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阔如在《江湖丛谈》中,尽显他说书人的本领,以生动诙谐的口吻,将种种江湖人台面上下的巧计机锋,一一重现眼前,举凡相命的、卖膏药的、变戏法的、做大票的……有些行业或许已消逝于时间洪流,却留下了栩栩如生的样貌。
小时候家里以夜市摆摊维生,女装、玩具、蜜饯等有的没的都卖过,县市街区征讨,一天换过一地。然不管卖的是食衣住行育乐的哪一款,跑的是日常夜市(台语叫「商展」)或是年度市集(例如冈山一年三次的箩筐会),印象中,最关乎该次生意好坏的,往往就在当天的第一笔交易。
彼时的夜市人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除非来客意图不善、砍价砍得人血流满地,否则第一位客人一定要成交,以讨个开市彩。假若客人慷慨大方(或其实只是不懂行情),让你轻易拿下今日的第一桶金,后续来客应该会让你笔笔顺手保持长红直到收工;如果客人大刀直砍,虽然卖出但遍体鳞伤,今天可能每桩生意都得经过一番拉锯,最终结算也不会太漂亮;万一几番讨价还价后依然开市不成,甚至客人绝情转身离去不理会你的妥协呼唤,只怕接下来要嘛都是些傲娇客,不然就是一路冷清清。
这说来很玄,但屡试不爽。是以,当我们从摆夜市的变成逛夜市的,秉持著这个大家心照不宣的原则,看见什么新的小摊摆下了、又被摊上的物件打动了,还正巧坐入「今日处女客」的宝座,千万好好把握这个机会,跟摊商讨论个好价钱。反之如果无意要买,切莫趋前东摸西揉问价评货、让人耗上时间却开不成市。你好意认为自己是跟老板聊天充人气,却是给人触了霉头而不自知。若是遇上匪气重些的摊贩,惹来一阵祖宗八代请安事小,换得纠众围殴,也只能摸摸鼻子自认倒楣。
江湖规矩来自人生历练
「江湖」这两个字给一般人的感觉,不免与「义气」、「草莽」、「庶民」、「暗盘」、「无政府」等形容词相连。江湖里的规矩,学校不会教,经史子集也不会有,纯然是不口说的经验传承。各行都有各行的术语,跨出这一行,进到他人的地盘,马上如坠五里雾,要是不精明些,便只能给对方带著去,轻者财损,重则人伤。
正因为江湖里有著这么多族繁不及备载的潜规则,只怕江湖人士们自己也说不清。是以,中国当代评书大家连阔如先生的心血之作《江湖丛谈》,则更显得如此珍贵。此书成于上世纪的三○年代,社会历练丰富的作者,于书中详述自幼以来在外奔走所见所闻的种种人事地物,包含北平天桥、天津三不管等地的变迁、艺人生活状况,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常民营生记录,如此通俗,却又如此贴近。
说书本领写出巧计机锋
江湖不见得只限底层,却绝不是显贵;在中国文化里,江湖指的是远离朝廷与公家的民间社会,甚或带有「不受官方控制」的意味。我们无法精确定义出江湖的组成与范围,但总之,江湖不是富的,不是娇的,不是和平也不是安全的。它的聪明带著机巧狡诈,正义善良混杂奸恶。之所以无法全然二分,只因为身在江湖中的人们,都具备「为著生活」的算计讨挣与汲汲营营。如同《笑傲江湖》里那段经典的对白:「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短短几句,精准地勾勒出江湖人们在一口气或一口饭的跟前,背脊可以有多硬,或脚骨暂且可以多软Q。
或许我们可以再将这段话往后延伸:「既是由人形成的江湖,就有隐规矩,就生把戏与巧计。」更有身不在其中者难以一窥堂奥的眼色表情、肢体姿态、术语行话。
连阔如在《江湖丛谈》中,尽显他说书人的本领,以生动诙谐的口吻,将种种江湖人台面上下的巧计机锋,一一重现眼前,举凡相命的、卖膏药的、变戏法的、做大票的……有些行业或许已消逝于时间洪流,却留下了栩栩如生的样貌。于是我们知道,每个江湖人,都是一场写足了的戏;每一场戏,都有著最该遵从的生活规矩。