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专栏 Columns 专栏

「美好的希望」永存人间!

舒伯特诞辰二百周年有感

舒伯特的一生成为欧洲十九世纪浪漫时代作曲家命运的象征。象征著艺术家在贫穷、不安定的生活中挣扎;生前的作品不被重视,死后才发现他作品的伟大;以及「艺术家为后世而作曲」这种观念的开始。

舒伯特的一生成为欧洲十九世纪浪漫时代作曲家命运的象征。象征著艺术家在贫穷、不安定的生活中挣扎;生前的作品不被重视,死后才发现他作品的伟大;以及「艺术家为后世而作曲」这种观念的开始。

西元一七九七年一月三十一日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近郊的笠芝登塔尔(Liechtenthal),至今刚好两百年,父亲法兰兹.提奥多(Franz Theodor Florian Schubert, 1763-?)是小学校长,音乐启蒙得自于父亲及兄长。一八〇八年进入专门训练宫廷歌手的「皇家教堂学校」(Kaiserlich-Konig-liches Stadtkonvikt)学歌唱及一般乐理,学校的教师则是当时以萨利耶里(Antonio Salieri, 1750-1825)为首的一群出名音乐家。在「皇家教堂学校」里舒伯特的表现出众,他的音乐老师称赞他的音乐才能是「直接由天堂来的」。

依靠「灵感」作曲

舒伯特是个害羞、爱幻想、成天活在梦中的人。从学校毕业以后,就在父亲的中学中任教,虽很想跟父亲一样以教书度日,却不习惯那种被他称之为「机械式、例行公式」的教书度日方式。他成天躱在自己的房间,沈醉在浪漫时代诗人的诗篇里。然而,他所读到的每一首诗,却都在他的手中变成了歌曲;他对旋律的写作天份十足,他的旋律美妙、感人,似乎永远用之不竭。在十七岁那年,只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他就把歌德《浮士德》里的一首诗〈在纺车边的葛丽卿〉Gretchen am Spinnar-de谱写成一首不朽的歌曲。

舒伯特虽然害羞,但是他的才能,以及他对人的坦率,却吸引了一小伙人,这后来被人称之为「舒伯特党」(Schubertians)的一伙人十分欣赏他,除了鼓励他以外,也经常设法在经济以及事业上帮助他。舒伯特在父亲的学校只教了三年书,之后,直到他死前,都是个「无业游民」。在他失业后的十一年间,他靠这些朋友生活,游走于朋友家中轮流的居住。生活在贫穷与友情、希望与失望之间。而这些情感,都成为他写作音乐的泉源,展现在他音乐作品色彩的变化之中。他曾说:「当我要唱一首爱之歌的时候,它变成悲伤;可是,当我要把『悲伤』唱出来的时候,它却变成了爱!」

舒伯特音乐作品中独特的大调、小调调性色彩混合的现象,或许就是这种情感的反映。

提到他如何创作,他说:「我写完一首,接著就开始另外一首!」这种瞬间的灵感,一时的感受,大多只能写出短小的音乐。这种藉著「灵感」作曲,也同时是浪漫时代的一大特点,当时「抒情小品」特别盛行的原因之一。然而当舒伯特无法一口气完成一首作品时,往住就很难继续。这或许可以解释何以在他一生的创作中,仍有为数众多的作品未能完成,而规模较小的歌曲,数量又占最多的原因。令人惊奇的却是,在他短短的三十一年生命中,他的作品数量却高达一千一百五十多首,而且包括了当时所有的乐种。

痛苦的产物却是世人欢喜的作品

随著时日的增长,他年轻时还存有的「希望」逐渐失去,浪漫时代艺术家所感受到的「孤单」或「悲剧性的孤独感」逐渐占有了他。晚年时他曾写道:「没有人能真正感受到别人的哀伤,也没有人能真正了解另一个人的快乐。人们以为他们能接触别人,但事实上,他们仅仅是擦身而过。」

但是舒伯特却能领会,他的痛苦能在艺术中得到倾诉;人们透过艺术也能对他的心灵感受有所共鸣,他曾说:「我的音乐,是我的才能与我的悲哀所带来的产物。我在最痛苦的时候所创作的音乐,却似乎是世人最喜欢的作品!」

舒伯特生命中最后一年的心境忧郁不堪,加上病痛缠身,几位亲密的朋友也都因为远游或结婚,对他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的能够「及时」伸出援手。就在这样的「孤独」、「冷漠」、「阴暗」的心境下,他写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冬之旅》Die Witerreise连篇歌曲集。《冬之旅》连篇诗中的主角,单独走过寒冷、孤独又灰暗的旅程!而这正是他后期心境的写照。

舒伯特的一生成为欧洲十九世纪浪漫时代作曲家命运的象征。象征著艺术家在贫穷、不安定的生活中挣扎;生前的作品不被重视,死后才发现他作品的伟大;以及「艺术家为后世而作曲」这种观念的开始。

西元一八二八年十一月十九日,舒伯特死于维也纳,享年只有三十一岁。墓碑上刻著:

「音乐艺术在此处埋藏了一个丰富的资源,也埋葬了更多美好的希望。」

在舒伯特两百年生辰的今天,虽然「音乐艺术」仍然埋藏了一个丰富的资源,但是「美好的希望」已永存人间!

 

文字|张己任  东吴大学音乐系主任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