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不同于舞蹈与戏剧,演奏者是在无形空间为美赋形,前述举歌剧的例子,是因歌剧最具特殊性,以往形容音乐中的织度,指的是声部交错及缜密的结构,今日早已不再分哪一类型的表演艺术,而是舞蹈、音乐与戏剧,加上科技整合在一起,彼此绵密交错,声音科技搭配视觉舞台,与舞蹈戏剧表演整合,织成一个崭新的阅听空间。
视觉引领的鉴赏
即将于二月来台独奏演出《明日世界》World to Come的大提琴家玛雅.贝瑟(Maya Beiser),是位漂亮又有才气的音乐家。欣赏过她的多媒体演出,让我这对从八岁学钢琴,经光仁音乐班到北艺大音乐系长期受古典音乐训练的耳朵,也搭配著眼睛「同步欣赏」多媒体音乐的新视界。
受惠于音乐基础训练,很容易理解进入(access)声光影像重叠的互动,现今流行的数位音乐、声音互动、声音设计,对我不但没有「进入障碍」(barrier of entry),很兴奋它们也将会是「未来的古典」。
我喜欢「明日世界」这个标题,在过去那没有飞机与网路的世界,惊叹巴赫写出平均律、赞佩贝多芬九大交响曲与感动于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对作曲家们既崇拜也敬畏地五体投地。还记得为了弹好那看似简单的四小节莫扎特奏鸣曲,因「音色不对」不断地被老师纠正,一小时的钢琴课,只为那四小节琢磨触键,这只有习乐者才会了解这种「手工艺」的精致与难度。但相较于演奏者复制百年前作曲家的感动,今日科技音乐演出型态,应是人类智慧加速往前的大突破,它也许是以古典为本,也许是全新思维,如同聆听三世纪前的对位(Counterpoint),与玛雅.贝瑟演奏史帝夫.赖克(Steve Reich)的《对位》,是截然不同的阅听感。
听久石让音乐会时,坐在我旁边的二十岁听众,当她听到《龙猫》音乐响起,她发出的赞叹声让我深刻感触,动漫卡通引领她的感动,应不亚于我听到华格纳(Wagner)《唐怀瑟》Tannhaeuser序曲的感动吧。数位内容增加人类的阅听选项,特别是借由动漫电玩等视觉影像,使人类跟随著画面听到音乐,或因音乐而带出了画面,特别是音响工程器材的日新月异,强化声音、音效、音乐的功能,对科技艺术家而言,这些设备的精密度应允不亚于手工名琴。尤其声音设计(sound design),是实验引领著理论,视觉引领著听觉。
阅听绵密的织度
二○○六年夏天,我在布列根兹音乐节(Bregenz Festival)的湖上舞台欣赏威尔第的歌剧《游唱诗人》Trovatore,结合当代艺术策展与科技的舞台令人惊喜。第一幕是男主角开著汽车上湖上舞台,观众看到笑了起来,舞台还有如烟囱般的火炬,好看极了;别以为科技只是噱头,音乐与剧情一样扣人心弦,演唱者个个音色动人,不但不觉得时空交错,反而看到了更灿烂的剧场。
同年在萨尔兹堡为莫扎特二五○周年诞辰盛大举办的音乐节,我欣赏了导演Stefan Herheim的《后宫诱逃》Die Entfuhrung aus dem Serail,舞台设计是现代化的厨房与裸体演员,歌词完全更改,多媒体的萤幕播放全裸的亚当夏娃,当时座席嘘声四起,但我觉得好有趣味呀!
