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特别企画 Feature 冰砖四国 北方惊艳

关键名词101, Russia超连结

历史

恐怖伊凡(1533-1584)

即伊凡四世,在俄史上是位极具争议性的君王。伊凡四世富有才智,进行多项改革,使俄国走向强大,但个性暴躁多疑,绝对专制,对贵族采严厉镇压,许多无辜臣民遭受迫害,唯一的儿子与媳妇也死于其手,在他死后,俄国因无合法继承人而陷入混乱。

彼得大帝(1672-1725)

第一位游学欧洲的沙皇,曾经游历西方十八个月,足迹遍布欧陆各大城市,在欧洲的经历影响其日后的西化改革。彼得大帝宣布改用西历(1700)、设立参议会(1718)、建设新都圣彼得堡、强制剃胡、废除磕头的习俗,不仅改革了政治,也影响了整个俄国的文化,带领俄国走向欧洲强国之林。

凯萨琳女皇(1729-1796)

三十三岁时发动政变,推翻其夫彼得三世,成为俄国女皇。凯萨琳引进大量的西方文化并重视教育,为她赢得「爱好和平的哲学皇后」、「启蒙之后」的美名,但改革造成的庞大财务负担,却引发了俄史上规模最大的民变─普加契夫(Pugachev)之乱(1773-1774)。叛乱虽平定,但债务问题仍无法解套,凯萨琳去世后,留下几近破产的俄国政府。

列宁(1870-1924)

一九一七年列宁指挥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主席,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九二○年代,列宁为了打击反对者,成立红军及秘密警察,号召「战斗共产主义」,一切公众生活皆军事化,造成经济困顿,列宁当机立断,实行新经济政策。苏联政府为了纪念列宁,在莫斯科的红场建造列宁墓并将列宁的遗体保存在水晶棺内供瞻仰。

史达林(1879~1953)

原名Joseph Vissarionovich,「Stalin」为革命时期列宁所建议使用的匿名,意为「钢铁般的人」。列宁死后,史达林与托洛茨基相互斗争。一九三○年代,史达林展开大清算,将近八百万人被捕。一九四一年,史达林率领苏联加入第二次大战,战后利用机会在东欧建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采用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手段,在东欧各国推行清洗资产阶级精英分子的运动。

赫鲁雪夫(1894~1971)

一九五三到六四年间,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为冷战时期苏联主要的领导人,柏林危机(1958-1961)和年古巴飞弹危机(1963)事件的主要策划者。一九五六年,赫鲁雪夫在俄共第二十届大会上,揭露了史达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引起震惊。一九六四年,俄共一致通过赫鲁雪夫下台,《真理报》上说他「脱离现实,计划空洞,轻率遽下结论,言行夸大不实」,改革失误成为其下台的主因。

布尔什维克(Bolshevik)

一九○三年,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大会,在有关党的纲领上要不要写上「无产阶级专政」和关于党员资格的问题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投票结果分裂成两派,一派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俄文意即多数派),一派为「门什维克」(意即少数派)。一九一二年两党分裂,布尔什维克独立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一九一八年更名为「俄国共产党」,一九二五年又更名为「苏联共产党」。

血腥星期天(Bloody Sunday)

一九○五年,盖庞神父(Georgo Gapon)率领的数十万劳工示威队伍,遭宫廷警卫开枪射杀,据官方估计,有一百三十位被杀,数百名受伤。事件发生后,从印刷工人首先发动「逗点罢工」(Comma Strike),要求标点符号也应计算工资,之后各行工人纷纷加入,造成全国性的罢工风潮,沙皇要求军警出动镇压,革命在血泊中停止。

波坦金叛变

一九○五年日俄战争期间,波坦金(Potemkin)巡航舰上的水兵因不堪军官长期的压迫和凌虐,于是集体叛变,将军官们丢下海,之后轰炸黑海边的奥德萨港口,转往罗马尼亚寻求庇护,这是军中第一次表明不效忠沙皇的事件。

二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经济衰退,一千四百万劳动力应征入伍,导致全国缺少劳动力,加上军事上指挥不当,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因而引发二月革命的发生。一九一七年三月三日(俄历二月十八日)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起义,逮捕沙皇政府的官员,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罗曼诺夫皇朝就此结束,由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取代。

十月革命

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七日(俄历十月),由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所领导的一场武装起义,推翻了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及资本主义政权,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促使俄国退出一次大战。

苏维埃(Soviet)

俄文「совет」,即「会议」之意,列宁认为,巴黎公社把管理和立法合而为一制度,是民主制的最好形式。苏维埃政权即是巴黎公社型国家的再造,他在「四月提纲」中说:「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并在第二次全俄代表大会中仿效巴黎公社委员会,选举产生「中央执行委员会」。故此后苏维埃也指苏联政府。

赤卡(Cheka)

一九一七年成立的秘密警察组织,全名为「打击反革命及怠工行为非常委员会」(Extraordinary Commission to Combat Counterrevolution , Sabotage, and Speculation),直接听命于列宁,既为政府耳目,又为政府的「一双带著铁套的拳头」,用以清除反动分子。

文学

普希金(A. Pushkin,1799-1837)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被俄国人尊称为「民族诗人」。在普希金之前,贵族社会所使用的语言与文字都是法文,而他使用俄文创作,为现代俄文奠定基础;普希金对俄罗斯写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著有近九百首抒情诗、十四篇叙事诗及诗体小说《尤金.奥涅金》。

