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窗」法国系列介绍的「玩物剧场」,事实上不是一个新名词,常见的译名为「物件剧场」(object theatre),举凡利用布偶、球、杯子、食物等物件,呈现戏剧性演出都可称之「玩物剧场」。法国人天马行空的狂想,还有稀奇古怪的「玩」意,带动了表演艺术界再度检视「玩物剧场」,并且衍发了一套套淋漓尽致的创作概念。这次演出的三个剧团,即可让观众们看到法式幽默带来的「玩物」创意。
ROGRAM土哈克剧团《一只带手套的鸟》
TIME 10.8~10
PROGRAM颇带乐妈妈剧团《乌斯男人》
TIME 10.15~17
PROGRAM杰若‧汤玛士剧团IxBE
TIME 10.22~24
PLACE 台北国家戏剧院实验剧场
INFO 02 33939888
两厅院在去年推出了「世界之窗」英国系列,藉著三个创作风格截然不同的小剧场,让国内观众窥探到英国游走于传统与前卫之间的多样文化风貌。此举当然是以管窥天的一个狂想,但是凡事有了「开始」,就能手持一把钥匙打开这扇小窗,然后用力延伸自己,尽情让想像力遨翔,恣意体验异国芬郁的艺术文化。
法式幽默,「玩物」玩出无限创意
今年「世界之窗」法国系列特别介绍的「玩物剧场」概念,事实上不是一个新名词,常见的译名为「物件剧场」(object theatre),举凡利用布偶、球、杯子、食物等各式各样的物件,呈现戏剧性演出都可称之「玩物剧场」。在美洲、欧洲、亚洲蔚为趋势,近十年来,法国尤其盛行。过去「玩物剧场」强调的「物」已被「玩」的创意和技巧取代,「如何玩」才是艺术家热切想要表现的主题。
法国人天马行空的狂想,还有稀奇古怪的「玩」意,带动了表演艺术界再度检视「玩物剧场」,并且衍发了一套套淋漓尽致的创作概念。看似即兴的「玩」意,充满创意与诙谐的肢体与物件巧妙结合,法式的黑色喜剧效果,每每让简单的场景就能造出丰富的视觉意象,除了赞叹演员惊人的功力之外,更令人折服于其无限的想像。
个性浪漫、闲散同时又冷漠、骄傲的法国人,心灵最重要的成分竟然是「幽默」,这种错综复杂的组合,归因于历史洪流下太多种族融合的血液,也因此导致法国人强烈的个人主义,然由经由血液中天生的幽默感,也化解了彼此针锋相对的危机,让个人主义转化成个人的自由思想,形成法国迷人之处。这种与生俱来的幽默感,更使得表演艺术创作者得天独厚的大胆与放肆,用玩乐的愉快心情,严谨的专业态度,诠释最严肃的主题。
回收物件,玩出虚拟文明
「玩物剧场」系列第一个上场的节目是玩「偶」的「土哈克剧团」(Turak Théâtre),艺术总监暨编创米榭‧罗布(Michel Laubu)最擅长将日常生活中唾手可得的物件,制作成戏偶与装置艺术品,并为之赋予全新的艺术生命。
米榭‧罗布出生于一九六一年,七岁开始利用工艺课帮姊姊做一些滑稽的玩笑陷阱,并且运用生活中的杂物与木偶编写了第一出戏。一九八○年,他兴起了创立剧团的念头,于是一九八一年到了南锡市(Nancy)的戏剧研究教学国际大学中心(C.U.I.F.E.R.D.),开始接触东方戏剧,如日本能剧、印度戏剧、峇里岛戏剧,同时在罗克劳实验剧场(Wroclaw)、欧丁剧团(Odin Theatre)与ISTA剧团接受实习和训练,而后在一九八五年创立「土哈克剧团」,开始他的「土哈克文明」发展。
害羞的罗布在玩物剧场与偶戏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之路;利用回收再生的物品,传递古老想像的神话以及自创的语言,并从废弃物件的疲惫残骸中想像它过去的生命,建构一个虚拟文明的记忆与痕迹。「土哈克剧团」所有的展演都是从这样的虚幻考古学中出土,他们建造属于自己的历史和故事。
米榭‧罗布所编导的戏剧,拥有广大的观众群,因为他的每个角色都有许多不同的解读方式,观众十分易于融入剧情。此次带来的作品《一只带手套的鸟》,正是米榭‧罗布在「企鹅时期」研究探索完成的三部戏中的第二部,无论是创意上的表现,还是操偶技巧的细腻,都足以让人惊艳。他自称「企鹅时期」是一段让艺术型态更多元化的研究时期,这三部曲是为了探讨所谓的「企鹅精神」,也就是感觉自己挺直、孤立,像一只戴著手套的鸟。
