看,则可能真的会被德国艺术奖的种类与数量吓一跳:该书将艺术奖细分为跨领域、建筑与古迹保护、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设计摄影与艺术手工、电影、文学、媒体与出版、音乐、社会文化(注3)与其他等类,详列各奖成立年代、举办目的、给奖机制以及历年得奖者名单等资料。涵盖比赛、光计奖名,该书总共收录了全德的三千一百零九种艺术奖!比较一九九四年出版的该手册第三版上的记录,德国艺术奖的数目在短短的六年里增加了百分之四十,总发出奖额也增加了逾百分之六十达到一亿马克(约合台币十八亿)。这些发展足以说明,艺术奖在德国的艺文生活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高额的奖金与传播效益

出版德国作家葛拉斯(Guenter Grass)作品的出版商Gerhard Steidl曾说:「自从诺贝尔奖宣布以后,葛拉斯的书就一口气多卖出了三、四倍。」这个现象除了归功于诺贝尔奖举世公认的崇高地位外,也证明了大奖在媒体时代无远弗届的传播效益。德国工业钜子西门子(Ernst von Siemens,同名公司创办人的孙子)于一九七二年创立西门子音乐基金会,并自一九七四年以来年年颁发「西门子音乐奖」奖励一位作曲家、音乐家或音乐学者。由于其奖额相当高(今年有十五万欧元,约合台币五百五十万元),媒体曝光率也高,在欧洲一向素有「诺贝尔音乐奖」之称。比起其他同性质的奖项,「西门子音乐奖」大多颁发给已经功成名就的音乐人士:从第一届的得奖者英国作曲家布列顿、第二届法国作曲家梅湘、第三届俄国大提琴家罗斯托波维奇、第四届德国指挥家卡拉扬,到今年得主德国作曲家里姆(Wolfgang Rihm),近三十年来的得奖名单就像是西方近代音乐界的名人录。从奖的性质来看,与其说是用奖金来鼓励音乐家持续创作不坠,倒不如说是用奖的名气来肯定其终身成就,对于获奖者的专业地位有锦上添花之效。该基金会也热心赞助致力于当代音乐的青年作曲家、演奏家、音乐团体以及音乐节(如多瑙尔兴根音乐节)等,奖助音乐学著作(如华格纳和荀贝格作品全集等)出版,预计今年将发出总额一百三十万欧圆(约合台币四千五百万)的赞助金额。平时热心参与现代音乐会的欧洲听众,不难在节目单上发现感谢该基金会赞助的文字与基金会的标志。

年轻艺术家的阶梯

年轻的作曲家尚默默无名的时候,参加作曲奖不失为成名的好办法,除了增加一笔额外的收入,也可借此获得机会得到乐团的委托创作。自五○年代起每年在
南德大城斯图加特举办的青年作曲奖,至今已经迈入第四十七个年头。许多当年的得奖者如拉赫曼(Helmut Lachenmann)、路兹其卡(Peter Ruzicka)、里姆等人,现在已经成为音乐学院的老师和专业作曲家而获得普遍的肯定。其参奖规定相当宽松,任何居住在德国的青年作曲家都可以缴交两件长度从十到三十分钟、不限编制和曲风的作品。除了斯图加特市的音乐总监(注4)、一位现代音乐研究机构的代表、三位作曲家、一位音乐学家外,西南德公共广播公司(SWR)、音乐学院也各派一名代表加入评审团,负责审视匿名的总谱或电子音乐的录音等。德国另一个权威的作曲奖「汉堡巴赫奖」,其候选人是由评审团成员自行提出,交由全体评审专家表决选出。每四年一次获奖的作曲家大多已经备孚众望,就如同该奖章程开宗明义的说明:「得奖者之作品必须符合该奖赐名者巴赫对音乐的严苛标准。」每年汉堡巴赫奖颁发同时,也以奖学金五千欧元的名义表扬一位青年作曲家,例如旅德中国作曲陈小勇就曾在一九九五年获得该奖学金。

