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物件劇場

相關文章 10 篇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工作者

    洪健藏 直面恐懼,把自己安放在舞台上

    耕耘劇場10多年,你我或許都在舞台上看過洪健藏的身影,有時他是操偶師,有時他是《解憂雜貨店》裡的魚店音樂人余克岡、是《十殿》裡的警察忠明、是《Re/turn》裡的市議員湯境澤。一番對談下來,從小喜歡動手做東西、又喜歡上台的洪健藏,忽然恍然大悟:「原來我想做物件劇場都是有跡可循的!」更特別的是,這次在物件劇場《THE浮浪貢OF龍興46》裡,他不演別人了。

    文字|田育志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05
  • 續聊天

    過年劇場

    亮:當了爸媽之後,過年比起開工反而更不像放假了,對吧? 芝:我們都是北部的小孩,過年濕冷的氛圍特別有年節之感。小時候在冷冽空氣裡放鞭炮的煙硝聲響和味道,會覺得好像真有什麼在新舊交替之際又破又立。然後在遊子皆歸鄉的冷清城市裡,散步看書,實在是過年期間最令人享受的孤獨醍醐味,是冬天裡藏與靜的意境。但生了小孩後,反倒是進入立春的蠢動交響,一種隨年節而牽引啟動的各種羈絆,也變得多重了起來。

    文字|郭亮廷、周伶芝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 2020年版《消逝之島》
    戲劇

    身體、敘事與界線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跨界三部曲」的問與答

    對於「跨界」,往往著眼於「跨」這個動作;但,「跨界三部曲」得思考的反倒是「界線」的劃分,除涉及門類劃分,更核心的是自我定位的安置,而這似乎是「馬戲」在台灣有急於驗明正身的渴望。對我而言,「跨界三部曲」開發了馬戲的身體、啟動了馬戲的敘事;但,「物件劇場」、「裝置藝術」、「舞蹈」三者與「馬戲」的距離到底為何?我們是否像畫下一條虛設的界線,然後標榜「現在進行一個跨越的動作」?

    文字|吳岳霖、王勛達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微塵.望鄉》細膩而不耽溺,溫情而不濫情,並且充滿著類似現場集體創作的能量,使物件劇場的敘事形式兼具感動、張力和深度。
    戲劇

    以「家」為起點,走出新局

    全戲未以過於戲劇化的貫穿事件來處理主角莉莉的問題,反而將之暗藏於許多日常片段裡,這些日常與平淡成了全劇底色,讓詼諧、夢幻與回憶的色彩偶然出現的時候,更顯得斑斕而可貴。整場下來,細膩而不耽溺,溫情而不濫情,並且充滿著類似現場集體創作的能量,使物件劇場的敘事形式兼具感動、張力和深度,就許多層面來看,都可說是近年來難得的佳作。

    文字|吳政翰、張震洲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 丑戲大師Peter Shub
    戲劇新訊

    《悲傷小丑的噗哧劇場》 讓物件說出喜怒哀樂

    文字|廖俊逞、衛武營營運推動小組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 《一瞬之光》讓馬戲雜技加入「物件劇場」的概念,賦予新的觀看與敘事方式。
    焦點專題 Focus

    日常物件與雜技 交匯時的那點靈光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一瞬之光・How Long is Now?》

    《一瞬之光》讓馬戲雜技加入「物件劇場」的概念,賦予新的觀看與敘事方式。排練過程中,導演要求雜技演員「深藏不露」,從零開始,將隨手可得的生活道具,玩出身體與物件組合的各種可能性,像是從物的造型外觀、材料特質和功能符號去思考,或關注物的脈絡,或延伸物的想像,或改變物的定義,從而發現,人因生活型態的需求而發明物件,還是物件的出現改變我們的生活樣貌?

    文字|陶維均、臺北藝術節
    第285期 / 2016年09月號
  • 陳怡彤的《傻人戲》
    戲劇

    以物件訴說記憶 用城市書寫生命 那個劇團《一城一命:戀物癖日記》

    《一城一命:戀物癖日記》結合三位台南在地資深劇場演員,取材個人不同城市的生命經驗、空間記憶,融合「物件劇場」的美學概念,在單一命題下,發展三齣獨角戲創作,串連成一整場看似獨立,實則透過物件連結呼應的演出。

    文字|廖俊逞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 莎妹劇團的「四物」,以「物件劇場」尋找新的觀看與敘事方式。
    戲劇

    四位導演從「物件」出發 莎妹劇團「四物」 日常裡尋索異常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推出的「歲末聯歡」之作「四物」,依然聯合四位編導魏瑛娟、王嘉明、徐堰鈴與Baboo,以「物件」為主題發想演出,意圖從日常物件中尋索新的觀看與敘事方式,尋找出日常的「異常」。

    文字|陶維均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 賀湘儀《還魂記》
    戲劇

    寓言承載沉重議題 輕盈啟動思維革命 三缺一劇團《土地計劃首部曲》

    透過身體力行的土地行腳,三缺一劇團成員走入台灣社會,親身體驗到令人哀傷、深思的現象,於是他們透過閱讀、討論、田野調查與排練,將所觀察到的人、事、物,轉化為寓言體裁,說給大家聽、演給大家看。即將演出的《土地計劃首部曲》包含魏雋展的《蚵仔夜行軍》與賀湘儀的《還魂記》,分別論及海岸污染與水源乾涸問題,除了將以歌隊形式演出,也將利用物件打造劇場的象徵與隱喻。

    文字|廖俊逞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 土哈克劇團的演出造型,利用舊帳篷回收再製而成。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法國狂想 玩物劇場,什麼「玩」意兒?

    「世界之窗」法國系列介紹的「玩物劇場」,事實上不是一個新名詞,常見的譯名為「物件劇場」(object theatre),舉凡利用布偶、球、杯子、食物等物件,呈現戲劇性演出都可稱之「玩物劇場」。法國人天馬行空的狂想,還有稀奇古怪的「玩」意,帶動了表演藝術界再度檢視「玩物劇場」,並且衍發了一套套淋漓盡致的創作概念。這次演出的三個劇團,即可讓觀眾們看到法式幽默帶來的「玩物」創意。

    文字|李惠美
    第141期 / 2004年09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