莱蒙托夫(Mikhail Lermontov,1814-1841)

为俄国人公认仅次于普希金之外,最重要的一位天才浪漫诗人,作品音律活泼、感情丰沛。他将在现实生活摸索之后的感受真实呈现,文字圆滑,用字极为平易,完全世俗化、人性化,句子构造也极为现代化,加上内容多为自我感受,因此博得读者的信任。


屠格涅夫(Ivan Turgenev,1818-1883)
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杜思妥也夫斯基齐名,为俄罗斯三大小说家之一,作品反映一八四○年代至一八七○年代俄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他是温和的自由主义者,作品质朴极富人情味,往往在字里行间隐藏著某种社会思想和意识。代表作品有《猎人笔记》、《贵族之家》、《父与子》等。

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1821-1881)

他对于人的阴暗面、绝望、变态心理所作的描绘,被视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一八六六年发表的《罪与罚》是其代表作,也是他成为世界文坛巨匠的重要著作,深刻描述人内心隐密的精神世界与微妙的心理变化。

托尔斯泰(Leo Tolstoy,1838-1910)

托尔斯泰的作品富于宗教精神及人道主义思想。最有名的作品是《战争与和平》,虽然时空在拿破仑战争之际,但主要是透过几位主角来探讨道德善恶的问题;托尔斯泰透过这小说描写当时的环境,也同时透过作品宣传道德理念。

布宁(Ivan Alekseyevich Bunin,1870-1953)
一九三三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于俄国没落贵族世家,创作生涯始于诗歌。一八八七年开始发表诗作,一八九二年出版第一个诗集,一九○三年以诗集《落叶》获莫斯科学术院的普希金奖。作品以象征主义风格著称。

索忍尼辛(Alexander Solzhenitsyn,1918-)

索忍尼辛是前苏联的流亡小说家,曾因与友人信件往来中批评史达林而下狱。作品揭露苏联社会黑暗面,多部小说因在苏联贝进而在西方出版,也导致他被迫流亡。他的报导文学巨著《古拉格群岛》,披露史达林当政时无辜百姓被秘密警察逮捕下狱的血泪史,震惊世人,一九七四年,他也因此得到诺贝尔文学奖。

安娜.阿赫玛托娃(Anna Ahmatova,1888-1966)

堪称俄国文坛上最重要的女性诗人。不仅创作诗歌,也研究俄国古典诗,有论文集出版,并译介外文诗,包括法文与义大利文诗、埃及古诗及包括李商隐在内的东方古典诗人作品。

建筑

红场Red Square

位于莫斯科,俄语意为「美丽的广场」,是长七百公尺、宽一百五十公尺的长方形石砖广场,在历史上曾是最热闹的市集、宗教庆典圣地、沙皇处决罪犯的断头刑场、共产时代的集权首府。西侧紧邻克里姆林宫东墙,南侧则是有缤纷圆顶的圣瓦西里大教堂。

克里姆林宫Kremlin Palace

地处莫斯科市中心,始建于十二世纪,由皇宫及教堂两组古老的建筑群组合而成,共有四座城门和十九个尖耸的楼塔;其中面向红场的「救世主塔楼」是克里姆林宫的正门,高度超过七公尺,塔尖上如红宝石般耀眼的红星,已成莫斯科象征。

圣瓦西里大教堂Cathedral of Vasily the Blessed

位于莫斯科的红场旁,由历史上有名的君王「恐怖伊凡」于一五五五年所兴建,九座大大小小的礼拜堂上方都建有色彩缤纷、造型各异的洋葱式圆顶,造型如童话故事蛋糕屋,融合俄罗斯传统「重复元素」及拜占庭及罗马建筑要素,是俄罗斯最具代表的经典砖造建筑。

圣母升天大教堂Cathedral Of Assumption

位于克里姆林宫广场内,十五世纪时由义大利建筑师所兴建,设计手法及内部构造完全按照东正教传统建筑模式,同时揉合俄罗斯与义大利的风格。教堂外形华丽,内部四壁的墙面和廊柱上绘满圣母玛利亚与使徒的壁画,是宗教艺术史瑰宝。

国营百货公司State Department Store GUM

位于莫斯科,建于十九世纪,为三层楼高的石造建筑,共容纳了近千个特色商店,贩卖各式风味纪念品。内部以天井和天桥相互连接,头顶上则是四百米长的弧形玻璃顶盖,洋溢著浓厚古俄罗斯露天卖场的气氛,是莫斯科建筑及城市规划的杰出经典。

国家历史博物馆

位于莫斯科,始建于一八七四年,是「新俄罗斯风格」代表建筑,拥有三项特色:讲求回归民族样式、讲求机能与造型关联、寻找传统样式的发展性及创新。红色墙面的博物馆,高耸尖塔两边遥遥对称,圆弧屋簷的装饰结构,展现大公国时期的古典气派。

莫斯科地下铁Metro Station

拥有「地下宫殿」与「地下博物馆」美誉,五颜六色的大理石、花岗石、马赛克、壁画、浮雕、枝形吊灯、彩花玻璃装饰,构成如梦似幻的独特风格。有名的地铁站如以壁画彰显乌克兰历史的「基辅站」、布满红军雕像的「革命广场站」等。

