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茶館

相關文章 15 篇
  • 2022阿那亞戲劇節海報。
    北京

    傳統鄉愁與烏托邦想像並存的北京舞台

    北京表演藝術的繁榮多元,創作力充沛,曾讓人希望無窮。可見的繁榮多元是野蠻生長的生態,專業、不專業的人雜處,各種出乎想像的商業模式,亂則亂矣,但讓人身處於活蹦亂跳的生命力之中。青年戲劇節、大學生戲劇節多是幼稚無章法的原創作品,但你面前的是無窮盡的年輕想法。表演藝術在北京是一個產業,有創作、製作、演出產業鏈中的各色人等,而且人力財力不斷投入。但疫情之前思想控制加嚴,再經過這3年疫情的折騰,現況已可謂一籌莫展。 位於王府井大街上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簡稱人藝)是北京戲劇傳統的基石,是表演藝術永遠的鄉愁。2021年9月,人藝所在的首都劇場東側的北京國際戲劇中心啟幕,說是首都劇場的延伸擴建,但一古典,一現代,頗有繼往開來,開拓新路之意。今年逢北京人藝70周年,期待新館新意,但仍只有線上直播經典,劇本朗讀這些引不起關心的活動,稍顯特別的是6月12日院慶日晚上直播70周年紀念版《茶館》。 相對於人藝保守再保守的鄉愁氛圍,離北京不到300公里海邊的「阿那亞戲劇節」則是烏托邦式的想像。孟京輝30多年來堅持的先鋒戲劇和自由精神在這裡得到無礙的展示:藍天大海的風景線,世界上最孤獨的圖書館,白色禮堂,遊輪劇場,中外導演多部劇目,環境戲劇演讀,與生態環境結合的「候鳥300」計畫一種生活與表演藝術未知結合的想像。可惜的是,因為疫情,6月13日宣布取消了今年的活動。 傳統的鄉愁與烏托邦的想像並存北京,不違和,因為生活裡就需要不同的心境。可惜的是,今年的北京到目前為止並不能讓我們想像太多。

    文字|王泊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演員的庫藏記憶

    難忘那些老演員

    有人問余是之先生最喜歡《茶館》裡的「王掌櫃」,還是《龍鬚溝》裡的「程瘋子」?余先生微笑,淡淡地說:「程瘋子這角色很有意思,他是個知識分子,發瘋了,算是個『文』瘋子,在他眼裡,他不覺得自己瘋了,他覺得是全世界瘋了。」就講了這麼簡單的一句話,我全可以體會了,體會到他在表演詮釋上的聰明。

    文字|李立群
    第175期 / 2007年07月號
  • 劇評家認為,《天下第一樓》中強烈的對比手法,首尾呼應的情結鋪排,是對於《茶館》一次絕妙的模仿和延伸。
    即將上場 Preview 與《茶館》、《雷雨》齊名 北京人藝三大看家戲之一

    歷經興衰起落 《天下第一樓》二十年老店再開

    劇評家認為,《天下第一樓》中強烈的對比手法,首尾呼應的情結鋪排,是對於《茶館》一次絕妙的模仿和延伸,或者說《茶館》本身就是北京人藝的一部活生生的教科書,但《天下第一樓》的成功之處在於它在借鏡之中又有所創新。二十年來,該劇不僅三度重演,巡迴場次將近五百場,還改編為電視劇播出,今年更成為北京人藝奧運演出季的開幕戲碼。

    文字|廖俊逞
    第190期 / 2008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最PAR!

    留住半世紀來老茶客的心!

    新版《茶館》中,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導演林兆華在改革與加工方面的努力。 例如充滿強烈現代感的佈景; 以不同時代的音響效果,取代以「數來寶」來補敘劇情背景的作為; 恢復以往因禁忌而不見天日的人物與素材;不用大幕以及整體節奏之調整等等。新《茶館》能使新、老「茶客」大體都滿意,這就很不容易了。

    文字|貢敏
    第125期 / 2003年05月號
  • 《茶館》具現五十年的歷史興衰。
    古意

    曲折多年,終見老舍經典

    新的《茶館》在導演林兆華手中,有了充滿現代感的門面,還有以不同時代的音響效果來取代傳統「數來寶」的背景鋪敘;而曾經因為文革禁忌以致不見天日的人物素材,則在新版中得以復活。

    文字|楊莉玲
    第135期 / 2004年03月號
  • 賴聲川
    特別企畫 Feature

    賴聲川:讓故事說自己的故事

    我編這劇很單純,就是讓這些故事自己說自己,不搞什麼花樣或特殊的劇場型式;就是故事。光靠故事就很強了。我融合很多偉忠說的故事,十家、二十家人的故事,融合在一起有太多元素可用,如果沒有節制的話,我絕對可以做出八個小時!

    文字|廖俊逞、朱安如
    第192期 / 2008年12月號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繼往開來的華文現代戲劇大師

    一場雷雨,震古鑠今─曹禺

    曹禺先生(1910-1996)過世到這個月,剛好十週年。 中國人一談到現代劇場,沒人不知道曹禺,大家幾乎都讀過或看過他的作品。 文化老人巴金說:曹禺的《雷雨》是一部可以演,也可以讀的作品。 對岸的話劇研究所前所長田本相說:曹禺是中國話劇繼往開來的人物。 透過曹禺,我們可以走進華文戲劇殿堂,順便想想台灣現代劇場的經典在哪裡?

