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剧场界,都在透过演出跟研讨会盛大欢庆他的百年冥诞。
他是写诗、写小说,写舞台剧、广播剧跟电影剧本的贝克特。
他所挥洒出的世界,自外于现实,自成宇宙,自成逻辑。
笔下人物对话所透露出的身分和彼此关系,仿佛是人世的缩影。
这位一九六九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透过苍凉但又不失幽默的笔调,
开创出「荒谬剧场」的形式与内容,让世界剧坛跟文学界获得许多启发。
撞见贝克特—贝克特百年冥诞戏剧祭
之一 在语言里撞击贝克特系列座谈会
LECTURE 贝克特预见死亡
SPEAKER 王墨林(资深剧场人)
TIME 4.2 2:00pm
LECTURE 等待文本—谈Morton Feldman的贝克特歌剧
SPEAKER Jozef Cseres (捷克布鲁诺音乐学院教授)
TIME 4.9 2:00pm
LECTURE贝克特剧中的女人
SPEAKER 耿一伟(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兼任讲师)
TIME 4.16 2:00pm
LECTURE 寂静vs.多语症—贝克特的多声带
SPEAKER 陆爱玲(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专任讲师)
TIME 4.23 2:00pm
PLACE 台北牯岭街小剧场2楼
之二 在剧场里撞见贝克特系列演出
PROGRAM 贝克特的女人们—《美好时光》Happy Days、《乖乖睡》Rockaby
TIME 4.5〜7 7:30pm
PROGRAM 撞见贝克特的时间—《克拉普的最后一卷录音带》Krapp's Last Tape 、《落脚声》Footfalls(五节芒剧团演出)
TIME 4.12〜14 7:30pm
PROGRAM 遇见果陀的那天—《等待果陀》Waiting for Godot(香港撞剧团演出)
TIME 4.28〜30 7:30pm
PLACE 台北牯岭街小剧场
INFO 02-33939888
英国人票选二十世纪最经典剧作时,贝克特(Samuel Barclay Beckett 1906-1989)的成名作《等待果陀》抡冠。欧洲票选二十世纪最经典的文学作品,则是乔哀思的《尤里西斯》。他们两个人都是爱尔兰人,而且都离乡在巴黎生活与创作。更巧的是,乔哀思晚年视力弱化之后,帮他找资料跟打字的人,正是他那初初定居巴黎的小同乡。
《尤里西斯》里的年轻诗人与朋友,在都柏林晃荡一天的感受,经由大量内心独白与感受,组合成一本超过一千二百页的小说,并从此引领「意识流」的创作之道。贝克特到巴黎生活二十年后写就的《等待果陀》,则成了「荒谬剧场」最鲜明的大纛。二次大战前后欧洲文学跟戏剧的创新,竟然都由客居巴黎的爱尔兰人独领风骚。
巴黎这个城市真是伟大,爱尔兰人真的很奇妙!想想摇滚巨星U2的Bono,为了缩减第三世界的外债和西藏人权问题而到处奔走,他,他也是爱尔兰人呢!
这个月,全球剧坛将同声欢庆百岁冥诞的山谬.贝克特,贝克特笔下人物与延伸出的事件,多没有清楚的指涉。他们可以是任何人的象征,发生的事件可能是当世的缩影——也可能都不是。
人们其实都习惯跟著故事线、人物生命历程的发展,来进入创作者所要展现的世界。然而,身兼诗人、小说、剧作家(包括舞台剧、电视、电影跟广播)的贝克特,笔下的世界,却属于「时间外的时间」。刚开始,这样的美学与逻辑,对世人形成挑战和困扰。不过,读者跟创作者很快就发现,这个独特性反而创造出更大空间去挥洒想像力。因为,每个贝克特作品,都自成宇宙、自成逻辑。
「关于快乐,我几乎没有天份」
出生于爱尔兰首府都柏林的贝克特,妈妈来自家道中落的家庭,爸爸是个殷实的商人。父母亲结识的地点就在妈妈工作的医院,当时爸爸是妈妈照顾的病患。爸爸工作闲暇时分喜欢看侦探小说,不过,看完就忘。周六,他喜欢到乡间散步。一直到老,贝克特都保持长时间漫步的习惯,这显然得自父亲的影响。
有忧郁症的妈妈情绪起伏甚大,还喜欢管小孩,以至于贝克特对母亲强烈的爱,只能压抑下来。他几乎没有可以说话的对象,这也注定贝克特从小只能自己玩的命运。贝克特曾在接受访问,谈到童年时,如是说:「关于快乐,我几乎没有天分。」(I had little talent for happiness)
上高中之后的贝克特,是个喜欢打拳击、跑步、游泳的运动健将。刚进三一学院的第一年,他还曾代表学校到英国比赛板球。贝克特的法文跟义大利文老师,鼓励并发掘他的文学天分。他大量地读书,大量地看戏与看电影。然后,他因为得到奖学金到巴黎,后来还得到机会在那儿当起老师。
形式就是内容,内容就是形式