音乐不同于舞蹈与戏剧,演奏者是在无形空间为美赋形,前述举歌剧的例子,是因歌剧最具特殊性(unique),以往形容音乐中的织度,指的是声部交错及缜密的结构,今日早已不再分哪一类型的表演艺术,而是舞蹈、音乐与戏剧,加上科技整合在一起,彼此绵密交错,声音科技搭配视觉舞台,与舞蹈戏剧表演整合,织成一个崭新的阅听空间。
相互聆听的对话
较国外不同的是,我国鲜少有古典音乐演奏家亲近数位艺术工程师,建立对话(dialogue)管道进而互相聆听产生共鸣的创作;虽有数位艺术节,但主要是以声音艺术与策展为主,而非以创作演出为核心的科技艺术整合大型制作。古典音乐演奏家因自幼受扎实的音乐训练,对于结构曲式,以及乐器可演奏的极限或音域音色,比一般单纯做声音科技艺术的创作者要深入得多,若能两者合作,产生有如谭盾《地图》概念的制作,或是结合更多元素如太阳剧团的表演艺术,那实在令人期待。
国内学术领域中,昆山科技大学的创意媒体学院师生,过去曾创作许多声音方面的科技艺术作品如人机互动或音乐手指等,但也是以装置与音效为内容。笔者与工研院六甲分院曾合作过小型类似的案子,记得我们与工程师第一次见面,虽然语汇南辕北辙,但彼此知道那是一个互补联集的新领域,就相约在工研院从打球开始建立共同对话的管道。好几位工程博士对于声音与音乐是没有概念的,只拿数据音频与程式与我们谈旋律和声与音色。反之,我们这些受音乐长期的训练的老师们,也不懂他们的专业用语,那画面很有意思但具开启性。
不同领域的对话,或许刚开始有其沟通难度,但后来激荡出的火花与成果,往往也令参与者与聆赏者惊艳不已。如台南艺术大学应用音乐系去年为台北市第三届数位艺术节制作的开幕演出「南方乐浪2」,结合了数位艺术家、音乐家、剧场导演,以「隐性时空」为主题,用音乐与互动装置展演方式呈现:由Visual Sound的观念起始,让光影与声音两者间忠实发生互动,并在瞬间达到人类原始的共感,透过直觉的触发,看见满天繁星及光流群起又瞬间消失;带有希望的象征,一如婴孩出世,哭喊著来临的生命,保持发声汲引光亮,人类在暗黑中燃起一丝希望,透过真实的触碰在光影和声音的交错间展开人类最深沉的共鸣。这样的演出型态在学术领域可谓首创。
创新整合的应用
音乐与数位科技的创新整合,是非常值得关注其未来的新领域。一些近年国外的最新发展,可由「在地实验室」策画的「台北数位艺术节」看出端倪。台北数位艺术节从二○○六年第一届邀请英国的凯菲.马修(Kaffe Matthews)的「声音床_台北」(Sonic Bed _Taipei)、美籍贝诺特.莫伯里(Benoit Maubrey)的「电音芭蕾」(Audio Ballerinas),以及国内曾伟豪将说话与沉默、图像与声音结合为一的“Speaker Tree”等等,到二○○七年备受瞩目的「互动音乐桌」(ReacTable)(注),虽然其经费是地方级,但内涵已是世界水准,甚至眼光领先奥地利林兹的AEC媒体艺术中心(LINZ AEC)。这与上海电子艺术节仅著重于规模可成为对比,更深信台湾资源与人才,绝对能发展精致的数位艺术内容。
如「互动音乐桌」这个作品,是由西班牙巴塞隆纳的庞部法布拉大学Sergi Jorda博士,带领一群「数位琴匠」(digital luthiers)所组成的「互动音讯」(Interactive Sonic Systems)团队所研发的互动电子乐器。该团队主要研发重心主要是在人机互动乐器(tangible music instruments)与行动电子产品的音乐应用(musical applications for mobile devices)。而「互动音乐桌」更得到二○○八年的金尼卡奖(Golden Nica),并在奥地利林兹演出,而台湾的观众已经提早一年在台北看过了。
国内应用音乐的整合创新中有一块属于内涵领域,急需要专业音乐人的投入。经济部资策会过去曾办理的「数位内容学院」,在这部分培养了一些具音乐背景的人才从事动漫画配乐等工作,但现已中断。由于科技艺术中加入音乐元素的应用,较多以声音设计及音效为之,因此对于国内音乐人或是科技人,尚未磨合出一个互动的模式,进而成为Business Model,也就看不出彼此互补的强度是很高的。其实音乐应用的市场,非常须要有深厚基础的人才投入创新整合,特别是国内音乐科技工业音乐内涵的提升,能与国际舞台同步创新,实期待更多古典音乐菁英投入。
注:「互动音乐桌」网址http://mtg.upf.edu/node/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