蓬勃的市场与热络的讨论

不论从剧院的质还是量来看,德国应该是全世界发展最全面和最多元的国家。全国目前一共有一百六十家常设的公共剧院(包含舞台剧、音乐剧场、舞蹈剧场等),每年每一家平均都至少有二十种不同剧目的演出。其中光舞台剧这几年里每年平均就有两百部以上的新剧作首演,要怎样才能在短时间里一窥德语系剧院当下的艺术生态与趋势?大概从每年五月剧场界的重头戏柏林「戏剧汇演」里,七位评审一季下来所看过的两百七十五个新制作(以今年为例)中所邀请来柏林客座的十个制作,可以约略看出个端倪。往往一个剧院同时有两三部戏同时受邀(例如今年的汉堡Thalia剧院和去年的苏黎世剧院),引领风骚。每年二月「戏剧汇演」的「得奖」名单公布前后,不仅剧场屏息等待,报纸副刊上剧院总监与评审、评论家的笔仗也从来没有停歇过,此地剧场人的传统在此表露无遗(注5)。去年
评审口味偏向摩登与创新,没有受邀的老牌导演柏林剧院(Berliner Ensemble)总监Claus Peymann乾脆在自家办起一个「唯一正牌的柏林戏剧汇演」,引起一番议论。「戏剧汇演」今年正好开办四十周年,相关活动如「剧作市场」(Stueckemarkt,由剧作家朗诵新作)、研讨会、戏剧奖如「柏林戏剧奖」、「Alfred
Kerr表演奖」的颁发等活动盛大举行,加上公共电视如往例全程现场转播演出,联邦政府也已经正式从柏林市政府手中接管所有的经费支出而使得财务无虞,
柏林「戏剧汇演」在未来肯定还有相当大的发展可能性。柏林出版的重要歌剧月刊《歌剧世界》每年十月间出版年鉴,除了几篇专文介绍当季音乐剧场的大势外,
还邀请德语区与伦敦、纽约等地的艺文记者和专业乐评家以短评来票选当季最佳剧院、制作、导演、歌手、指挥、乐团,以及印象中最烂的演出、年度败笔等
等。由于过去德国的歌剧院只须面对地方政客和票房的压力,而这几年来「年度歌剧院」的票选才开始受到一般报纸艺文版的重视,该选拔活动对促进歌剧院间的竞争到底能达到什么效果,还有待观察。

另类奖项

当然,如果对促进商机有所助益的话,有些奖还是值得去争取。由联邦经济与科技部主办的德国乐器奖,就是这样的一个奖。每年主办单位选出两项乐器(例如明年是大提琴和单簧管),全德各地的乐器制造师傅都可以将乐器寄去参加竞赛。首先由位于Zwota的乐器制造研究院以仪器测量乐器的物理数值;接著将乐器交给五位著名的器乐家试奏,由他们各自选出心仪的乐器;最后一个阶段,由一位专家检视乐器手工的细密与完成度。如此兼顾客观、主观及手工三道标准,由专家组成的委员会选出总成绩最高的乐器。这些得奖的乐器师傅虽然在法兰克福音乐展举行之际,风风光光地只得到一张荣誉状,不过得奖的宣传效益和随之而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对于追求卓越的乐器制造者来说应是相当的鼓励。

无关面包,但求光环

有些奖大家不会抢破头去争取,不过拥有其头衔的人大概都会与有荣焉,柏林艺术学院成员即是一例。「『学院(Akademie)』这个字是指艺术家的集会。在某一定时定点下,彼此交换对艺术的尝试、观念和经验,从对方身上学习,以求接近完美无暇(Vollkommenheit)。」德国雕塑家Chodowiecki在一七八三年以这段话来描述他理想中的学院,听起来就像是艺术家的同仁会。像这类艺术、学术「群英会」受宫廷资助的组织,在欧洲各地,尤其在罗马和巴黎,有很悠久的传统。

