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萝瑞.安德森不屈服于当代潮流,将思想注入音乐、视觉、剧场、舞蹈与科学层面,随时反映新时代与社会变迁。图为《妄想》剧照。(Leland Brewster 摄 Laurie Anderson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纵横舞台.前卫才女─萝瑞.安德森/缤纷人生

一个永远反抗的前卫者

透视萝瑞.安德森

属于美国「战后婴儿潮」世代的萝瑞.安德森,在反抗思潮迭起的一九七○年代,酝酿了她的反叛与创新。她以多元天赋——从小提琴、键盘到歌唱,以创新思想——将视觉艺术推广于国际舞台,以反讽社会事件——来表达对一个世界的不满。她为了寻回美好价值而反抗当时凝聚野心与丑陋的社会,也为奠定自己历史地位价值而反抗。

属于美国「战后婴儿潮」世代的萝瑞.安德森,在反抗思潮迭起的一九七○年代,酝酿了她的反叛与创新。她以多元天赋——从小提琴、键盘到歌唱,以创新思想——将视觉艺术推广于国际舞台,以反讽社会事件——来表达对一个世界的不满。她为了寻回美好价值而反抗当时凝聚野心与丑陋的社会,也为奠定自己历史地位价值而反抗。

萝瑞.安德森,总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Avant-garde”。

“Avant-garde”源于法文,意指「先锋」,多用来形容在文化或政治上有著实验或突破性创新的人事物。在西方文史中,“Avant-garde”指「前卫艺术」,是十四世纪文艺复兴年代、十七世纪启蒙时代(Enlightenment)的现代延伸版本。一生中能被标签为“Avant-garde”的前卫者,是可遇不可求的。从十九世纪末,用拼贴技术作曲的美国作曲家艾佛士(Charles Ives)伊始,一九七○年代的摇滚乐团披头四、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以《易经》来创作的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吉(John Cage),法国艺术家杜象(Marcel Duchamp)、新浪潮电影大师高达(Jean-Luc Godard),美国导演大卫.林区(David Lynch),以现代结构留名的建筑大师法兰克.盖瑞(Frank Gehry),前卫时尚艺术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甚至约翰.蓝侬的妻子小野洋子、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这些前卫者标新立异,也为了前卫而前卫。他们从思想、作品、行为谈吐到衣著,都透露出一股身怀理想、自傲又反叛的气息。

当然,萝瑞.安德森也不例外。

一九七○年代反抗的开始

然而,萝瑞.安德森在反抗什么?萝瑞生于一九四七年,是个标准的「战后婴儿潮」(Baby boom)世代。这个族群所代表的价值观、音乐喜好、时尚选择和政治取向,在在影响了后来的美国。生于这个非凡年代,萝瑞可说是幸运、且深知自己使命的艺术家。她历经二次大战后的萧条与蓬勃、美国越战,苏俄冷战、太空船登入月球、政治人物的谋杀与谎言、黑白种族分裂,目睹一九七○年代“make love, not war”的嬉皮崛起。萝瑞的反叛与创新就是从这时期酝酿的。她以多元天赋——从小提琴、键盘到歌唱,以创新思想——将视觉艺术推广于国际舞台,以反讽社会事件——来表达对一个世界的不满。她为了寻回美好价值而反抗当时凝聚野心与丑陋的社会,也为奠定自己的历史地位价值而反抗。

西方极简风潮的影响

在萝瑞的成长中,美国出现一派非常特别的音乐风格,后来甚至影响欧州现代作曲氛围。当时分别有三位年轻人:泰瑞.莱利(Terry Riley)、史提夫.莱许(Steve Reich)及拉蒙.杨(La Monte Young),以一种重复不断的演奏方式席卷西方乐坛(还有另一位美国作曲家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也因此马上窜红,至今在国际乐坛依旧十分活跃)。

这种风格就是「极简主义」(Minimalism,又称低限主义或极限主义),顾名思义,是指以一极小片段出发,在千百万次的不断重复后,而引领音乐进入新境界。极简音乐听似故障录音机的重复播放、长串反复的音乐让人耳朵著魔、甚至能产生莫名的兴奋感。

西方第一个具有「极简」色彩的作品,该算是法国作曲家拉威尔(Maurice Ravel)的《波丽露》Bolero。在长达十五分钟的乐曲中,一个吉普赛性的主旋律持续反复,以每次添加一个乐器为主、直至高潮片段的转调后瞬间落幕。更早的极简风格还能追朔至巴赫、韦瓦第年代,从巴洛克音乐中浅尝。七○年代的极简风格由上述几位美国作曲家引领风骚,因为音乐本身受限(极端重复),而创造出更多无限可能——举凡是节奏,乐器、结构、音量等的组合、交叠或重复,一切转变都得是难以察觉的「小」,才能神不知鬼不觉地一步步推至新境界。听似无聊、看似容易的极简音乐,其实是最艰难的音乐。因此,能全程耐心听完或演奏完极简音乐的,无不是最专注与洞察细微的人。在所有的极简主义作曲家中,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最具代表与影响力。