夏宫Summer Palace

一七一二年彼得大帝迁都圣彼得堡时所建,位于涅瓦河出海口,有「俄罗斯的凡尔赛」之称,向来是沙皇家夏天的居所。内部分为英式庭园设计的「上花园」及靠海的「下花园」,庭园中矗立许多耀眼的黄金雕像及喷泉,景观引人入胜。

冬宫The Winter Palace

位于圣彼得堡,始建于一七五四年,历经伊莉莎白女皇及凯萨琳大帝,共包括五座不同时期的建筑:冬宫、小汉弥宫、大汉弥宫、新汉弥宫,以及汉弥宫戏院,建筑以淡绿、白、金色为主,现已改成冬宫博物馆,展示房间达一千多间,展示品高达二百八十多万件。

圣彼得与圣保罗大教堂St. Peter and Paul Cathedral

圣彼得堡作为首都的二百年间,皇室成员都埋葬于此,亦可见到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人的墓碑。呈现巴洛克宏伟风格,

多层次的高耸钟塔顶端,重达五百五十公斤的黄金天使雕像俯视世人;内部墙壁及天顶布满淡色壁画,品味优雅庄重。

圣以萨克大教堂St. Issac Cathedral

位于圣彼得堡,堪称俄罗斯最豪华的教堂,建于一八一八年,外观属于典型的西欧后期文艺复兴风格,教堂圆顶贴上金箔,改建成俄国人最喜爱的金色。高达101.5公尺,内部用俄国彩画装潢,以绿色孔雀石及蓝色青金石建成的大石柱以华丽耀眼闻名。

音乐

爱乐协会Academic Philharmonia

圣彼得堡爱乐协会是俄国第一个「爱乐协会」,成立于一八○二年,贝多芬的《庄严弥撒》Missa Solemnis就由圣彼得堡爱乐协会筹划于一八二四年首演。爱乐协会随著时代、政治运作而有不同的职权与功能。其功能主要有审核作品、筹划或鉴核音乐会,今天俄国的大都市几乎都有爱乐协会,承继历经十九世纪以来爱乐协会所担任过的各种职责。俄国的爱乐协会体系自成一独立运作系统,从规划、接洽到宣传都有专司部门,即便在今天俄国境内都尊重这种传统。

俄国指挥学派

承袭著鲁宾斯坦兄弟的推展,俄系指挥家逐步随著音乐的发展而逐步形成自己本身的风格。俄系的指挥家有著鲜明的风格,音乐表现较为粗犷雄浑,音乐中有浓厚的情感。

穆梭斯基(M. P. Mussorgsky,1839-1881)

作曲家穆梭斯基的音乐,被好友林姆斯基形容为「创作时似乎是要将耳边呼啸而过的声音记录下来。」但他却未有足够的技巧来控制这些声响,故常出现一些不合理的技法。他有许多未完成的作品是由林姆斯基「修订」或代为完成的,如管弦乐曲《荒山之夜》、《展览会之画》、《拉威尔组曲》等。

葛令卡(Mikhai Glinka,1804-1857)

被称为俄国音乐之父的葛令卡,他可说是首位以俄罗斯思维为体,以西欧音乐技巧为用的俄罗斯音乐家。这种创作概念激发以「俄国五人团」为代表的「俄国本土」派音乐家们的信念。其以俄文创作的歌剧《为沙皇献身》,不仅是史上的第一部俄文歌剧,使用欧洲式的音乐手法,但以丰富的俄罗斯民谣为素材,创造许多民族性的艺术音乐。对于日后俄罗斯音乐的发展具重大的意义。他晚年的时间都居住在欧洲,创作量明显地减少,最后在柏林去世。

五人团

一八四○年代,在皇室强力引进西欧化思潮的冲击下,音乐界出现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推崇者「五人团」,包括巴拉基雷夫(Balakirev)、包罗定、库宜(Cui)、穆梭斯基(Musorgsky)及林姆斯基–柯萨可夫(Rimsky-Korsakov)。他们反对一个半世纪以来上流社会对义大利和法国音乐的盲目崇拜,倡导发展俄罗斯的民族音乐,到俄国历史、人民生活、文学著作和民间音乐中去寻找创作素材。

包罗定 (Alexander Borodin,1833-1887)

包罗定不只是作曲家,同时也是位化学教授。他是天生的旋律家,他的管弦乐色彩丰富且具有对比性。著名作品包括交响诗《中亚细亚草原》、歌剧《伊果王子》。

林姆斯基–柯萨可夫Nikolay Rimsky-Korsakov,1844-1908)

林姆斯基-科萨科夫担任圣彼得堡音乐院作曲教授有四十年之久,但他却不是个老学究,在手机铃声古典类排行名列前茅的《大黄蜂的飞行》就是他的作品之一;其作品取材自俄国的民乐宝藏、民间传说和俄式节奏的乐音,对二十世纪俄国乐坛产生深远影响。他的知名作品有《大黄蜂的飞行》、《西班牙随想曲》、《萨德柯》、《天方夜谭》等。他过世后,圣彼得堡音乐院便冠上他的姓名来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与前任院长。

柴可夫斯基 (P. I. Tchaikovsky,1840-1893)

