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莎拉担纲独奏布鲁赫G小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Op.26)。她刚进场前几个音符就表情深沉、音像巨大,让乐团的序奏部分显得太过软调,幸好在其强劲明星气质带动之下,乐团迅即跟上脚步,意境渐趋一致。整体而言演出了史诗般的格局,并非宣泄哀愁浪漫情怀而已。
菁英系列〜小提琴新势力「张莎拉vs.国台交」
6/27
台北社教馆城市舞台
资深爱乐者或许还记得,已经更名「城市舞台」的社教馆曾是台北市立交响乐团的主要演出场地,也曾举行过若干重要音乐会,譬如荷兰女高音艾莉.阿梅琳(Elly Ameling)、美籍钢琴家史帝芬.毕夏普-柯瓦塞维契(Stephen Bishop-Kovacevich)、土耳其钢琴女杰伊狄儿.毕瑞特(Idil Biret)的台湾首演,均在此登场。然而就像日本东京昭和女子大学人见纪念堂等早期音乐厅一般,当重量级音乐厅陆续启用,乐迷们逐渐将焦点转移,不再经常留意那里的演出活动。韩裔小提琴才女张莎拉(Sarah Chang)自从一九九二年首张唱片专辑(九岁所录)打入告示牌古典畅销排行榜之后,就成为天之骄女,除了经常获奖,录音搭档也都阵容豪华(萨瓦利希/费城管弦乐团、杨颂斯/柏林爱乐、拉图/柏林爱乐等等)。她目前声望如日中天,难得来台演奏,可惜由于场地因素,相信有不少爱乐者错过了这场盛会。
张莎拉与乐团演出了史诗般的格局
六月二十七日当晚的音乐会以海顿D大调第101号交响曲《时钟》开场。指挥陈秋盛曾任台北市立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多年,由于一直有乐团在手,指挥技巧在国内老一辈指挥家之间可谓最为洗炼。第一乐章他引领乐团演出生动华丽的氛围与精致细节,第二乐章的时钟滴答则典雅、幽默兼具,第三乐章小步舞曲不但朝气蓬勃也散发迷人的田园芬芳,第四乐章轮旋终曲在爽朗兴奋之余仍保持著适切的歌唱性。国立台湾交响乐团方面,木管组表现绝佳,弦乐组整齐划一,铜管组称职但稍欠光辉灿烂。
张莎拉担纲独奏布鲁赫G小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Op.26)。她刚进场前几个音符就表情深沉、音像巨大,让乐团的序奏部分显得太过软调,幸好在其强劲明星气质带动之下,乐团迅即跟上脚步,意境渐趋一致。她的第一乐章充满冲激魔力,慢板第二乐章无论动态或表情都几乎驱使到极限,第三乐章则绽放白热化的火花,整体而言演出了史诗般的格局,并非宣泄哀愁浪漫情怀而已。至于技巧方面也是痛快淋漓,无论清纯、精确的双按或快速过门乐段的清晰发音,都值得惊艳赞叹。张莎拉没有给予任何安可曲,但是不断抱著花束来回谢幕,还屡次主动拉住指挥的手共享听众热情,台风相当博人好感。
陈秋盛充分挥洒抒情本色
下半场主打理夏德.史特劳斯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此曲虽取材尼采著作,但是深奥的哲理探讨应非重点,事实上作曲家本人曾指出,他是以「交响乐观主义向二十世纪致敬」。纯就音响角度来说,此曲则相当反高潮,一开始惊天动地的爆棚序奏因被电影《2001年太空漫游》引用而名闻遐迩,结尾的《夜晚流浪者之歌》却用弱音结束,如何持续撑住听众兴趣,对指挥者构成严酷考验。陈秋盛出身理夏德.史特劳斯故乡的慕尼黑音乐院,对其作品的正确风格一向颇有心得。尽管国台交的合奏精练度跟欧美顶级交响乐团仍有不小差距,在将士用命之下,仍相当程度传达出史氏作品应有的精美神韵,《舞蹈之歌》里的维也纳圆舞曲段落尤其充满即兴灵感。
安可曲采用马勒第五号交响曲的小缓板乐章。这段音乐伯恩斯坦曾视之为哀愁咏叹,权威学者却认为应是马勒写给爱妻的音乐情书,陈秋盛的处理倾向后者,国台交弦乐组洋溢令人屏息之美,老牌指挥家的抒情本色也得到最充分挥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