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约在九世纪建国,北欧人与东斯拉夫人共同建立了俄国的第一王朝──基辅罗斯,并在十世纪末由多神信仰转为信仰与西欧崇拜同一个上帝的东正教,却也因教会的芥蒂而始终与邻居保持距离;接下来几个世纪的蒙古人统治、伊凡三世的恢复独立、罗曼诺夫王朝彼得大帝开启西化风潮、二十世纪成为共产党苏维埃联邦,迄今被视为「金砖四国」之一……俄罗斯的历史,与西方国家走著不同的道路,也形成独特的文化风景。
十八世纪以前的俄罗斯
十八世纪以前的俄罗斯总予人模糊的印象,关于它的建国史、文化特色甚少有人提及。事实上,早期俄国的历史尽管不是世界史的中心,但仍相当独特,与欧洲任一国的发展都不尽相同。
俄罗斯人属东斯拉夫人的一支,约从六世纪起定居聂伯河沿岸,但相较于同时期的欧洲国家已发展封建体制,东斯拉夫人仍处于部落型态,互助合作、自给自足,这样的村社制度直至十九世纪仍保存于农村中,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非常大的效用。
十九世纪的俄国知识分子对村社制一直存有迷思,认为这是俄国历史中最值得称许的制度,赫尔岑就认为可以用村社制度对抗西方资本主义的冰冷无情,但他却未能认清一件事实──当周遭客观环境已然变化,村社作为维系人们情感、发挥守望相助的功能已然不再,它甚至变得绑手绑脚,成为阻碍农村进步的主因;史达林时期所强迫采用的集体农场制度,也是源自村社概念,最后证明失败,理想的村社其实只是乌托邦的梦想。
根据俄国早期史书《古世纪》的记载,九世纪是俄国建国的契机。来自北欧的瓦伦吉人(事实上是一群武装商人)参与俄罗斯建国大业,这场北欧人与东斯拉夫人共同建立起俄国第一王朝──基辅罗斯,可以说是整部俄罗斯史中最扑朔迷离,也最富传奇的一页。
基辅罗斯时期另一件重要的大事,是十世纪末,由弗拉吉米尔大公率基辅城民投入聂伯河中,受洗为基督徒一事。大公认为当周围邻居纷纷改采一神信仰的同时,若罗斯仍坚持泛神信仰,将有损国家发展,于是他决定从现有宗教中择一信仰,最后他选择的不是新兴回教,不是广泛流行于欧洲的天主教,而是日趋没落的拜占廷帝国国教──东正教。此举对俄罗斯后来发展影响至巨,从此,罗斯与它的西方邻居有了共同的话题──上帝,在进行商业贸易及外交的往来都不是问题。
然而东西教会所存有的芥蒂,让俄罗斯始终未能被它的邻居衷心接纳为自家成员,同样的,自视甚高,深以信仰东正教为荣的俄国也和它的邻居始终保持距离,共同的上帝未能拉进两方的距离,反而形成隔阂,这种隔阂在往后的历史发展上始终未能消除,这可能是弗拉吉米尔大公当初未能预料到的结果。
终结基辅罗斯王朝的,是蒙古拔都的第二次西征,鞑靼的铁骑几乎踏平罗斯所有的城市,也阻绝了俄国与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接触的机会,俄国重心转移到窝瓦河流域,并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莫斯科开启了发展的机会,自此以后,俄国的一切都和莫斯科这个城市脱离不了关系。
十四世纪以后,俄罗斯正式进入莫斯科罗斯时期,至十八世纪彼得大帝出现为止,莫斯科罗斯时期最有名的大公当属结束蒙古统治、恢复罗斯独立地位的伊凡三世,和以多疑残暴闻名的伊凡四世(即恐怖伊凡)。伊凡四世对俄国最大的贡献,在于他自称沙皇,为俄罗斯后世统治者找出最独树一帜的形象和称呼;另外,他发动二十年的立沃尼亚战争,想为俄国争取西方出海口,最后大业未成,却为俄国往后的西进政策勾勒了蓝图。
帝国的兴盛与衰落
自十七世纪起,取代留里克王朝统治俄国的是罗曼诺夫王朝,这个王朝在进入十八世纪以后,为俄罗斯串起连续的惊叹号。先是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全面的西化政策,打败北欧强权瑞典,建新都于圣彼得堡,打开通向波罗的海的西向窗口,让一向疏离于欧洲中心的俄国一下成为万众瞩目的新星。
接替彼得为俄国开创奇迹的是聪明机智、美丽风流的凯萨琳二世女皇,她真正终结了俄国人的鞑靼恶梦,并吞克里米亚半岛,瓜分波兰,扩张领土,让俄国与西欧强权接壤,却也使它陷入一连串的欧洲战争中,从此抽身不得。