与「俄国五人团」的立场相对的,就是「被动地」站在「欧化」、甚或是「保皇」一方的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脍炙人口的作品不消多言,诸如交响曲《悲怆》、《一八一二序曲》、钢琴、小提琴协奏曲…芭蕾舞剧音乐《天鹅湖》、《睡美人》、《胡桃钳》…等都已是跨越文化与时代鸿沟的传世之作。「只有从艺术家灵魂的深处倾泻出来的音乐,而又被灵感所感动的音乐,才能够感动听众,占有听众」这是柴可夫斯基对于自己音乐的注脚。

浦罗柯菲夫(Sergey Prokofiev,1891-1953)

作曲家兼钢琴家。他是圣彼得堡音乐院的高材生,曾拜林姆斯基为师,大胆的曲风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他将音乐的氛围视为一种「舞台」,故其作品能建构高度戏剧性,且各种音乐素材隐含鲜明对比。故除了为数甚多的纯音乐作品,其戏剧、舞蹈与电影音乐作品颇丰,著名的苏联电影导演爱森斯坦(S. Eisenstein)就是普氏的好友。作品包括古典交响曲、歌剧《三橘之恋》、芭蕾舞剧《罗密欧与茱丽叶》、《彼得与狼》。

斯特拉温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

他可说是对芭蕾音乐奉献最多的作曲家,他与舞者之间浓烈的情感、以及在艺术上的互相激荡,使得彼此的领域都闪烁著前所未有的光芒。事实上,二十世纪的芭蕾舞剧,若少了斯特拉温斯基的《火鸟》、《彼得洛希卡》、及引起观众暴动的《春之祭》,可能早就成为艺术史上的活化石了。

拉赫曼尼诺夫 (Sergei Vasilievich Rachmaninov, 1873-1943 )

俄国革命后,最后落脚美国的拉赫曼尼诺夫身兼钢琴家、作曲家与指挥家,而他在莫斯科的音乐生涯主要是作曲家与指挥家的身分,俄国革命后,拉赫曼尼诺夫放弃莫斯科大剧院指挥的头衔,带著一家子离乡背井,才为了经济因素重拾演奏。

斯克里亚宾(Aleksandr Nikolayevich Scriabin ,1872-1915)

拉赫曼尼诺夫的同学,同样是才华洋溢的钢琴家兼作曲家。在音乐史上提到史克里亚宾,多半著重于他晚期的作品,例如第五号奏鸣曲、狂喜之诗…等;他一生清奇,作品面貌多变,人格特质与心理经验也是研究斯克里亚宾不可忽视的范畴。

萧斯塔可维奇(Dmitry Shostskovich,1906-1975)

十九岁时就以第一号交响曲扬名于世,作品关切社会局势,并留下多达十五首的交响曲与许多室内乐作品。在苏联体制下,他表面上必须迎合当局品味作曲,私下仍维持自己的创作不辍。

舞蹈

裴迪巴 (Marius Petipa,1822-1910)

法国舞蹈家,在俄国剧院工作长达四十一年,建立了男女双人舞的三段式标准模式,并极力倡导芭蕾与大型管弦乐结合的表演形式,动用交响乐团伴奏,讲求场面壮观。编舞作品《天鹅湖》、《胡桃钳》、《睡美人》、《唐吉诃德》、《雷梦达》。

狄亚格列夫 (Sergey Pavlovich Dyagilev,1872-1929)

被尊为「现代芭蕾之父」。创立「俄罗斯芭蕾舞团」,与编舞家佛金一同突破传统,强调芭蕾应是音乐、舞蹈、文学、绘画合一的综合体,开创现代芭蕾新局。他善用组织才能并致力发掘人才,带领舞团巡回演出,影响舞团经营及艺术表现深远。

瓦加诺娃 (Agrippina Vaganova,1879-1951)

俄国芭蕾教育家,毕业自圣彼得堡皇家芭蕾舞学校,后担任列宁格勒舞蹈学校校长,搜整法国、义大利等国的芭蕾资料,研拟出独特的芭蕾教学系统,对动作、肌肉运用均有精准分析,树立教学权威地位,曾出版《古典舞蹈的基础》。

佛金(Mikhail Fokine,1880-1942)

俄国舞蹈家兼编舞家,将芭蕾舞蹈加上更多的表演、哑剧动作及相配服装,力求于作品中展现时代精神及民族性格,一生创作七十多部舞剧,作品包括《垂死的天鹅》、《仙女们》、《火鸟》、《彼得洛希卡》等。

帕芙洛娃 (Anna Pavlova,1882-1931)

知名芭蕾女演员,曾任基洛夫芭蕾舞团首席,成功演绎佛金的《垂死的天鹅》,《埃及之夜》、《仙女们》等剧目主要角色,具有飘逸超凡的气质,动作轻盈富诗意,给人生动的感染力,后来常参与英美等国舞团演出,向世界传播俄罗斯芭蕾艺术。

尼金斯基 (Vaslav Nijinsky,1888-1950)

有「舞蹈之神」美称的尼金斯基,十岁时以天才儿童身分进入圣彼得堡皇家芭蕾舞蹈学校,十八岁时即闻名全俄,获狄亚格列夫大力赏识,成为闻名的首席舞者,之后自编自舞《牧神的午后》和《春之祭》,名望达到颠峰。晚年精神疾病发作,写下著名的《尼金斯基笔记》。

巴兰钦 (George Balanchine,1904-1983)

