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第一部放映的电影是在一八九六年帝俄统治期间,之后十年间看电影蔚成风尚,并开始有了本地的制作。一次大战时,电影被管制,国内的电影才逐渐发展起来。总括来说,俄国电影的发展,受到政治的影响非常大,刚开始因为底片被管制,发展出了蒙太奇的剪接手法,后来又因政治干预与介入,在封闭中自我发展,苏联解体后又有另外一番风貌。
电影还没发明之前,人类进入美术馆看画、进入剧院听音乐会,看芭蕾舞、看戏剧,看相片看书,在世纪交替之间,电话发明了、电灯发明了、热气球也升空了……,一八九五年,卢米埃兄弟在巴黎的咖啡屋作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电影放映,沿著镜头疾驶而来的火车,-让人类吓了一大跳。
俄国第一部放映的电影,是在一八九六年帝俄统治期间,之后十年间看电影蔚成风尚,并开始有了本地的制作。一次大战时,电影被管制,国内的电影才逐渐发展起来。总括来说,俄国电影的发展,受到政治的影响非常大,刚开始因为底片被管制,发展出了蒙太奇的剪接手法,后来又因政治干预与介入,在封闭中自我发展,苏联解体后又有另外一番风貌。
胶卷用量受限,促使「蒙太奇」剪接理论诞生
沙皇政权和东正教廷认为电影媚俗、猥亵,不过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后,共产党掌握电影来作为对大众洗脑的工具。革命成功后内战不断,一直到一九二一年之后才逐渐安定下来,这时的电影以政治教育片为主,多数宣扬共产理想,许多旧时代电影工作者因为政权转移而远走他国,也有些俄裔移民甚至造就了美国好莱坞的片厂传奇,如美国八大片厂中,有许多的创业老板都是俄裔犹太人。
在美国导演葛里菲斯的电影《忍无可忍》被偷偷运进苏联境内播放之前,俄国最好的电影,是节奏缓慢的通俗剧,电影少有镜头上的变化,《忍》片的剪接技法带来许多启发。二○年代「苏联蒙太奇学派」,主要由库鲁雪夫、普多夫金、维托夫、爱森斯坦组成;这个新发现来自于当时境内红白军交战,胶卷有限情况下,只好对现有物资做最大运用。首创者之一的吉加‧维托夫,因为在各地旅行时拍了很多新闻影片,称为「电影眼」(Kino-Eye),他把这些没有播出的影片重新剪接,称为《电影真理报》。胶卷缺乏也催生了库列雪夫的电影工作坊,教授剪接技术(苏联国立电影学院于一九一九年创设)。
艺术大师细腻用电影「雕刻时光」
一九二三年苏联政府再度将影业收归国有,决议国家不干涉艺术形式,俄国蒙太奇运动得以全面发展,整个二○年代成了苏联电影的黄金时期,爱森斯坦的第一部剧情片《罢工》(1924)成为蒙太奇运动的开端,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廿三日爱森斯坦的影片《波坦金战舰》在莫斯科大剧院首映,受到热烈欢迎,该片被视为俄国蒙太奇风格的经典作品。
一九三四年政府发表了一则称为「社会主义写实方向」的新艺术政策,宣告了所有艺术创作应以写实手法描述革命发展,使得蒙太奇运动划下句点。
一九四五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等共产国家强调国家主义的电影,因为冷战的缘故,而无法在西方国家中看到苏联的电影,苏联电影也没遭到好莱坞电影的污染;在大环境的封闭下,苏联电影又恢复其艺术特质。
因此一直到苏联解体前,俄国出现了一些独具个人风格的导演,像是帕拉赞诺夫,亚美尼亚的血统,如画般的诗意风格,一生仅拍了四部长片,在影史上留下惊鸿一瞥。被誉为「雕刻时光」大师的塔可夫斯基更是许多影迷心目中排名第一的导演,一九六二年以《伊凡的少年时代》拿下威尼斯金狮奖,接下来廿多年只拍了六部电影,每部电影不但拿下各大国际影展的重要奖项,每部电影都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除了严肃的大师作品,当然也有娱乐片,像是梁赞诺夫刻画在社会底层为生活奔波挣扎,善良且热情的小人物,算是苏联时期的卖座电影。
最新创作手法趋近好莱坞,与国际接轨
苏联解体后,第一个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是米亥科夫的《烈日灼身》,对于解体前后的社会变迁有隐喻式的描绘。他的电影以这块土地的故事,淡淡透出许多触碰政治教条的无奈。
而目前最火红的俄国导演,非苏古诺夫莫属,扛著塔可夫斯基接班人的名号,最近又以一镜到底的《创世纪》惊艳全球,对于影像的一致性与坚持,从今年台北电影节一口气展出他十四部作品,可以瞧见端倪。
提摩贝克马贝托被米亥科夫称为「俄国的昆丁塔伦提诺」,他编导的《决战夜》空前成功,有著近乎好莱坞的手法,打开俄国电影的国际市场,被选为今年台北电影节的闭幕片,似乎也预见了俄国电影与国际接轨,迈向全球资本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