剧作家创作初期的生活状态非常不佳,他跟心理医师说,他经常觉得自己困在母亲的子宫,无法逃开。后来,他去听心理分析大师荣格的演讲,荣格说到有个女病人,一直觉得自己会死,原因是她根本没有被好好地生下来。没多久,她竟真的死了。
个人接受心理分析的经验,荣格的实例讲解,让贝克特认同,人因为特殊心理状态所衍生出的行为,其实是互为因果彼此影响。而「形式就是内容,内容就是形式」(form is content, content form),正是贝克特对自己早期创作的注脚。
一九四九年发表,一九五三年才在二百五十人座剧场首演的《等待果陀》,是让贝克特暴得大名的「出运」之作。之前的二十五年,爸爸、妈妈、哥哥、女朋友都死了,出版的小说跟诗集销量惨澹,心脏病也让他进出德国和法国的医院数次。幸好有个出版商跟法国演员,真心欣赏他独特的思维跟笔法,他们陪贝克特熬到他崭露头角的日子。
贝克特的作品,经常被归类为「荒谬剧场」。一般剧作惯常出现的人物塑造、场景变化与剧情冲突,几乎都消失在这类剧场中。在荒谬剧场中,「戏」不再被用来说故事,而是透过一个事件来提供观众体验世界的荒谬性。尤涅斯科的创作擅于实验「语言」的荒谬,贝克特则是在「人物荒谬性」上面深化他的创新。
「没有什么比不幸更有趣了」
贝克特曾写道:「没有什么比不幸更有趣了,它是世界上最好笑的。」他在剧作中,传达出人与人沟通的无路可出,从陌生人到亲人到朋友,几乎所有关系通通无法幸免于这样的「不幸」。面对于此,我们很难笑出来。
然而,贝克特剧中人物却也因为「不幸」,而显得充满生命力。因为,我们很难在其他人的作品里,看到那么独特的角色。
文字|李立亨 资深戏剧工作者
大师档案—山谬.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
▲爱尔兰人。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毕业后,曾担任小说家詹姆斯.乔哀思(James Joyce)的助手,而后又回校教授法文。
▲二次大战后,法文成为贝克特创作的主要语言,创作上深受乔哀思、普鲁斯特和卡夫卡的影响,写作了多部小说和两部戏剧。
▲《等待果陀》一剧于一九五三年在巴黎巴比伦剧场(Théâtre de Babylone)首演,震惊了整个戏剧界,连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也将贝克特带上了国际知名的舞台。
▲由于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一九六九年贝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一九六九年后,贝克特仍持续发表新作,其中较重要的有戏剧作品《终局》Fin de Partie(英译Endgame)、《克拉普最后的录音带》Krapp's Last Tape、《快乐天(Happy Days)》。贝克特都亲自担任自己作品的翻译,由法翻英或由英转法。这些剧作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说都是反传统的,因此被称为「反戏剧」。
▲一九八九年,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创作者病逝于法国,享年八十三岁。
PAR名词小档案
荒谬剧场
这个名词,源自英国评论家马丁.艾思林(Martin Esslin)的同名著作。艾思林将欧洲二次大战后的几位剧作家,包括贝克特、尤涅斯科、乃至于去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品特等人,透过反戏剧化手法呈现人世荒谬的创作,形容为荒谬剧场。
重要网站连结介绍
贝克特网上资源 http://samuel-beckett.net/
详细搜集所有跟贝克特有关的网上资源,资料丰富而且分类仔细。
贝克特终页网站 http://www.ua.ac.be/main.aspx?c=*SBECKETT
不想被网上的贝克特资讯所淹没,可以进入这个搜录基本网页连结的网站。
贝克特百年艺术节官方网站 http://www.barbican.org.uk/beckett
英国巴比肯中心在今年三月到六月举办「贝克特百年艺术节」,从演出、影像作品、研讨会、到工作坊应有尽有。
贝克特分类网站 http://netsoc.dit.ie/~jamesf/samuel_beckett/samuel_beckett_centenary_festival.html
研究贝克特的学者,辛苦整理贝克特的语录、分析、作品跟特色。版面简单大方,方便点选者迅速掌握贝克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