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在演出人员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创造与原声带类似的效果,在音乐厅中使用合成器制造类似卡拉OK的节奏回路与音效乃情有可原,然而现场收音消弭不同音源位置的差异、把所有声部全部混在一起,却让人不明就里。……
Fun音乐—哥伦.布雷高维契音乐会
TIME 6.5
PLACE 台北国家音乐厅
金奖配乐大师哥伦•布雷高维契与专属乐团这次带来经典电影配乐作品,包括《地下社会》、《流浪者之歌》、《玛歌皇后》、《亚利桑纳梦游》等主题曲,以及乐团最新专辑选曲。这位知名巴尔干音乐家一出手果然不同凡响,没有影像却依旧使听众感受到音乐的历历在目与故事张力,让音乐厅里习惯正襟危坐的文人雅士全抛开矜持,随著节拍手舞足蹈,甚至在高达五次的安可曲中跟著乐手唱和。
音乐厅真的是电影配乐最好的演出场地吗?
他们的演出充分掌握东南欧传统音乐的内涵与语法(idiom,如偏重口腔与鼻腔共鸣的歌唱方式),而非一知半解地搬弄民俗乐器、混搭传统旋律、挪用特定音阶或节奏以拼贴异国情调。近年来在全球化的威胁之下,包括台湾在内的许多国家均苦思如何避免在地音乐被英、美、日流行音乐同化而特色不再,布雷高维契与其乐团不仅尝试将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创作,更对其所运用的音乐元素有充分的了解,这种专业精神值得音乐工作者与阅听大众的深思与重视。
记得当晚布雷高维契曾说,国家音乐厅是他遇过最好的演出场地。这或许是句客套话,却值得我们思考:音乐厅真的是电影配乐最好的演出场地吗?
电影配乐作为录音科技的产物,自一九三○年代被放进音轨,与影像、文字环境音、音效、对话共同成为电影叙事的重要角色。透过事前录音与剪辑编排,它总是以最完美的音量、音色与零缺点的表现,在最适切的时间点上为情节服务。在录音技术与音效的协助下,电影配乐不受「演出人力编制」与「同时演出」的限制,为求效果,可以无限制地添加声部,创造现场演出无法加入的特殊音色。
相较之下,音乐厅当中的演出虽然同样经过妥善的「事前安排」,却多了录音音乐所没有、「突发╱即兴」的刺激与趣味:演出者在一个与观众近距离接触的情境中,展现的不仅是「养兵千日」的实力,还包括对临场状况的即席反应。换言之,在音乐会里,演出者不像在录音室中可以不断重来,相反地,他们每分每秒都处于紧绷状态,面临一闪即逝、一拍两瞪眼的听众考验。除此之外,演出者在台上的音源定位方式,会产生特定的音场与视觉感受,这也是听现场演出与录音音乐的不同之处。
在音乐厅中使用合成器创造与原声带类似的效果
从这个角度出发看布雷高维契与乐团本次的演出,或许在演出人员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创造与原声带类似的效果,在音乐厅中使用合成器(synthesizer)制造类似卡拉OK的节奏回路(loop)与音效乃情有可原,然而现场收音消弭不同音源位置的差异、把所有声部全部混在一起,却让人不明就里。而音响总音量过大,不仅让人如坐针毡,更造成明显的干扰回音,使音乐的层次与细节全部糊掉。此外,或许是因为演出频繁,部分乐手似乎有种只想赶紧把「知名旋律」演奏╱演唱过去的应付态度,表现出的音乐性当然也就难以达到原声带中的深沈广袤。
有这些问题不代表电影配乐不适合搬进音乐厅,相反地,音乐厅绝对是电影配乐「配角变主角」的重要舞台。只是,能不能同样完美演出,甚至创造与CD截然不同、崭新而深刻的聆听感受,或许得回到如何改编、如何呈现的问题。
文字|许馨文 政治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