一八一二年俄军将拿破仑逐出祖国领土,跟著趁胜越境追击,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光荣进入巴黎,这是俄国有史以来最辉煌的一刻,更正确地说,是西化以来俄国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因为接下来,当欧洲进入工业革命,仍处于农业社会、武器装备老旧落后、军需粮食靠牲畜运载、作战依赖庞大人力的俄国已经无法与之对抗。一八五五年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惨败于英法联军之下,就已经说明这一切。
战败后,国内要求改革的声浪四起,其中以废除农奴制度最为迫切,一八六一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宣布废除农奴制,随之带动国内经济、司法、教育和军事等各项改革,这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改革时代。尽管改革成果没有任何一方感到满意,但俄国总算进入资本社会,有了和其他国家竞争的条件。
伴随这场自上而下大改革一起勃发的,还有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平民知识分子的崛起将这股社会运动发挥出最大的活力,从下乡鼓吹农民革命到暗杀沙皇大臣的激烈手段,对信念抱持狂热心态的俄国青年总是不计代价地全心投入。随著马克思主义引进、政党政治的形成,革命运动进入另一波高峰。
沙皇专制政权在激进改革和保守反动势力的相互拉扯之下,本有可能朝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走去,但沙皇尼古拉二世不明智的作为,如宠信妖僧拉斯普丁,血腥镇压手无寸铁的民众,冒然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错估战场形势,致俄军伤亡惨重,凡此种种让人民对沙皇政府失望到极点,也给予对手社会民主党绝佳的发展机会。一九一七年二月首都圣彼得堡因长期缺粮而走上街头,带动连串的罢工和抗议风潮,结果竟导致沙皇政权垮台,以克伦斯基为首的立宪民主党取得政权,成立临时政府,但为时不久,便在同年十月被以列宁为首的布什维克党推翻,建立起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工农政权。
从共产集权到民主
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初,保皇势力依然强大,代表无产阶级阵营的红军与代表保皇势力的白军,进行一场近四年的惨烈内战。在这场只问意识形态,不问是非黑白,扭曲人性的斗争里,无数人遭到残酷杀害,其中包括已退位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人。
一九三○年代,苏维埃时期形象最鲜明的独裁者史达林,发动整肃异己的行动,除了党内同志外,数以百万计的无辜者,亦被牵连在内,包括许多知名学者、科学家与作家。伴随大整肃运动的还有对文艺活动的箝制,挟「社会主义写实主义」为最高宗旨的无产阶级作家协会对任何「非我」一方的创作者,展开毫不留情的批判与斗争,曼德尔施坦姆、马雅科夫斯基、阿赫玛托娃、布尔加科夫等都是这场大悲剧里的受害者。史达林为何发动这场大整肃,是出于必要,还是多疑的性格所致,抑或是因为嫉妒?至今仍无明确的结论。但不能否认的是,大整肃在整部俄国史实中留下难以抚平的伤口。
史达林死,赫鲁雪夫上台,对史达林进行批判,俄国国内情势一度和缓,这是谓六○年代「雪融」时期。但随著赫氏下台,布里兹涅夫上台,局势再度恢复高压,只是整个世界局势已经发生变化,即使封锁在铁幕内的苏维埃社会也不能不感受到,加上共产制度施行五十多年后,缺点已一一暴露,新上任的戈巴契夫采行的「改革」与「公开」政策,也无法挽回颓势。
一九九一年苏联瓦解,总共施行七十多年的共产制度,证明仍是幻梦一场。进入民主社会的俄罗斯,在叶尔钦总统执政期间,并未找到方向,直到普亭总统上任,局势才日趋稳定。今年俄罗斯一跃成为金砖四国之一,让人对这个国家未来的发展颇多期待。
文字|熊宗慧 政治大学俄文系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