编舞家,曾任基洛夫芭蕾舞团演员,后移居美国,创立美国纽约市立芭蕾舞团,担任团长暨艺术指导。擅于处理舞台空间,并融合民间舞步与芭蕾风格,艺术思想对欧美有影响。代表作有《缪思的主宰阿波罗》、《四种气质》以及《插曲》。

葛里哥维契 (Yuri Grigorovich,1927-)

编舞家,曾任基洛夫芭蕾舞团演员、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编导,以及俄国知名波修瓦剧院总监。他的舞剧吸收俄罗斯民间素材,注重戏剧结构,场面丰富多彩,动作新颖流畅。作品《宝石花》及《爱情的传说》是苏联芭蕾舞史上的里程碑作品。

纽瑞耶夫 (Rudolf Nureyev,1938-1993)

曾是基洛夫舞团当红舞者,拥有狂桀不逊的个人魅力及炫目惊人的舞蹈技巧。他投奔西方后,为欧洲芭蕾开启新纪元,不仅提升了男性舞者的地位,拉近了芭蕾舞与现代舞的鸿沟,编导代表作有《睡美人》、《雷梦达》、《唐吉诃德》。

玛卡洛娃(Natalia Makarova,1940-)

被尊为近半世纪来最好的抒情戏剧芭蕾女伶,以优雅精湛的技巧和感动人心的戏剧演绎,在欧美的现代芭蕾中大放异彩。于一九七○年一次随俄国基洛夫芭蕾舞团到英国的巡回演出中,寻求政治庇护、投奔到西方。

巴瑞辛尼可夫 (Mikhail Baryshnikov,1948-)

巴瑞辛尼可夫出身基洛夫芭蕾舞团,投奔美国后,除了跳十九世纪古典芭蕾,也和崔拉‧莎普、艾文‧艾利等现代舞大师合作,并曾任美国芭蕾舞团艺术总监,主演的《飞越苏联》一片令世人留下深刻印象,是当今伟大的芭蕾巨星,近十年来生涯转向影视圈,前年参与美国热门电视影集《欲望城市》的演出。

三大经典舞剧

《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1890)与《胡桃钳》The Nutcracker(1982)、《天鹅湖》Swan Lake(1984)并称为柴可夫斯基所作曲的三大经典舞剧。《睡美人》由裴迪巴,其中最富挑战性的段落Rose Adagio(玫瑰慢板),三、四名王子与公主合舞表达爱意,需要高超的技巧及耐力,极富古典形式美感。《胡桃钳》描述小女孩克莱儿收到一个特别的圣誔节礼物——王子所变成的胡桃钳娃娃,两人展开一段冒险,现今大家所熟知的是巴兰钦的编舞版本。四幕芭蕾舞剧《天鹅湖》,由裴迪巴和伊凡诺夫编舞,芭蕾女伶一人分饰白╱黑天鹅,要能掌握白天鹅温柔抒情的慢板,以及黑天鹅著名的卅二圈单脚旋转,是经典片段。

《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1962)

单幕舞剧,尼金斯基与斯特拉温斯基的合作,震撼了芭蕾舞界和音乐界。分为「地球崇拜」与「献祭」两个画面,沙漠部落进行春天祭礼,场景再转移到大树下,被选为祭品的少女不断跳著激烈的舞步,最后力尽倒地,被族人抛向天空。

圣彼得堡基洛夫剧院芭蕾舞团 Kirov Ballet

前身为马林斯基剧院舞团,成立于一七三八年,舞者编制约一百五十人,另有乐团人数约七十人,被誉为「世界芭蕾明星的摇篮」。舞团风格高尚精致,舞者动作充满独特的轻盈典雅风貌,尤其在演出传统古典芭蕾舞剧时,完美线条令人印象深刻。

波修瓦芭蕾舞团 Bolshoi Ballet

成立于一七七六年,附属于著名的俄罗斯波修瓦剧院,常态约有二百八十个舞者,其中有三十位首席舞星。谨守传统缜密的训练方式,表演特色著重体能和情绪的展现,是莫斯科艺术风格「爆发外放」的典型代表,演出倾向华丽、大格局的商业包装。

戏剧

史坦尼斯拉夫斯基(Constantin Stanislavsky,1863-1938)

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戏剧大师之一。一八九七年成立「莫斯科艺术剧院」(Moscow Art Theater,),是俄国第一个专业剧团,演出由契诃夫(Anton Chekhov)创作的《海鸥》The Sea Gull,获得空前成功,奠定了其在俄国戏剧界的重要地位。史氏的成就在于重新肯定导演在剧场的权威性,创造了「方法演技」(Method Acting)的表演系统。著作如《我的艺术生涯》(My Life in Art,1924)、《演员的自我修养》(An Actor Prepares, 1936)及《一个角色的塑造》(Building a Caracter,1948)等,对他的理论都有详细的论述。

梅耶荷德(Vsevolod Meyerhold,1874-1940)

俄国戏剧导演及理论家。他与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并列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戏剧大师。和史氏的写实主义不同,他发展出一套非基于心理现实的表演方法,称之为「有机造型术」。梅耶荷德用马戏、义大利即兴喜剧等基于肢体的方法训练演员,他认为,演员们的肢体应该能够像机械一样精确地被导演掌控。该训练法在欧洲被视为在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之外最重要的戏剧体系。

