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身体论》里的诸多文章,呈现了当年的文化氛围与话语特色。那也是一个相信只要掌握知识与批判力量,就可以改变社会的年代。不论是用后殖民来批判台湾汉人对原住民的建构,或是用左派观点来解剖社区总体营造所掩盖的社会冲突…王墨林为我们揭露表象底下的真实,其犀利程度,超越当年许多人的观察视野,现在读来依旧让人频频点头。
《台湾身体论》的出版,弥补了我们对这个面向所缺失的思考经验。从九○年代以来,身体问题或身体论述,一直是表演艺术界,尤其是剧场界,经常论及的主题。但是关于身体,除了在言谈中的点缀强调之外,其实我们一直缺乏对身体论述的思维训练。王墨林在《台湾身体论》一书中,敏感而锐利的观察,总能叫人有所警醒,有所启发。
九○年代的观察,今日读来依旧犀利
在我看来,《台湾身体论》结合与展现了三个不同的面向。一是九○年代的台湾文化界的批判活力;二是王墨林对身体议题的思考;三是台湾身体论的架构。其中一、二展现得最为清晰,三则还有待更多的说明与厘清。
先从第一项来看,《台湾身体论》其实是王墨林于九○年代对身体思考的文章集结(除了〈在亚洲寻找身体〉发表于二○○三年之外)。我们可以在书末看到这些文章的出处,例如〈市民社会的身体论〉原登在《岛屿边缘》的一九九三年一月号;〈从京剧到革命现代京剧之路〉载于一九九一年的《自由晚报》副刊;〈市民社会的身体论〉发表在一九九九年的《左翼杂志》第一期…等,这十八篇论文就构成《台湾身体论》的主要内容。这也提醒了我们,《台湾身体论》是王墨林这三十年(1979-2009)来评论文章集结出版的第一卷(其他预定出版的四卷是《台湾小剧场运动史》、《表演艺术》、《影像与社会》、《黑洞 I, II, III, IV》)
这些思维的劳动背景,是在九○年代台湾文化创造力爆发的年代。当时离解严(1986)已有一小段时间,民间的批判羽翼已丰,但国民党依旧掌握著国家机器。就在这种对峙实力相当,乌托邦尚未因为政党轮替而破灭的时代,《台湾身体论》里的诸多文章,呈现了当年的文化氛围与话语特色。那也是一个相信只要掌握知识与批判力量,就可以改变社会的年代。不论是用后殖民来批判台湾汉人对原住民的建构,或是用左派观点来解剖社区总体营造所掩盖的社会冲突…王墨林为我们揭露表象底下的真实,其犀利程度,超越当年许多人的观察视野,现在读来依旧让人频频点头。
王墨林特有的政治性思考角度
这亦说明,不论王墨林引用任何理论,其目标都是政治性的。如同他在二○○三年底接受上海艺术家赵川访问时,面对他身体论的本质为何的疑问,王墨林回答:「还是政治的吧…到日本以后,接触到日本的小剧场、左派和社会运动。这慢慢促成我今天的很多想法和观念。」这种带有左派取向、日本影响的风格(例如他对「流仪化」一词的分析),形成王墨林特有的政治性思考角度。
《台湾身体论》在目录上列出完整的六个章节(身体的剧场化,身体的系统化,身体的规训化,身体的排除化,身体的流仪化,身体的典籍化),不过这六项「区分性差异」如何与台湾相关、相关文章与这些主题的关联、个别理论之间的关系与在全书论述中的地位等等,在书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解释,给予读者足够的焦点。例如作者在序言提到「权力装置」,此源自傅科的观念对理解本书甚为要紧,却只在第一○八页略为提及,实在可惜。换言之,个别文章的政治性可能服务到了,本书的政治性却没有得到作者更清楚的厘清(像我就会想知道,为何与身体或欲望相关的阅读与议题,为何会在九○年代成为台湾反叛思考的话语主流)。对我来说,如果能加上针对本书标题出发的导论与结论,或许《台湾身体论》的切题性会更强吧!
文字|耿一伟 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兼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