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编舞家黄翊的《身.音》中舞者令人惊艳的鱼骨装,到去年与黄翊合作「第二层皮肤」实验计划中舞者身上鼓涨收缩、不断变形、令人惊叹的「服装装置」,这些创意的发想者,正是近来备受瞩目的剧场服装设计师杨妤德。不甘於单纯为时尚做设计的她,很早就决心走上剧场服装设计之路,练就一身扎实的实务功夫,而且挑战编舞家的传统思维,在与黄翊的合作中,让剧场中的服装「不只是服装」,也是创意洋溢的「软雕塑」,展现了更多层次的表演美学。
最近网路上流传著一段影片,画面一开始,一块灰色大布覆盖在两名舞者身上,当舞者与布料之间的空气被抽乾,布料吸附在舞者肌肤上,雕塑出脸庞与躯体的轮廓;一群紧贴著墙面的舞者缓缓滑落,在墙上留下手、脚和身体的印记;宛如安全气囊般的服装,从舞者的背部开始,慢慢地充气膨胀窜出;鼓衣的机械装置,借由身体律动感应,自动敲击发出声响;一名舞者穿越一道布绷的墙面,墙随即倒下,服装设计走上舞台,用剪刀直接将布面裁出一套衣服,舞者接著开始旋转,另一人拿著吹风机对著飘扬的裙摆,布料逐渐显现不同的颜色层次。这是去年十一月,编舞家黄翊与服装设计杨妤德合作的科技艺术实验计划「第二层皮肤」,不同于过去服装只是「服务」舞蹈肢体的展现,这场由服装为概念核心主导,结合舞蹈、动力机械装置、高科技媒材的呈现,开启了身体与服装对话的另一种可能。
不是听话的乖学生 一心走剧场服装设计
这不是我第一次注意到杨妤德这个名字,二○○八年云门舞集2「春斗」的传单上,舞者身上穿著的那套造型奇特,未来感十足的鱼骨头装,即出自她的设计。「如果服装就只是服装,那好boring(无聊)喔!」杨妤德说。事实上,从就读台南家专服装科开始,杨妤德就不是个听话的乖学生。课堂上老师要大家寻找时尚设计的素材,她从非洲难民的图片找灵感;当大部分同学的寒暑假都选择在时装领域实习,她却只身北上参加剧场研习营,一心想学舞台服装设计。「因为知道自己对舞台服装的兴趣大过于时尚设计,毕业展的时候,我从布料下手,经过加工制作,创作出一个装置作品,结果是被老师骂到臭头。」这个在老师眼中看来很另类的作品,却吸引来许多美术系同学的目光,在尚未流行「跨界」这个时髦辞汇的当时,杨妤德的作品就有十足跨界的元素和潜力。
家专毕业后,杨妤德在剧场资深服装设计师林璟如的工作室当了两年助理,之后更有三年的时间,在云门的技术部门担任服装管理,丰富的实务经验,让她相较于其他剧场服装设计,除了制作技术上的驾轻就熟外,更能掌握从设计到执行的各门环节,尤其自己设计的作品,多半不假他人之手。「出社会后,发现学校教的根本不实用,我还自费到统领百货楼上学打版;和璟如老师工作的那段时间,我几乎涉猎了各种表演艺术类型的服装制作,学习到了学校没有教的技术,以及如何操作不同舞台距离的服装。」后来进入云门,杨妤德不只做一般服装管理所做的缝制修补工作,还一肩扛下当时即将上演的《水月》的服装制作,甚至与叶锦添共同担任黎海宁舞作《太阳悬止时》的服装设计。
创意被编舞家「打枪」 一度怀疑自己
二○○六年,杨妤德离开云门,展开独当一面的服装设计生涯,然而这条路并不如想像的顺遂。对大多数的编舞家而言,舞者身上的衣服是为了让观众看见肢体的线条,杨妤德的设计试图挑战、改变这个想法,却常常被编舞家「打枪」,到最后连她都开始怀疑起自己:「我想让服装穿在舞者身上,可以说更多的话,但早期的编舞家,接受度没有那么大,改变舞者的身形,可是一大禁忌。所以一开始接案子的时候超惨的,很多想法没有办法发挥,编舞家骂我的设计毁了他们的作品,什么难听的话都听过。」杨妤德强调,后来才发现,过程中所有的限制,所有的不可以,都转换成创造的能量,在她考进实践大学的时尚与媒体研究所时,一股脑地爆发出来。