方法演技

专指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发明的创造角色的方法。在他之前,舞台演员的表演著重于外表的表演技巧,缺乏真实感,甚而有夸大浮华的倾向。因此他认为演员必需先从创造角色的内心出发,以各种方式去了解角色的心理,例如使用「假设」、「设定情境」、「想像」、「专心」等等去揣摹角色的行为动机、心理反应以及情感表达方式。

契诃夫(Anton P. Chekhov,1860-1904)
  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作家与三大剧作家之一。其作品包括《三姊妹》、《海鸥》、《凡尼亚舅舅》、《樱桃园》等,他的戏剧对20世纪世界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剧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如农奴解放后的问题、俄国进步的问题。除了剧作家的身分,他亦擅长短篇小说。

果戈里(Nikolai V. Gogol,1809-1852)

俄国戏剧家与小说家,主张戏剧要反映真实生活和问题。擅长以大胆夸张的手法描写人性,剧情虽荒谬,人物的反应却合乎常理。其剧作《钦差大臣》(The General Inspector,1836)透过一个狐假虎威的小人物,招摇撞骗而反映出趋炎附势社会风气,成了俄国戏剧史划时代的作品。

高尔基(Maksim Gorkiy,1868-1936)

社会主义剧作家、小说家。作品中抨击了沙皇制度的黑暗,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剥削和压迫。高尔基的戏剧创作与现实生活有著极为密切的联系。具有鲜明的政治和思想倾向。 自一九○二年《小市民》在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以来,高尔基的剧作几乎全部都陆续搬上了苏联舞台。他也曾发表论文《论剧本》,对於戏剧美学、创作方法与写作技巧、戏剧语言、戏剧创作同民族传统、民间文学等各方面的问题作了详尽的论述。

莫斯科艺术剧院

苏联主要剧院之一。全称苏联莫斯科高尔基模范艺术剧院。由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与丹钦科(Vladimir Nemirovich-Danchenko)于一八九七年创设。从建院到一九○五年之前,莫斯科艺术剧院以上演契诃夫及高尔基的作品为主。剧目中也有俄国和外国的古典的和现代的名剧,莎士比亚的、义大利即兴喜剧作家哥多尼和写实主义剧作家易卜生等。

电影

电影真理报 Кино-Правда
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二五年,苏联的吉加‧维多夫所拍摄的廿三集新闻片。内容记录当时的苏联社会与人民生活,风格则融合了纪录片,动画与新闻评论的独特类型,当时极受欢迎,对一九三○年代的苏联纪录片产生很大影响。

蒙太奇

词源于法文中的建筑语汇。但「蒙太奇」(Монтаж,Montage)几乎与俄国电影划下等号,是种处理时间与空间的艺术手段,在此之前,电影镜头仅止于记录式的呆板摄影,受到电影之父美国导演葛里菲斯电影的剪辑启发,一九二○年代苏联的库鲁雪夫利用不同照片的交叉剪接,使内容产生象征、隐喻的新内涵,后继者包括爱森斯坦与普多夫金。蒙太奇可说是电影独特美学的来源,虽然在有声片产生后,苏联形式主义式的蒙太奇影响力消退,但蒙太奇剪接概念仍对电影叙事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普多夫金(V. Poudovkin,1893-1953)

电影理论家,他认为剪接是电影艺术的基础,著有《电影技巧》与《电影表演》。他的蒙太奇理论强调镜头与镜头、场景与段落产生出多种的隐射含意。使得影片的剪辑工作,让电影更容易表现出艺术的本质和生命。代表作《母亲》(Мать,1926)

爱森斯坦(Sergei M. Eisenstein,1898-1948)

导演爱森斯坦对电影剪接的一连串影像实验,让电影脱离固定、线性的叙事方法,成了一种对纯粹视觉影像艺术的形式探索。被尊为「俄国电影之父」,作品有被视为苏俄蒙太奇理论的经典代表的《波坦金战舰》,每个画面以节奏性的正确秒数停留在银幕上,并透过不同镜头的相互对比而产生不同意义。

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1932-1986)

导演,一九六二年以《伊凡的少年时代》拿下威尼斯金狮奖,之后直到八○年代《安德烈‧卢布烈夫》、《潜行者》、《乡愁》等八部作品,如诗般的电影语言,性灵的纯粹和高度,深获电影研究的宠爱,在俄罗斯或全球电影都占有重要席位。

米亥科夫(Nikita Mikhalkov,1945-)

近期俄国最重要的导演。曾以《烈日灼身》拿下一九九四年坎城评审团大奖,隔年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安娜成长篇》是导演用片厂剩下的底片,每年女儿生日时,拍下她的心愿,从一九八○到九一年,穿插苏联到俄罗斯政治社会变迁的资料片。在此之前台湾上映了一部《蒙古精神》(Urga)荣获威尼斯金狮奖、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

帕拉赞诺夫(Serguei Paradjanov,1924-1990)

导演,一生仅有《石榴的颜色》、《吟游诗人》、《斯蓝城的传说》、《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四部剧情长片于国际呈现,他的电影对话极少,结合诗、绘画及民俗风的独特影像风格,非习惯性的叙事,神秘而诡谲的仪式在高加索的草原上展开,有著难以捉摸的风格。

苏古诺夫(Alexander Sokurov,1651-)

是继塔可夫斯基后在国际上最活跃的俄国导演,新作《创世纪》颠覆俄国蒙太奇的传统,全片在圣彼得堡「冬宫」拍摄,九十分钟的电影,一镜到底,是影史的一项纪录与奇观。苏古诺夫相当多产,今年台北电影节得导演专题,一口气演出十四部他的电影。

