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说是印象派音乐?》(国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艺@书

拆掉标签之后

看《您说是印象派音乐?》

标签本是好事,方便欣赏理解,尤其是音乐、绘画与造型艺术,贴上一个「印象派」的标签,也就让人对于艺术作品创于何时何地,有了一点概念。但是标签也很容易有误导之嫌,一旦习惯,就难以摆脱,且不容易察觉标签的限制何在。…如此再来看《您说是印象派音乐?》这个乍看让人有点摸不著头绪的书名,显然背后就有话要说了。因为当我们心中浮现「不然是要怎样?」的疑问时,作者准备告诉读者:「事情未必是你想的那样。」

标签本是好事,方便欣赏理解,尤其是音乐、绘画与造型艺术,贴上一个「印象派」的标签,也就让人对于艺术作品创于何时何地,有了一点概念。但是标签也很容易有误导之嫌,一旦习惯,就难以摆脱,且不容易察觉标签的限制何在。…如此再来看《您说是印象派音乐?》这个乍看让人有点摸不著头绪的书名,显然背后就有话要说了。因为当我们心中浮现「不然是要怎样?」的疑问时,作者准备告诉读者:「事情未必是你想的那样。」

讲到艺术,总与风格有关。一谈到风格,「古典」、「浪漫」、「巴洛克」、「野兽」等各种派别的标签也就随之而来。

标签本是好事,方便欣赏理解,尤其是音乐、绘画与造型艺术,贴上一个「印象派」的标签,也就让人对于艺术作品创于何时何地,有了一点概念。

但是标签也很容易有误导之嫌,一旦习惯,就难以摆脱,且不容易察觉标签的限制何在。「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一词用来指称欧洲十五、十六世纪在文学、科学、艺术百花齐放的,的确像是得到「重生」(Re-naissance)。但是,这个名词是到十九世纪才出现,文艺复兴人可并不觉得自己是「重生」的。

「巴洛克」的情形也是如此。在音乐上,一般认定的巴洛克时期在一七五○年结束,但是开始用「巴洛克」来指称当时的音乐作品,已经是一七三○年之后的事。而被认为是巴洛克音乐的特征──像是「数字低音」的做法,则一直到十九世纪初(也就是一般所谓的「浪漫时期」)都还存在。如此看来,「巴洛克」一词实在是模糊得可以。

梳理德布西,打破原来「印象」

就算是古典与浪漫的概念也不是那么截然二分,如此再来看《您说是印象派音乐?》这个乍看让人有点摸不著头绪的书名,显然背后就有话要说了。因为当我们心中浮现「不然是要怎样?」的疑问时,作者准备告诉读者:「事情未必是你想的那样。」

尽管德布西对这个标签始终挥之不去感到无奈,但很少有人会怀疑把印象派跟德布西连结在一起有何不妥。法国巴黎索尔邦大学音乐学博士陈汉金从这个问题意识开始,欲对德布西做一番理清。书中七章,都有点像是对单一问题的专论:第一章「『美好年代』的作曲家」不无惋叹地指出,德布西童年的美好年代在一八七○年的普法战争就已摇摇欲坠,最后更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未歇的战火中走到生命的尽头。

第二章探讨德布西与华格纳音乐之间的关连。德布西曾在乐谱手稿落款「法兰西作曲家」,予人民族主义的联想,仿佛法国音乐与普法战争的宿敌德国毫无关连。但是,在陈汉金的笔下,却是法国文坛不仅有波特莱尔这类华格纳的支持者,就连法国乐坛也是笼罩在华格纳的影响之下,从德布西的上一代绵延三代不绝。

接下来的两章焦点放在德布西的音乐与视觉艺术之间的关连:第三章「什么是『阿拉贝斯克』?」从十九世纪「新艺术」在工艺方面的表现来看德布西作品中的线条经营。第四章「『印象』或『意象』」则是探讨与德布西同样浸淫在一八九○年法国象征主义氛围中的画家惠斯勒,并由此牵引出最后三章──分别针对《海》、《意象》、最后三首奏鸣曲做创作背景的介绍与乐曲的分析。

浸润美术馆,深化音乐修为

而对我来说,《您说是印象派音乐?》除了扭转了一些我之前对于「印象派」的印象之外,也解开了我长久以来对陈汉金的一个疑惑:不管是透过文字还是演讲,陈汉金虽然是钻研音乐,但总会表现出他在视觉艺术上的涵养,往往教我感到惊讶与好奇。

原因我想就在于陈汉金在自序中所提,他刚到巴黎求学,靠著一张研究通行证,「避开等候入(奥塞美术)馆的人群,从侧门自由出入,进去看画、听演讲或聆赏该馆的晚间音乐会,而有助于我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艺术发展上的跨领域认知。」

也就是这样可随时出入如此丰富的艺术宝藏,恣意吸收,陈汉金才能兼修音乐美术,谈音乐而信手捻来画作毫不费力。各种展览、表演艺术演出都有它商业运作的一面,但是商业逻辑推过头,反而会阻断一般人士──特别是处于发展阶段的艺文专业人士──接触艺术的机会,最后让「产业」二字,伤害到文化创意的源头。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