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因」何而来?例如:生活中对父母的不爽「因」何而来?因为他们「听不懂!」「固执!」「代沟!」「不了解我们!」所以,不爽!英国哲学家休谟曾说:「原因和结果之间并无必然关联。」意思是「不了解!」、「代沟!」和情绪「不爽!」不一定有必然关联。
因,这字从殷商晚期到现今民国百年,基本上,如如不动,长得都一样。「因」原来是「绿草如茵」的「茵」的祖先,席子的意思,它的图解就是「一个人舒服地躺在草席上」。因为席子是让人躺的和依靠的东西,所以就引申为依靠和凭借。仿佛「后果小姐」依靠著「前因先生」的肩膀上,「因为妳…所以我…」两人尽在不言中的画面。
小时候会玩一种无聊的游戏,就是不断问为什么?问到对方翻脸为止。所以,就有一套专门把小孩子嘴塞住的书——《十万个为什么?》。长大后,反而不好意思问为什么,更不会不断地问为什么,总会适可而止,所以,一定要先学会的就是装懂,否则,太像小孩子了!但装久了,就会忘了,以为自己真的懂了,加上脑容量不断流失的记忆体,于是不断变笨,唯一变厉害的,就是表演。大多数政治人物和公家机关里的领导专长就是,表演,演到忘了自己其实不懂,也不屑问,只剩下一张专业的脸和不耐烦的姿态。
不管因果 就是要「表演」
表演是全民运动,很多观众看完演出后常会说:「看不懂!」但99%绝对不会去问为什么自己会看不懂,然后想办法看懂。评论者也是,一定不能说自己看不懂,不然评论要怎么写,稿费要怎么赚。他一定要表演慷慨激昂地、或是客观冷静地写下他专业的评论,先不管内容是否专业,但一定要为表演先找到一个角色、一个原因、一个动机,最好用的角色就是「革命家」和「宗教家」(因为「艺术家」已经先被创作者拿去演了)。前者仿佛为了揭穿剧场界的弊案,痛心疾首和义愤填膺是必修的学分;后者仿佛是为了创作者、为了整个表演艺术好,慈眉善目和暧暧内含光是必修的双学位。两者都可以在贫瘠的痛骂后,有个不错的下台阶,再加上「我只是诚实地表达我的意见。」的台词,然后谢幕。这,到底是对谁好?
情绪「因」何而来?例如:生活中对父母的不爽「因」何而来?因为他们「听不懂!」「固执!」「代沟!」「不了解我们!」所以,不爽!英国哲学家休谟曾说:「原因和结果之间并无必然关联。」意思是「不了解!」、「代沟!」和情绪「不爽!」不一定有必然关联。只是,这样连超有Fu!因为万一要去和「想办法沟通、了解」作因果连结,超累!又没Guts!就像「看不懂!」和「干!」作因果连结就超顺,若要「看不懂」跟「想办法看懂」或是「这戏到底怎么了?」作连结,不了吧,这样就没机会演了,当然要踩著别人痛处,趁机表演一下自己「革命家」或是「宗教家」的激情,这也算是一种棒打落水狗式的欺善怕恶。
所以,沟通,难!孝顺,难!表演善意的言词与行为的区分,难!尼采讲得更直接:「因果性解释是一种欺骗性!」「所谓因果性的本能不过是对陌生事物的恐惧。」「未知的事物让人感到危险、不安和焦虑,只有把它归结为某种已知的东西,才能获得安全感。因此,被找来当作原因的往往是某种已知的、经历过的解释。」这,也是剧场演员作所谓角色功课时,最大的问题所在。
摊开「因果」草席 困住自己?
最会利用因果链的有二:一是美国政府和企业这共犯体制。利用宣扬民主自由的「因」,干预其他政府运作,以获得低价石油、稳定美元、表演好心贷款、同时让美国企业进驻「协助」工程建设,以掌握经济控制权,若经济侵略受到阻碍,就暗中干掉不合作的领导者。另一个,当然就是各屠杀的主导者,谁说造成大屠杀的起因是「恶」!人可以因择「善」而固执地,屠杀、谩骂、暴力,当然要让下手参与大屠杀的人,怀抱著崇高的道德感的「因」,丝毫没有内疚地杀!杀!杀!
于是,当我们慢慢卷开由千丝万缕的「因果」编织成的草席,舒服地躺在上面时,我们是不是已经成为把自己「困」住的「囚」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