《一只带手套的鸟》剧中所有的角色,即不同大小的玩偶,果核、橡胶做的脸、旧皮夹克与旧大衣做的身体与配件,都是东拼西凑利用生活周遭的物品做成的,由一到三个不等的演员操纵,造型简单却深具趣味,更重要的是他所虚拟的土哈克文物展,为观众营造了一个老少咸宜的游乐情境,只要亲眼目睹他的玩偶作品,便会惊叹不已。
抽离理性,用身体说圣经约伯的故事
第二个玩「道具」的团体「颇带乐妈妈剧团」( Compagnie La mère Boitel)将演出《乌斯男人》Homme d’Hus。
艺术总监暨编创卡密尔‧颇带乐(Camille Boitel)从十二岁开始,就常在街上一个人即兴表演。十七岁时,参与詹姆斯‧提艾黑(James Thierrée)的《金龟子交响乐》Symphonie du Honneton演出,在这出剧里他目睹法国重要的马戏大师维多丽亚‧查布林(Victoria Chaplin)在舞台上创造难以置信的物体转换和蜕变。在同一时期,他遇见贝奈蒂‧乐拉梅(Bénédicte Le Lamer),一位来自布列塔尼国家剧院( Théâtre national de Bretagne)的女演员,经过两年沟通讨论与创作,终于诞生《约伯》Job这出戏。
卡密尔‧颇带乐是个无师自通的艺术家,早期他进入了马戏团领域,就如他所说:「马戏是一种很直接的艺术。」他喜欢肢体的工作,以及和观众共创舞台的乐趣,但他从维多丽亚‧查布林身上了解到「永远要在稳固的基础下,寻求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新新马戏团发表艺术节」获得肯定后,更让他可以看见自己仍在远方的风景与梦想。
相较于艺术学院出身,舞台经验丰富却有沉重技术理论羁绊的同行,他拥有更宽广的创作自由。他喜欢任感觉自由流窜,胜于为生命加诸意义,于是他闪避自己创作出的张力,反对理性的观看。在《乌斯男人》里,他说:「我要让理智抽离身体,用一种旁白的方式,来阐述约伯故事中的道理」。
约伯为旧约圣经中最苦难的人物,住在乌斯地区。因为撒旦的怂恿,上帝给约伯无限的生命考验:杀其子女,毁其家园,即便如此,约伯依旧对上帝充满敬仰。一开始三个滑稽、荒谬、怪诞的喜剧演员,让观众的笑声不断,之后在一堆令人晕头转向的影像中涌上舞台。舞台上,杂乱未归位的支架,折叠板搭成的桌子、活动椅和横布一地的书籍,约伯在这堆混乱中安置自己,脱轨、不连贯的动作,愤怒没有方向的躯体,背负著世间的不幸。
一个白球,玩出天空海阔
「玩物剧场」推荐的第三个团体「杰若‧汤玛士剧团」玩的是「球」。
杰若‧汤玛士(Jérôme Thomas)曾定义自己是一个善于玩弄物件的人,正如同卓别林、巴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费尔德(WC Fields)与马克思兄弟(Marx Brothers)这些喜剧演员,善于将不起眼的物品用在出人意表上插科打诨,最让人注目的例子就是卓别林在电影《淘金热》中拿法国面包跳芭蕾。
身为得意于马戏团及酒馆的成功杂耍特技演员,杰若‧汤玛士领悟到「登峰造极」的技巧是成为大师的必要关键,所有演员穷毕生精力想要达到的境界,但是除了追求技巧之外,是否还有他所不及的地方?于是汤玛士离开了熟悉的马戏圈,结识爵士乐、现代舞的创作者,他尝试将马戏特技与其他艺术融合,打破创作空间的限制,在各种不同形式的场所与环境演出。因为他一直认为杂耍对他而言是一种与人沟通、创作的语言,就某种程度而言是一种察觉的技巧。
一九九三年他成立了「杰若‧汤玛士剧团」,此次来台演出的IxBE重制其一九九○年于亚维侬艺术节发表的旧作《玩球之物》EXTRABALLE,并由其学生、也是马戏大师贾克‧乐寇学生的西蒙‧安索拉贝尔演出。故事内容十分简单,叙述一个小水手面对著一面宽广的蓝天幕等待启程。
这趟精致的旅程,无需准备太多行李,只要一些小白球及一触即发的魔术,水手动一下手势,给个暗号,或眨眨眼睛,伴和著劳伦斯‧奥立佛(Laurance Olivier)的音乐,为观众创造了一部新的游戏、新的故事。汤玛士的编导将杂耍艺术发挥到极至,已让人无法将之视为一般的马戏。出神入化的操球技巧,无邪完美的芭蕾身形,人与球的脉息合而为一,超越了马戏特技的时空,为观众创造出全新的视觉和听觉享受。超炫技术表达了细腻的情感,使得马戏杂耍的简朴、重复不令人枯燥。
文字|李惠美 国立中正文化中心节目企划部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