同样历史可以追溯到布兰登堡选帝侯菲德烈希三世一六九六年所成立的「画家、雕刻家及建筑家学院」的柏林艺术学院,到了十九世纪末也和其他「学院」一样开始逐渐失去了「教学」的功能,而成为一个国家(当时是普鲁士)艺术界菁英的汇集之地,受到国家的保护与政治势力的尊重。德国另一个重要的「学院」巴伐利亚美艺学院,也可以追朔到一八○八年在巴伐利亚王国成立的「皇家艺术学院」。这两大学院今日除了具有政府文化施政咨询的角色外,平常举办展览、演讲等艺文活动,并收藏有大批艺术家身后留下的完整手稿和作品集。学院成员采荣誉制,除了办活动的车马费与出版费用外并不支薪,不过能获选入「院」,代表了国家对艺术家个人成就的肯定和表扬。许多在德语文化圈里活跃的外国籍艺术家也是柏林艺术学院的成员,连前任和刚选上的学院主席都不是德国人,这一点当视作当年「学院」理念的高度实现。赠勋仪式最早起源于军队。一八四二年由普鲁士国王菲德烈希.威廉四世所始创的学术与艺术最高成就勋章,至今仍维持获勋总人数三十人的传统,可说是德国学术界与艺术界最高的荣誉之一。当时国王放任其学术顾问大学者亚力山大.洪堡特(Alexander von Humboldt)主导并提议人选,结果连具有共和国思想的义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也赫然名列榜上,这个包容的传统至今仍然维持不坠。

艺术奖的定位与意义

从以上这些艺术奖的概观中,我们可以体察到艺术生态长期发展的轨迹与趋势、世代交替的速度、成名艺术家的续航力,以及文化多元化与国际化的程度。而甚至法治国家的完成度,与媒体大环境的成熟度,我们也都可以从不同面向的观察找到一些指标和线索。不过,奖金或奖名和奖的地位和公信力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奖的数量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也不一定就成正比。针对德国目前艺术奖「泛滥」的情况,艺术奖手册第四版总编辑Andreas Wiesand在序言中就指出:「出资者的威信、给奖目的的原创性、评审的声誉、以及过去的获奖者等等,共同建立了Pierre Bourdieu所说的『象征性资产』;这些没有办法用物质衡量的价值,应该比奖额受到更多的重视…我们需要更清楚的方向感,甚至一种艺术奖的「品质管制」。」不论最初的出发点是为了商业利益、企业或城市的形象、或对历史与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一个艺术奖在历经数年、数十年后仍能持续发挥影响力并达到普世的认可,还是得靠在某专业领域上长久耕耘的成果。也就是说在艺术创作、观众参与、媒体评论与批判以及知识界等人士所共同经营出来的丰润土壤上,才有可能开出艺术奖灿烂夺目的花朵。

文字|林育立 音乐文字工作者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注:

1.Beauftragte der Bundesregierung fuer Angelegenheiten der Kultur und der Medien(BKM),直接隶属于联邦总理的联邦文化专责机构,位阶相当于我国的文建会。

2.艺术奖手册第四版:Handbuch der Kulturpreise 4,波昂Zentrum fuer 
Kulturforschung(ZfKf)2001年出版。该手册并另外收录了欧洲其他国家共五百余项的艺术奖。前三册分别在1978年(728项奖)、1985年(1115项奖)以及1994年(1701项奖)出版。

3.社会文化:Soziakultur。没有政府主动介入或长期赞助,而是由地方或个人自主举办艺文活动者,皆可算入此类。目前全德各地约有四百所
此类的表演场地,供地方人士聚会与交流。

4.音乐总监:Generalmusikdirektor(GMD)。早期在德国用Musikdirektor(MD)来称呼城里音乐活动的总负责人,负责领导剧院、交响乐团或教会合唱团等城里最重要的音乐活动,例如巴哈当年就是莱比锡市的MD。后来大城的MD、或大城里歌剧院的音乐总监也被称为GMD,例如我国旅德指挥吕绍嘉就是汉诺威下萨克森邦国立剧院的GMD。

5.用制作戏剧来做社会批判可说是德语系剧院重要的传统之一。像这种含有「遴选」性质的「颁奖」的活动,往往被富有批判力的进步剧场人士讥讽为大拜拜。而且在德国,任何由「中央」(这里指联邦政府)补助或主办的文化活动如「戏剧汇演」等,常会陷入「剥夺地方文化自主权」的原罪而受到质疑。不过争议愈高,新闻也炒的火热,反而引起更多的兴趣与注目。今年「戏剧汇演」预售票一下子就被抢空就是最好的证明。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