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茶馆》在导演林兆华手中,有了充满现代感的门面,还有以不同时代的音响效果来取代传统「数来宝」的背景铺叙;而曾经因为文革禁忌以致不见天日的人物素材,则在新版中得以复活。
节目名称:《茶馆》
演出单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茶馆》
演出时间:6月30日起
演出地点:台北国父纪念馆
卡司与内容:编剧老舍、导演林兆华,演员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何冰等。本剧由作家老舍写成于一九五六、七年间,描述一家北京茶馆历经戊戌政变后、军阀割据期与大陆变色前的人事沧桑。
确定指数:★★★★
因为申办奥运,北京的模样天天在变。胡同一个个被拆了,新建工程的沙石,飞扬成遮天的尘雾,等待绿树生根,为所谓的「破坏式创新」带来契机。
老北京何处寻?如果你看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天下第一楼》、《鸟人》,不妨再进入更老一点的《茶馆》坐坐,品尝浓浓的京味儿。
《茶馆》被誉为中国舞台剧经典,出自现代文学巨擘老舍之手。一九五六年写成的剧本,与一九五二年创立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两者历史加起来刚好一百年。首演于一九五八年的《茶馆》,由焦菊隐、夏淳导演,剧中的主要演员于是之、英若诚、蓝天野、郑榕、胡宗温等人,不仅演活了茶馆中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也用自己的生命相随,与角色交融逾三十载。
一九九二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庆祝建院四十周年,《茶馆》演出的第三百七十四场,全体老演员在谢幕时挥泪向观众告别,宣告此剧封箱。原以为就此成绝响的《茶馆》,终于在一九九九年纪念老舍百岁冥诞时,由新一代演员与导演林兆华挂牌,重新开张。此戏让台湾观众期待多年,去年原本就要来台演出,并可能写下演出第五百场的纪录,可惜因SARS拦阻,今年终于能一偿戏迷心愿。
新的《茶馆》,在首开小剧场先河的导演林兆华手中,有了充满现代感的门面,还有以不同时代的音响效果来取代传统「数来宝」的背景铺叙;而曾经因为文革禁忌以致不见天日的人物素材,则在新版中得以复活。最令观众津津乐道的是,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这些新一辈的演员,表现可圈可点,丝毫不逊于当年的那批老将,让许多老观众放下了心中一块大石,戏剧学者贡敏即予以肯定:新《茶馆》能使新、老「茶客」大体都满意,这就很不容易了。
(本刊编辑 杨莉玲)
延伸阅读
本刊第125期,贡敏,〈留住半世纪来老茶客的心!〉,p.21,2003年5月
口碑档案
箕裘之绍,有其人矣。《广陵散》从此不绝。
──何西来、丛小荷,《北京晚报》,1999年10月
梁冠华是当前人艺中青年演员中的佼佼者,他这次塑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利发,多了几分幽默,多了几分油滑,特别是演到晚年,丝毫没有感到费力,足见一个演员的功力。
──《北京日报》,1999年10月
林兆华执两用中,该保留的尽量保留,有挥洒空间处也绝不放过,所以我们在新版《茶馆》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导演在改革与加工方面的努力。
──贡敏,《表演艺术》第125期,2003年5月
在这间茶馆里,瞥见历史沧桑
《茶馆》是一出三幕话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裕泰」的兴衰变迁为背景,横跨清朝末年、北洋军阀割据、抗日的三个时代约五十年。全剧共有七十多个人物,其中五十个有姓名或绰号,这些人物的身分阶级各异,有前国会议员、宪兵司令部处长、清朝遗老、地方恶势力头子、说书人、看相算命仙及农民乡妇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众生相。
《茶馆》的创作意图清楚,从「裕泰」茶馆的陈设变化,显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和文化特征。开场时,茶客弄鸟、吃茶、玩虫,呈现生鲜活跳的日常面貌,随后出现「侦缉」及「莫谈国事」纸条,一动一静,形成一种压抑的气氛。第二幕中,「裕泰」改装后的「洋气」以及愈写愈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著危机。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还加上一张「茶钱先付」,明指出茶馆入不敷出的窘态,更隐喻了政治现势。(杨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