老子《道德经》也入乐

七○年代极简主义的根基,大多源自格拉斯在印度所吸取的精髓。首先,印度音乐和西方音乐最大的不同在于「时间观念」。在西方音乐作品里,时间先是给予一大段,然后切割成小片段,故音乐能有「形式」(Form),因为其中有呈现部(Exposition,指第一次现身的音乐动机)、发展部(Development)、再现部(Recapitulation)、高潮(Climax)等分割时间的聚点。当西方时间概念是「由大而小」,在印度音乐却完全相反。富节奏感的印度音乐,用「1+1」的方式以小节奏片段累积成长乐段,可说是「积小成长」。极简音乐中能不停反复而持续扩张,就是因为短小节奏的紧凑性与累积度。

萝瑞和格拉斯一样,深深被此纯粹又完美的东方音乐吸引。但是,她也了解极简主义有个令人困惑的弱点——反复闷长的演奏无法留住听众。因此她有了新想法。

一九八一年的《喔!超人》,是萝瑞早期最具代表的作品,这首东西意境交融的反战歌,在一上市后便登上英国流行排行榜第二名,也令萝瑞一夕成名。此曲反映当年的伊朗事件,是根据法国作曲家马斯奈(Jules Massent)一八八五年的歌剧《领袖》Le cid为蓝图,用半唱半说的方式开始,以两个和弦反复伴奏著「哈(Ha)」声。形式深具实验感,效果非常惊艳。

《喔!超人》虽融合有许多当代风格,但却是非常「萝瑞」。萝瑞不走格拉斯的极简风,却巧妙融进反复音乐中的力与美。萝瑞不像约翰.凯吉标榜中国易经的「偶然与即兴」,但却比他更能在传统与前卫中来去自如,在歌词中甚至融入中国古老的《道德经》的精神,用延续造句式来写词。萝瑞虽非剧场大师,却不输罗伯.威尔森(Robert Wilson),非常重视视觉与光感效果:在《喔!超人》中,她以一头俐落短发,眉清目秀站在黑幕前,开著「金」口缓缓而唱。《喔!超人》的视觉与内容,深深震撼了西方乐坛,不仅让她成为在现代乐史中留名的女性佼佼者,即使到今天也令人赞许。

跨界奇想「玩很大!」

在许多人眼中,萝瑞是个以天马行空态度,与超凡的直觉来创作的天才型人物。自一九七三年,萝瑞在推出长达十二小时的视觉政治大作《史达林的生平与事迹》The Life and Time of Josef Stalin即表态,她认为自己是个间谍,只不过她是用艺术形式来记录与观察社会现象罢了。从她的成名作《喔!超人》之后,萝瑞更野心勃勃尝试各种跨界合作,将表演跨足电影、剧场、流行音乐到建筑等,并且陆续发明了一些好玩的乐器。到了二○○○年,萝瑞完全颠覆各界期待,从舞蹈、历史、科学甚至食品界都涉略,甚至跑到纽约曼哈顿中国城里的麦当劳,当起一日收银店员。当时她因为太紧张,而差点忘了收汉堡钱。

除了跨领域的作品外,她近年还将社交圈况展到动物界,她写了一首长达廿分钟的《给狗狗的音乐》,其中包含各种音效实验:口哨声、击掌、甚至人耳无法轻易察觉的高分贝电子音响,并在她与夫婿路.瑞德合办的音乐节“Vivid Live Festival”发表,邀请千百只狗狗成为座上贵宾。音乐演出成功带动保育热潮,会后甚至有许多狗狗拖著主人,要到后台一探作曲家本尊。萝瑞的社群魅力,连动物都无法挡!

廿一世纪继续前卫之路

研读过萝瑞所有的艺术贡献,我深感一个真正的Avant-garde,是随时随地都在观察这世界,并有所思所为的。在现今科技人文爆炸的世纪,七○年代前卫者的所作所为也许已成「传统」,但是,世上真正的Avant-garde——如萝瑞.安德森,是不屈服于当代潮流,而将思想注入音乐、视觉、剧场、舞蹈与科学层面,随时反映新时代与社会变迁。尤其在视觉艺术方面的著墨,萝瑞.安德森比前人后辈更努力。这次来台,萝瑞会带给观众什么心灵冲击呢?我满心期待能见到这位世纪大师的本尊。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