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件劇場
-
戲劇 童趣濾鏡下的末日地球
《最後一個星期天》 殘酷日常召喚環保意識
台灣的夏季炎熱已成為發燒話題,當我們一邊高聲呼喊拯救北極熊與生態圈,一邊卻忍不住按下冷氣開關避免中暑的同時,是否曾感到過一絲不安:假如北極熊或瀕危生物就出現在我們面前,我們還會有勇氣做出一樣的選擇嗎? 由比利時夏綠瓦蒂劇團(Chaliwat Company)、焦點劇團(Focus Company)合製作品《最後一個星期天》(Dimanche)(編按)將氣候失控後的極端災變以童趣充滿、創意無限的形式搬上舞台,描繪地球暖化走向極端時,各類物種所面臨的處境,以及無法自外於災難的人類,如何盡力卻失效的抵抗自然變遷,上演一則荒謬中帶著殘酷的警世寓言。
-
藝@書
一窺道具工廠:製作道具:替代、複製與模仿
《物的力量:從道具到物件劇場》作者艾莉諾.瑪格里斯是獨立研究學者,於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擔任物件劇場聯盟記錄,以及倫敦大學中央演說暨戲劇學院物件與偶戲表演研究中心研究員,她在此書中匯集了關於演出中使用物件的理論與實務觀點,包括這些物件如何成為劇場景觀的一部分,成為演出的夥伴,甚至是具有地位的自主物件。她詳細分析特定演出,檢視演員訓練、舞台設計、材料、組裝技術,以及物件劇場等。本書中文版於11月初出版。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工作者
洪健藏 直面恐懼,把自己安放在舞台上
耕耘劇場10多年,你我或許都在舞台上看過洪健藏的身影,有時他是操偶師,有時他是《解憂雜貨店》裡的魚店音樂人余克岡、是《十殿》裡的警察忠明、是《Re/turn》裡的市議員湯境澤。一番對談下來,從小喜歡動手做東西、又喜歡上台的洪健藏,忽然恍然大悟:「原來我想做物件劇場都是有跡可循的!」更特別的是,這次在物件劇場《THE浮浪貢OF龍興46》裡,他不演別人了。
-
續聊天
過年劇場
亮:當了爸媽之後,過年比起開工反而更不像放假了,對吧? 芝:我們都是北部的小孩,過年濕冷的氛圍特別有年節之感。小時候在冷冽空氣裡放鞭炮的煙硝聲響和味道,會覺得好像真有什麼在新舊交替之際又破又立。然後在遊子皆歸鄉的冷清城市裡,散步看書,實在是過年期間最令人享受的孤獨醍醐味,是冬天裡藏與靜的意境。但生了小孩後,反倒是進入立春的蠢動交響,一種隨年節而牽引啟動的各種羈絆,也變得多重了起來。
-
戲劇
身體、敘事與界線
對於「跨界」,往往著眼於「跨」這個動作;但,「跨界三部曲」得思考的反倒是「界線」的劃分,除涉及門類劃分,更核心的是自我定位的安置,而這似乎是「馬戲」在台灣有急於驗明正身的渴望。對我而言,「跨界三部曲」開發了馬戲的身體、啟動了馬戲的敘事;但,「物件劇場」、「裝置藝術」、「舞蹈」三者與「馬戲」的距離到底為何?我們是否像畫下一條虛設的界線,然後標榜「現在進行一個跨越的動作」?
-
戲劇
以「家」為起點,走出新局
全戲未以過於戲劇化的貫穿事件來處理主角莉莉的問題,反而將之暗藏於許多日常片段裡,這些日常與平淡成了全劇底色,讓詼諧、夢幻與回憶的色彩偶然出現的時候,更顯得斑斕而可貴。整場下來,細膩而不耽溺,溫情而不濫情,並且充滿著類似現場集體創作的能量,使物件劇場的敘事形式兼具感動、張力和深度,就許多層面來看,都可說是近年來難得的佳作。
-
戲劇新訊
《悲傷小丑的噗哧劇場》 讓物件說出喜怒哀樂
你曾想過,日常物件也有自己的靈魂,也會悲傷和恐懼嗎?被譽為當代馬戲傳奇人物的Peter Shub,在獨角戲《悲傷小丑的噗哧劇場》Stand Up and Fall Down中,讓物件反客為主,成了舞台上的主角,衛生紙、雨傘、開瓶器、大衣、盆栽,在他手上彷彿長出了生命,物品的喜怒哀樂,全都透過默劇形式傳達出來,讓人心領神會,莞爾大笑。 Peter Shub是世界知名的丑戲大師,擅長即興的喜劇與雜耍表演。曾先後於德國的Circus Roncalli、紐約大蘋果馬戲團、加拿大太陽劇團工作,更為多個國際表演組織擔任小丑老師,演出與教學足跡遍布全歐洲,曾獲蒙特卡羅國際馬戲節「銀小丑」獎,個人秀Nice Night for an Evening也獲坎城國際劇場節的評審委員獎。此次來台除了演出,還將帶來工作坊,傳授他獨門的小丑密技。
-
焦點專題 Focus
日常物件與雜技 交匯時的那點靈光
《一瞬之光》讓馬戲雜技加入「物件劇場」的概念,賦予新的觀看與敘事方式。排練過程中,導演要求雜技演員「深藏不露」,從零開始,將隨手可得的生活道具,玩出身體與物件組合的各種可能性,像是從物的造型外觀、材料特質和功能符號去思考,或關注物的脈絡,或延伸物的想像,或改變物的定義,從而發現,人因生活型態的需求而發明物件,還是物件的出現改變我們的生活樣貌?
-
即將上場 Preview 四位導演從「物件」出發
莎妹劇團「四物」 日常裡尋索異常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推出的「歲末聯歡」之作「四物」,依然聯合四位編導魏瑛娟、王嘉明、徐堰鈴與Baboo,以「物件」為主題發想演出,意圖從日常物件中尋索新的觀看與敘事方式,尋找出日常的「異常」。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寓言承載沉重議題 輕盈啟動思維革命
透過身體力行的土地行腳,三缺一劇團成員走入台灣社會,親身體驗到令人哀傷、深思的現象,於是他們透過閱讀、討論、田野調查與排練,將所觀察到的人、事、物,轉化為寓言體裁,說給大家聽、演給大家看。即將演出的《土地計劃首部曲》包含魏雋展的《蚵仔夜行軍》與賀湘儀的《還魂記》,分別論及海岸污染與水源乾涸問題,除了將以歌隊形式演出,也將利用物件打造劇場的象徵與隱喻。
-
戲劇
以物件訴說記憶 用城市書寫生命
《一城一命:戀物癖日記》結合三位台南在地資深劇場演員,取材個人不同城市的生命經驗、空間記憶,融合「物件劇場」的美學概念,在單一命題下,發展三齣獨角戲創作,串連成一整場看似獨立,實則透過物件連結呼應的演出。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法國狂想 玩物劇場,什麼「玩」意兒?
「世界之窗」法國系列介紹的「玩物劇場」,事實上不是一個新名詞,常見的譯名為「物件劇場」(object theatre),舉凡利用布偶、球、杯子、食物等物件,呈現戲劇性演出都可稱之「玩物劇場」。法國人天馬行空的狂想,還有稀奇古怪的「玩」意,帶動了表演藝術界再度檢視「玩物劇場」,並且衍發了一套套淋漓盡致的創作概念。這次演出的三個劇團,即可讓觀眾們看到法式幽默帶來的「玩物」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