    文字|李立亨、廖俊逞
    第161期 / 2006年05月號
  • 戲劇

    演出新訊:戲劇篇

    人魚的故事,女人的犧牲 用浪漫手法書寫的《人魚愛跳舞》 人魚公主愛上了溺水的男孩,因此放棄了水中的生活,放棄了寶貴的聲音,卻換來她從未擁有的雙腿,也與心愛的男孩結了婚,但婚後的人魚,發現婚姻生活並非她想像中的那般美滿,生了小孩,開始吵架,開始爭執,開始失望與失落,熱情逐漸消失。 後來她開始愛上她的雙腳,愛上雙腳所能做的一切動作,愛上了用雙腳跳舞,她發現只有在跳舞時她才是自由的 外表坊時驗團團長兼導演李建常,透過人魚來比喻女性犧牲了許多事情進入家庭的偉大。藉由人聲肢體工作者謝韻雅與Scott現場的人聲與創作的音樂,以及演員徐華謙的串場敘事,搭配上四名舞者,將女性的成長與找尋自我,運用浪漫的手法,呈現在觀眾面前。 跨界玩空間,演繹愛情觀 《臥虎藏龍皇冠版之愛情遊樂園》 向皇冠十週年致意 《臥虎藏龍皇冠版之愛情遊樂園》由「舞蹈空間」舞者陳冠霖與「水母漂集團」的裝置藝術家陳俊明合作,結合表演藝術、舞蹈、肢體互動、數位影像、實體空間場景裝置等元素的跨領域展演創作,將在慶城公園戶外演出。 刻意選擇在戶外的慶城公園,陳俊明表示將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生活空間,轉換成表演空間,就地取材運用公園裡的涼亭與遊戲區,以電影《臥虎藏龍》的情節為基礎出發,透過舞蹈與肢體表現電影裡的愛情觀,對愛情的欲求,得到與得不到間的微妙關係。 同時還將《臥虎藏龍》改成現代版本,鏢局成了快遞公司,電影中的青冥劍轉換為皇冠,爭奪偷盜青冥劍變成偷盜皇冠,舞者身穿紅衣黑褲,熱熱鬧鬧地為皇冠藝術節十歲生日致意。 一間老茶館,看盡時代滄桑 老舍名作《茶館》終於訪台 由老舍所寫的著名話劇《茶館》,以北京的一家茶館「老裕泰」作為社會的縮影,通過半個世紀(清朝末年至北洋軍國及抗日的三個時代)的世事變化,由劇中出現的七十多個角色演出時代中的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層面,道出時代

    文字|田國平
    第138期 / 2004年06月號
  • 北京人藝《茶館》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華文戲劇百年 兩岸四地燦爛風華

    兩年一度的華文戲劇節今年再回香港,以「華文戲劇百周年」為今年戲劇節的展演主題,頗見主辦者回顧歷史的用心,今年的展演也是歷屆最為豐富的,除了兩岸四地的精采作品,也看到香港本地的戲劇傳承樣貌,同時也展現了傳統戲曲化入現代劇場的新嘗試。

    文字|陳國慧
    第171期 / 2007年03月號
  • 過度「交響化」與「藝術歌曲化」的音樂安排,使得《四世同堂》倒像是中國的音樂劇(musical),而不像是以傳統曲藝為演出基礎的所謂「曲劇」了。
    回想與回響 Echo

    一曲單弦話蒼涼

    北京市曲劇團的團員們有著在台灣不多見,或者說已經看不到的紮實、完整的舞台基礎訓練,不但有傳統曲藝的根柢,更有西方舞台劇的「新」概念,從而在舞台上創造出了一種不失傳統風韻,但卻寫實内斂的表演方式,十分適合用來表現老舍的作品。

    文字|童乃嘉
    第99期 / 2001年03月號
  • 音樂劇版的《荷珠新配》呈現出新世代「只要我喜歡,沒什麼不可以」的偏好和觀念。
    戲劇

    荷珠與茶館 經典重詮兩樣情

    對於原劇精神的掌握和戲劇風格的建立,《荷珠新配》呈現出新世代「只要我喜歡,沒什麼不可以」的偏好和觀念,《茶館》則仍偏向在傳統的框架中尋找新的著力點。

    文字|王友輝
    第140期 / 2004年08月號
  • 林兆華重排的《茶館》,除了舞台設計以傾倒歪斜的門牆取代原版演出時厚重寫實的場景。
    戲劇

    愛上《茶館》

    迷上《茶館》已經十多年,這回讓我開心的,是它還能讓八年級的台灣孩子也迷上。可見不是我情有獨鍾,這玩意兒真能傳世。

    文字|陳浩
    第140期 / 2004年08月號
  • 紀念老舍九十五歲誕辰的紀念會。
    里程碑

    絕活絕唱──念老舍

    今年二月三日是老舍誕辰九十五周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老舍文藝基金會、北京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從一月底到五月間舉辦了一系列活動來紀念這位藝術家。

    文字|陳祖芬
    第19期 / 1994年05月號
  • 老舍夫婦(後排)與長女舒濟(右一)、次女舒雨(右二)、小女舒立。
    里程碑

    老舍和他的劇作

    老舍先生是中國五四以來新文學的開拓者之一。早在二〇年代他就以寫實主義的筆力和幽默辛辣的特色震憾文壇,成爲新文學長篇創作中最早出現的碩果之一。

    文字|胡金銓
    第19期 / 1994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戲劇──造夢的藝術

    我覺得今日中國觀衆之所以對戲劇冷淡,倒並不一定是因爲今昔夢境的差異,而是在物質生活遠較昔日繁華、物質慾望遠較昔日强烈的今日,人們需要的是更爲多彩多樣的夢。

    文字|馬森
    第1期 / 1992年11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ARTalks

    親臨曾文溪的一千種影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與它們的產地

  • 新銳藝評 Review

    集體「母性」與個體「女性」

    評余彥芳《四媽俱樂部》
  • 戲劇(曲)

    紙風車《哪吒鬧龍宮》 1月13、14日兩廳院藝文廣場免費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