研究所期间,杨妤德接触到一个充满可能性的环境,遇见了不一样的一群人,指导教授鼓励学生尽情发挥,自由创造,那个在二专时期与众不同的怪咖,似乎又被重新召唤了出来。「在学校,我们谈人的生活,谈未来的可能性,谈环保议题,谈科技对设计的影响……跳脱传统服装设计的思维逻辑,再回头看服装可以怎么玩,我看到了更多想像的空间。」发表毕业作品时,杨妤德用了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媒材,例如汽车遮阳板的软铁丝,乐器上的零组件等,建构出具有建筑概念的服装,而衣服就像是人体的居所。杨妤德形容,与其说是服装,不如说是「软雕塑」来得更为贴切。这个相当具有原创性的作品,不仅让她对自己的设计重拾自信,也开启了她和编舞家黄翊合作的机缘,更让林怀民在看完录像后,决定找黄翊为云门舞集2编舞,即为《身.音》的发展源头。
与黄翊对等创作 《身.音》让人耳目一新
杨妤德说,在毕业作品中,服装主导并改变了舞者的身体线条和动作质感,这也激发黄翊思考服装和身体的关系,并在《身.音》中进一步将造型转换发出声响的媒介。该支舞作的服装共用棘齿、雷板、鲯骨装、手风琴、雷板背包及Qtutu等六种乐器拆解重组而成,舞者有的身上悬有铁片,有的手上脚上都挂著风琴,有的在关节吊著铁片,只要以特殊的方式活动,便会发出声音,跟以往先有动作再有服装的模式大不相同。杨妤德说:「在制作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到南部的乐器工厂找零件,还常往铁工厂跑,跟师傅讨论结构的问题,这也迥异于过去服装制作的经验。」
「和黄翊工作,服装设计和创作者站在对等的位置,彼此相互激荡影响,也愿意给彼此空间,他很讶异我对舞者的身体这么了解,我除了佩服他勇于实验的胆识,也相对地用设计回应他的想法。例如去年的作品《浮动的房间》,在我著手设计前,黄翊与我分享观看贾克梅雕塑作品的心得,不规则的凿痕与瘦长的身形,安静地刻画出人的情感与面貌。于是,我选择织缝有松紧带的白色布料,水煮后加深皱褶,再以手绘渐层的灰、黑、蓝、棕、红色,随著舞者身体的舞动,也舞出斑驳的时间感。」杨妤德表示。
当服装不只是服装 期待未来的风景
延续《身.音》以服装主导舞作的概念,「第二层皮肤」的灵感来自一家科技公司展示的「感温变色」染料,这种技术对温度改变极敏感,色彩变化也很强烈。演出中,服装会随著温度的改变变色,安全气囊与空气压缩机,冷、热风机,抽、送风装置,鼓乐器装置,这些以往不会出现在舞台上的动力机械装置和高科技的材质,现在都成了舞台上表演的一部分。杨妤德说,科技的发展势必影响服装设计的走向,如同多媒体入侵剧场一样,当服装不只是服装,未来会是什么样的风景,她跟所有的观众一样,引颈期待。
人物小档案
- 实践大学时尚与媒体研究所毕业,研究题目为「舞蹈下服装空间之流动表现」。
- 近年舞台服装设计作品:《身.音》、《SPIN》、《浮动的房间》、《诗剥裂》、《大神魃》等。
- 去年十一月与黄翊共同创作,发表「第二层皮肤」实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