列宁片厂Lenfilm Studios

以圣彼得堡为基地的「列宁片厂」已有八十七年的历史,不仅是俄国最古老的片厂,也是俄罗斯最具势力的大型制片单位。排名第二的莫斯科片厂,几乎没什么影片产量,著名的电影片头是劳动阶级的雕像,一男一女如希腊雕像般地展现力与美。

《十月》Oktyabr (1927)

本片是为了纪念「十月革命」十周年而拍,以史诗规模展现了革命的重大事件与人物,包括巡洋舰在窝瓦河上行驶,以及上万革命党人攻打冬宫等场面,由于惊人的视觉效果与逼真感,一度被以为是真实的历史纪录镜头,一百零三分钟,三千多个镜头,可见功力之深。这也是苏联电影史首度创造列宁形象的尝试。

节庆

东正教

西元十世纪末,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统治时期,基督教(希腊正教)传入俄国,东正教即东方的正统基督教之意,在教义方面与天主教有许多区别。希腊正教传入俄罗斯后,与民间信仰融合,也是东正教一大特色。苏联政体瓦解后,东正教再度复苏,目前俄国东正教信徒就高达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

东正教圣诞节

俄罗斯的圣诞节是一月七日。因为教会根据传统的旧阳历——儒略历来纪念耶稣基督诞辰。由于旧阳历比目前西方通行的阳历要晚十三天,所以旧历的耶诞节一般都是在每年的一月七日。

谢肉节

谢肉节约于每年的二月底三月初,源于东正教。在东正教为期四十天的大斋期里,人们禁止吃肉和娱乐,因此在斋期开始前一周,人们纵情欢乐吃荤,以弥补斋戒期的苦行生活。谢肉节又叫送冬节,中世纪的斯拉夫族认为,当太阳神雅利拉战胜了严寒和黑夜的时候,就是春天来临的日子,因此,每年此时斯拉夫人都要举行隆重的迎春送冬仪式,因此产生了「送冬节」。

东正教复活节

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礼拜日开始,持续一周,庆祝耶稣基督复活的奇迹。活动从前晚的复活节夜开始,在结束七周的大斋戒后,人们准备丰盛晚餐,当东方升起象征耶稣复活的第一颗星星后,众人才可破戒吃荤,同时,必须要说「耶稣真的复活了!」餐桌上的食物少不了红蛋、果子冻奇谢里和古里奇──圆柱形蛋糕(象征耶稣的身体)。

尼古拉节

尼古拉节有两个:一个在五月廿二日,称为春天尼古拉节;一个在十二月十九日,称为冬天尼古拉节。尼古拉神在俄罗斯占有特殊地位,在民间传说中将其与耶稣、圣母置于同等位置,教会将其描绘成「受尊敬的人民之神」。俄罗斯人认为他不仅保护农业丰收,而且还庇护各行各业的人们。

库帕拉节

时间是每年的六月廿三到廿四日。在古斯拉夫神话中,库帕拉是快乐、美丽的夏日之神。斯拉夫人在夏至时,青年男女头和腰间系上花冠,成群绕著营火唱歌跳舞,在歌声中表达了对库帕拉的爱戴。而今日的库帕拉是古斯拉夫民间信仰的与基督教的施洗者约翰融合产生的结果。

冬至节庆
时间是在每年的十二月廿五日到次年的一月六日。庆祝三种神祇:家畜之神、节庆之神、和赐福之神。节庆期间将举办许多庆祝活动。女孩们喜欢聚在一起算命,想知道未来的如意郎君在何方,并结伴跳舞及唱游戏性的情歌。

俄罗斯民族舞蹈

轮舞

在圆圈舞基础上发展的集体舞蹈,与表现农事和农家日常生活的抒情歌曲配合,舞步平稳流畅,以碎小步移动,慢速的抒清轮舞主要是女子跳,而快速的轮舞由男子参加。还有带竞技性的轮舞,自由热烈具即兴性,舞蹈一对一或组对组,或依次轮换,做著节奏复杂的旋转、蹲跳、踢踏等,竞相炫耀技巧,最后以合舞结束。

卡玛林斯卡亚

起源于十七世纪的古卡玛林斯卡亚地区,是农奴颂扬好汉的歌,没有严格的节构,主要由男子跳,起步较慢,逐渐加快,做著碎步、蹲跳、旋转、跃起蹬腿、脚、拍手、拍身体各部位以及掷帽子等即兴动作。

普利夏特卡

是一种腿部的蹲、起的动作,具有强烈的俄罗斯风格,男子善于表演特技,女子则以稳重的走步、擦踢步以及横向叠步为主要步法。

芭勒娘舞

极富幽默的芭勒娘舞,也是以歌伴舞,舞蹈者边跳边模仿一些典型人物的姿态,重复「我的芭勒娘、我的苏达勒娘(我的小姐、我的太太)」的歌词,滑稽诙谐。

哥萨克舞蹈

哥萨克人原本也是俄罗斯人,其祖先在十五至十七世纪期间,因各种原因被流放或流亡到偏远地区如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聂伯河、顿河、亚伊克河流域,以狩猎、捕鱼、放牧为主,个性豪爽尚武,是沙皇募兵的主要对象。哥萨克人穿著传统的民族服装,舞蹈热烈且富战斗性,结构由舞者即兴编排,特点是活泼快速的跑步,大跨度的跃步,大的「普利夏特卡」以及空中陀螺转等。

俄罗斯饮食

伏特加

vodka字源于voda(水),这种清澈如水的烈酒为克里姆林宫的僧侣于一五○三年发明,最初作为防腐剂,后来逐渐成为俄罗斯人热爱的「国民饮料」。口味烈,劲大刺鼻又提神。对于俄罗斯人来说,伏特加是多年动荡历史下,帮助苦难人民忘怀痛苦的终极解药。研究伏特加历史的俄罗斯作家艾洛费耶夫称之为「俄罗斯的上帝」,并说其他国家的人喝伏特加是享受,但俄罗斯人喝的不是伏特加,而是自己的灵魂。

俄罗斯是全世界酒消费量最多的国家:平均每人每年消费十五公斤白酒,其中至少一半是伏特加。伏特加给俄国同时带来预算收入与酗酒的社会问题,戈巴契夫是唯一下过禁酒令的总统,但继任者叶尔钦则豪饮伏特加。

鱼子酱

俄国鱼子酱有「黑珍珠」、「黑金」的美誉,严格地讲,只有用鲟鱼卵制成的才叫鱼子酱。鲟鱼每年两次逆水而上,游到伏尔加河等内河产卵,位于河口三角洲的古城阿斯特拉罕,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是世界上最大的鲟鱼鱼子生产和加工基地。鱼子酱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很高,且不含胆固醇,是补身养颜的食品。粒大、透明的黑鱼子酱为上品,它的颜色是闪光的黑色或深褐色,个头均匀,粒与粒之间不粘连。

罗宋汤

Borscht罗宋汤源自乌克兰,是俄罗斯的国民汤,俄罗斯(Russia)过去的音译就叫罗宋,因此也可称为俄罗斯汤。罗宋汤汤头以绞肉熬煮,上面洒上香菜提味,配上淋有黄油的松软面包,汤品通常跟酸奶油跟植物香料一起食用。

黑面包

黑面包是俄罗斯人的主食,口感有点酸又有点咸。黑面包极富营养,又易于消化,因为发酵黑面包用的酵母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生物酶。「波罗金诺黑面包」是黑面包中的极品,烤制这种面包有一种独特的配方,主要是在黑麦面粉中加入天然香草籽。据说是一八一二年拿破仑入侵俄国期间,波罗金诺村修道院的修女们为让受伤的战士开胃而制作发明的。

俄罗斯馅饼

每逢重要节庆、仪式,馅饼都是俄国人不可少的重要菜肴。俄式馅饼属于酵母发酵类馅饼,分为黄米类、荞麦米类和面类馅饼。馅饼形状除了圆形外,还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比萨式露馅形、半露馅形、封闭形等。馅饼的命名有以人名命名的有「古里耶夫斯基饼」;以用途命名的「婚礼馅饼」;还有以馅心命名的「卷心菜大馅饼」、「果酱大馅饼」、「奶渣饼」。

俄罗斯饺子

传说俄罗斯饺子由西伯利亚传入,因西伯利亚人在外出打猎时,必准备大袋饺子。俄罗斯人的饺子馅有牛肉、胡萝卜、鸡蛋、葱头、盐和味精等,但他们还在饺子馅中加一些辣椒末,而且包的个头大。俄罗斯人煮饺子用的是牛骨头熬成的清汤。不过,喝煮饺子汤是第一道菜,吃饺子才是第二道菜。

酸奶

俄国总统普亭就喜欢在睡前喝酸奶。酸奶是俄国人最重要的乳制品,口感独特。同时酸奶也是很好的解酒食品。

制造

真理报

一九一二年由列宁和他的两个同事于圣彼得堡创刊,原为地下报纸,后来成为苏联的官方报纸和资讯教育机关,灌输共产主义理论和纲领。一九九六年停刊。史达林时代,《真理报》达到极盛时期,一天发行上千万份。类似现在的报纸大小,不过每份有十八大张,偶有彩色插图。

红星手表

苏联军用手表,以高度精准性和优异的可靠与耐久性著称,面盘精绘各军徽或军事图案并配有苏联红星因而有红星表之称。前苏联军事用品通常是不计成本考量,防爆、防尘、防风、防水深达一百公尺,镀亮络旋转外框可用于计时,还有大型夜光指针。

俄罗斯套娃

原文英译是:matrioshka,此字来自于俄文女子名玛德莲娜,意思是美丽与美德的化身,穿著传统连身围裙,带著彩色编织的头套,拿著会有象征财富公鸡的手绢,是一八九○年代由莫斯科北方七十公里一个小镇工厂制造。

LOMO相机

LOMO是「列宁格勒光学机械学会」(Leningrad Union of Optics and Mechanics)的缩写,是一次大战时为苏联军队制造军用望远镜等光学器材的国营单位。以多个镜头组成的简单相机,没有技巧,但多个镜头的构图,在上个世纪末成为一种看待世界的品味与生活态度而再度流行。

列宁像

列宁(1870~1924)一九一七年领导十月革命建立苏联,当选第一届人民委员会主席,可说是苏联的「国父」。列宁像本是社会主义的精神象征,苏联解体后沦为资本主义的产品,列宁像被大量复制在衣帽包包等大量商品产品上,满街都是。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